吳雪帆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信息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各類新媒體涌現而至,沖擊了發展模式較為傳統廣播電視臺新聞行業,顯然廣播電視新聞行業只有不斷改進工作模式才是應對新媒體時代來臨的措施,新聞采寫工作是維持和提升廣播電視新聞收視率的關鍵環節,所以廣播記者應該如何做好新聞采寫工作是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非常值得深思的問題。本文就新媒體時代下,通過提出廣播電視臺新聞采寫工作所存在的問題,和通過結合新媒體發展后新聞采寫工作的優化和改善兩大方面展開研討。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廣播記者;新聞采寫工作
引言
在廣播記者新聞的采寫工作里,采寫即是采訪和寫作,但是前期的采訪工作是決定了后續寫作工作的核心部分的,采訪是良好實現新聞采寫工作的前提基礎,寫作則是將采訪收集到的內容和結果以文字的形式表現出來。而在新媒體時代的影響下,很多方便、快捷的網絡方式沖擊了傳統的記者采訪工作,而記者采訪工作只有靈活地運用新媒體的功能優勢去做得更深入、更透徹,這樣才能為寫作工作提供優質的材料,進而使廣播電視新聞精簡、準確、及時地傳遞給廣大群眾收聽、收看。
一、新媒體時代下廣播記者新聞采寫工作所面臨的困境
(一)職業能力不達標,約束了很多采訪工作想法的實踐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大數據技術能夠快速、準確地將群眾的想法和意見收集起來,所以新媒體的負責人可以簡便地使用熱度較高的問題對事件的相關人員發問,從而完成一份提要、內容、思考均全面并且符合人們內心追求的新聞稿子。但是面對如此狀況,很多廣播電視臺記者依然保持著和從前一樣的采訪模式,對于每一起社會事件的采訪環節時,只是古板地詢問一些事故的起因、發展和結果,采訪時話術、提問方式等的技巧性不足,向事件相關人員所提出的問題不夠尖銳、不能問到人們的心理,導致最終的采訪結果不夠深入,不能發現新聞中的亮點,所采集到的信息也不夠齊全、真實,進而使寫作工作也如一杯白開水一樣平淡,不能一起廣大群眾的情感共鳴,久而久之這種缺乏進步和創新的工作模式將使廣播電視新聞行業發展滯后,嚴重時會被其他新媒體后來居上甚至是被代替。
(二)獲取與收集事件信息的速度、難度增大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人們獲取社會信息的渠道變多了,速度也變得更快了,并且更加省時省力,新媒體獲取的信息的能力與速度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變得越來越強大。顯然易見,純人力的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在獲取信息上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以致其速度比較慢,并且對于一些深層次的信息收集難度也在不斷增大。另外,相比于定點才播出的廣播電視新聞而言,新媒體的形式也更加靈活和便捷。但是也是由于新媒體的過度泛濫,當具有權威性的廣播電視新聞記者還沒能及時趕到現場通過采訪收集相關信息時,這時很多新媒體人為了爭取成為傳遞信息的獨家報道,在信息還未夠全面、真實、完整的時候便發布到網絡上了,并且在網絡上被迅速傳播,導致很多社會新聞被不實報道,造成了一股不良的社會風氣。
二、積極融入新媒體時代給廣播記者新聞采寫工作的改善
(一)新媒體技術能夠幫助廣播電視新聞記者提升采寫工作的速度與質量
與傳統的廣播電視新聞采寫工作相比較,新媒體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全面開花,但是廣播電視新聞采寫工作所需要使用到的人力、物力、工時比較多,所需耗費的金錢也是巨大的。譬如,廣播電視新聞記者與新媒體人同時均想要弄出清某一起熱門社會事件中的隱藏關系,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可能需要到各地跑采訪才能夠獲得相關的線索,但是新媒體卻能直接通過網絡平臺搜索當時人相關的工作單位、資產布局、家庭親屬等方面的內容即可獲得大部分的信息,從而推斷出大概的關系網,只需用很少的人力去證實即可。所以,廣播電視新聞記者要明確看到新媒體技術的優勢,取長補短,順應時代發展的步伐,幫助廣播電視新聞行業提升其工作質量,更快、更準確地為市民傳遞社會資訊,不辜負市民的期待。
(二)新媒體技術使廣播電視新聞記者采寫工作更加多元化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的影響下,新媒體中所運用到的迅速收集意見、視頻錄像、相關信息搜索等網絡技術,使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采訪工作在保持傳統新聞采訪模式的優勢上,通過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的功能優勢,豐富自身的采訪技巧以收集更多精彩內容。例如,在采訪現場通過直播的形式,實事在線收集市民的意見,整合處更加貼合民意的采訪問題,為后續的寫作工作提供更多詳細的思路和資料,使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采寫工作提供更多可能性。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于傳統的廣播電視臺來說,無疑是一項極大的挑戰,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生機,廣播記者應該積極運用新媒體的功能與優勢去提高新聞采寫工作的質量與效率,使采訪工作更加深入、直擊要點,寫作工作更加貼合廣大群眾的需求,以真正地幫助廣播電視臺新聞在人們心目中拾回信心,重塑正面的形象,樹立良好的口碑。
參考文獻:
[1]劉帥.新媒體時代新聞編輯工作的突破與創新研究[J].記者搖籃,2021(06):36-37.
[2]張薇.新媒體時代新聞采編工作的發展與挑戰[J].中國報業,2021(10):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