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波
摘 要 當前,隨著新興科技和互聯網的發展,我國進入了新媒體時代。新媒體不斷滲入和影響到文化傳播領域,新媒體概念、特點的變化引起了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改變,具體表現為由單向傳播向雙向傳播過渡性發展,不斷深化的媒介融合現象增多,文化傳播更加快捷和便利等方面。面對文化傳播的新變化,加強傳播研究轉型顯得比較迫切和必要。為此,文章就如何看待和應對新媒體時代的文化傳播轉型提出了一些策略和建議。
關鍵詞 新媒體時代;傳播;研究轉型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19-0099-02
當前,我國已經迅速進入了一個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時代。在新媒體時代,計算機、互聯網、移動技術等新興科技的發展帶來了世界新聞傳播領域的新興革命。隨著手機、平板電腦的大眾化運用和普及,為順應新興電子產品用戶需要而研發的社交和新聞網站、博客論壇、微博微信、手機報、電子書、媒體客戶端、手機電視、數字報紙、數字微電影等新媒體應運而生,并如風一般卷入人們的生產生活,與傳統媒體構成了并駕齊驅的發展態勢,對傳統文化傳播格局和發展趨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加強文化傳播研究轉型顯得非常緊迫和必要。
1 新媒體的概念及特點
新媒體是在現代新技術手段支撐下的媒體形態,它是現代網絡技術、數字技術、移動技術的有機融合,通過移動衛星、互聯網、無線通信網等渠道和電腦、手機、數字電視等終端,從而實現為客戶提供各種信息服務和信息傳播的媒體形態。新媒體被人們稱作“第五媒體”,具有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快、信息傳播迅速、信息共享便捷、信息互動方便、能夠實現全球性覆蓋、能夠滿足個性化和多樣化的信息需求等特點,打破了傳統媒體的版面和時空限制,在信息傳播方面具有獨特而明顯的優勢,成為當前人們獲取新聞信息和進行互動交流的重要媒介和手段。
2 新媒體時代文化傳播的重大變化
2.1 呈現由單向傳播向雙向傳播過渡性發展
多元、開放是新媒體的重要特征,新媒體時代的文化傳播呈現出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趨勢,隨著節目選擇的增多和文化娛樂產品的豐富,媒體文化的受眾與傳播者之間甚至能夠實現不同程度的互動互交,雙方不再那么界限分明,能夠實現快捷高效的海量信息聚合和分散,雙向甚至多向傳播,個人既可以是信息接受者,又可以是信息發出者和傳播者。同時,廣大受眾還可以通過官方網站、微博、微信等發布和傳播身邊的新聞和文化,并可以對國際國內的新聞事件、重要活動活動等進行評價、交流與互動,使得文化傳播呈現出雙向乃至多向傳播的趨勢和特點。
2.2 不斷深化的媒介融合現象增多
不斷深化發展媒介融合是現代文化傳播發展中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和文化趨勢。新媒體時代的文化傳播,非但不能改變和違背這一趨勢,還要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心態去適應這種趨勢。在新媒體環境下,隨著普通群眾接收傳媒信息越來越個性化和多樣化,大眾文化在傳播內容、傳播形式、傳播渠道等方面都會發生一些變化,體現為媒介融合的現象日益增多。例如,在傳播內容方面,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公民可以自己開設網站、微博、微信或在現有的官方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上開設專欄,組織觀眾就相關話題開展交流討論,從而增加官方網站、公眾號等內容的與文化內涵;在傳播形式方面,對文化的傳播已經能夠實現從文字的靜態、單一傳播到文字、圖片、視頻一體的動態、立體傳播,有助于推動現代文化傳播的創新發展;在傳播渠道方面,博客、論壇、QQ、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發展,使得當今文化傳播不再局限于書籍、海報、宣傳欄、廣播、電視等傳統渠道,而表現為更加豐富、多元的傳播渠道。
3 新媒體時代傳播研究轉型的策略思考
3.1 主動適應新媒體環境,轉變文化傳播研究新理念
要積極解放思想,立足于新媒體環境下的文化傳播的特點和規律,堅持主動適應的心態,努力實現由單一、灌輸式的傳播向多元互動、平等交流式的傳播趨勢變化。同時,要轉變觀念,采取科學有效的研究方法,注重對傳播現象的深入調查和科學研究,堅持以媒體觀眾的各類文化需求為導向,研究新媒體時代人們接收文化欄目的時間、習慣、心理等,為調整現有的文化傳播方式和內容提供新的研究借鑒成果[1]。
3.2 充分利用新媒體發展潮流,開拓文化傳播
平臺
當前,為順應新興電子產品用戶需要而研發的社交和新聞網站、博客論壇、微博、微信、手機報、電子書、媒體客戶端、手機電視、數字報紙、數字微電影等新媒體應運而生,并快速發展,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和喜愛,對原有的文化傳播格局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和深刻的影響。作為當代文化傳播而言,要積極借助新媒體快速發展的這一潮流和趨勢,針對人們常用的新媒體工具,積極開發和創建體育文化新平臺,為廣大師生員工享受和領略現代最新文化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渠道。例如:可以積極建立QQ群、飛信群、微信群等平臺,并實現與媒體官方群、公眾號的精準對接,從而拓展和加快新聞、重要活動、文化知識等的傳播范圍和時效。同時,要注重突出文化傳播平臺知識性、服務性、趣味性,努力推動先進文化的不斷深入推廣[2]。
3.3 探索創新傳播研究機制,提高文化信息傳播的主動性
在新媒體環境下,“人人都是新聞記者”已不再是傳說,這為文化傳播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源和基礎。因此,媒體應立足于更廣泛、更開闊的視野,尊重和支持群眾建立屬于自己的信息發布平臺,并通過舉辦一些規模較大、關注度較高、趣味性較強的群眾文化活動,充分發揮“兼職記者”的作用,讓群眾自主地將文化活動進行對外傳播和分享,并加強對這一現象和過程的研究,從而使之形成一種有效機制。這樣,一方面能夠充分吸納群眾參與到文化建設中來,充分發揮群眾在文化傳播中的主動性和創新性;另一方面,能夠讓廣大人民群眾通過自媒體參與和分享社會文化建設成果,從而更好地促進各種文化的傳承、傳播和發展。
3.4 高度重視文化傳播信息反饋研究,推動文化傳播事業深入發展
現代文化傳播是一項涉及不同區域、性別、年齡、民族、愛好等多種群體的重要工作,傳播過程和傳播效果都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因此,要高度重視文化傳播過程中的信息反饋問題,并根據信息反饋情況對傳播內容、方式等進行及時調整和改進。一方面,應通過建立政府門戶官網、媒體論壇、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并在上面開設留言板、意見箱等方式,為收集和反饋文化傳播情況建立完善暢通、靈活、開放、多樣的信息反饋渠道;另一方面,要積極關注和引導普通網民對重要活動、社會新聞、各類信息等進行自由討論和評論,并對網民群眾所關注、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回應和解答,從而推動文化傳播事業的深入建設和發展[3]。
4 結束語
計算機、互聯網、移動技術等新興科技的發展帶來了文化傳播領域的新興革命。在新媒體時代,文化傳播的渠道更加豐富和多元,不同層次的文化形態融合交流不斷強化,文化傳播的內容也更加多元化。這些新變化,都為新媒體時代推動現代文化傳播研究轉型提供了重要的機遇。當然,文化傳播轉型是一項循序漸進并需要長期堅持努力的工作,需要積極順應傳播環境變化和新媒體發展趨勢,立足現代文化傳播事業發展實際,努力提升現代媒體文化傳播的有效性,從而進一步提高我國現代文化發展的層次和水平。
參考文獻
[1]韋路,丁方舟.論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研究轉型[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4):93-103.
[2]朱勇,吳際.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研究轉型[J].新媒體研究,2015(13):9-10.
[3]梁錚,王娜,陳振華.新媒體時代傳播研究轉型問題分析[J].中國報業,2016(3):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