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金紅
1 引言
現代教育更加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在授課時,不僅需要為學生傳授專業的知識,還需要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意志力引起重視。對于體育課堂而言,教師可以通過開展體育項目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具有競爭精神和合作精神,同時也能培養學生具有勇敢、誠實、平等、仁慈的正確價值觀。教師在不同的體育項目中都可以穿插對學生的品德教育和意志培養,讓學生不僅能夠讓自己的身體得到鍛煉,還能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并且在身體產生勞累感之后,具有較強的意志力。
2 初中體育教學時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對策
2.1 在授課內容中滲入思想品德教育
在開展體育教學時,教師首先都會為學生講解運動的動作,然后再為學生進行示范,最后讓學生通過自己練習熟悉動作。學生在學習體育運動動作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引學生領悟動作的要領,然后再不斷地進行練習,學生學習體育運動動作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還能提升他們的思想品德。不僅如此,教師在授課時開展一些需要學生合作完成的體育項目,就能培養學生具有集體榮譽感,學生認識到集體強大的力量后,就能獲得團結合作的精神。教師在要求學生完成一些難度較大的動作時,也可以通過讓學生組隊學習的方式,培養他們互助、友愛的精神。
2.2 在上課的整個過程中滲入思想品德教育
體育課大部分都是需要在室外開展的,其具有很強的自由性,因此學生在上體育課時往往沒有在室內上課的紀律好,所以初中體育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時,就更需要強調課堂的紀律性,讓學生通過體育課具有不論是在何時何地都遵守紀律的良好行為習慣。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可以為學生制定一些課堂規矩,例如對學生體育課的活動范圍進行規定、合理安排學生體育課堂上的休息時間、下課后引導學生將課堂上使用的運動器材歸還到位等等。通過體育教師對上課的細節進行合理的安排,就能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樣不僅讓教師上課的效率得到提升,還能體現出品德教育的影響力,學生在下課后也會將課堂上學會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從而幫助自己建立一個健全的品格。
2.3 通過優秀的榜樣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體育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互動的過程中,需要對自己的言行舉止引起注意,要讓學生學會尊重老師,并對老師身上所具有的良好品行進行學習。不僅如此,教師也要引導優秀的學生為其他學生樹立榜樣,為學生之間提供互相學習的機會,從而讓自己的品格不斷得到提升,改正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教師要讓學生對體育中所蘊含的競技精神進行充分體會,例如教師可以采用為學生講述優秀體育運動員事跡的方式,為學生樹立一個榜樣,學生通過了解優秀運動員的故事也能讓自己在思想品德方面向其靠齊。
3 初中體育教學時培養學生意志的對策
3.1 合理設計教學方式
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時,可以為學生舉行體育比賽,讓學生通過參與比賽的方式獲得積極進取的品格。學生在參與體育比賽的過程中能將自己的潛力激發出來,因為在比賽前學生會做好充足的準備,所以即使比賽的過程不論多艱難,學生都不會放棄比賽,在這個過程中就培養了學生的意志。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安排學生進行一些可以鍛煉自己身體的游戲,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從而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游戲與體育比賽相比競爭性較小,因此利用游戲的方式更加有利于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品質,通過游戲還能讓學生獲得快樂,學生在游戲中消除自己的疲憊感后,就能在其他項目中好好表現自己,從而展現出自己頑強的意志力。
3.2 合理安排體育項目
不同的體育項目能夠對學生不同的身體部位起到鍛煉作用,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培養學生具有不同的品質,同時,不同的鍛煉強度也能讓學生的意志力得到提升。因此,體育教師在授課時,要在課堂上合理安排體育項目。例如,安排需要團體合作完成的體育項目,就能讓學生具有合作精神和堅持不懈的品質,學生在合作完成運動時,會對集團的力量產生更加深刻的體會;讓學生進行需要良好身體素質才能完成的體育項目時,能夠讓學生獲得不怕困難勇敢前進的品質。學生只有具有這些良好的品質,才對能有效的培養他們的意志。
3.3 借助外部條件進行培養
體育課本身就是在室外進行的,教師在上課時常常會遇到一些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因此教師在上課時可以合理的將這些外部條件運用起來。例如,對于上課時面臨的嚴寒或酷暑等天氣情況,就可以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和吃苦精神;當無法取得理想的上課場地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努力克服場地難題,讓他們在較為艱難的環境下完成自己的訓練任務;當體育課堂上需要學習較難的運動器材時,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要放棄。以上方式都是培養學生意志的方法。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將品德教育和意志培養融入體育教學中符合了讓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現代教育理念。體育學科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講,對培養學生的品德和意志具有很大的優勢,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重視教學的方式和方法,將學科的優勢發揮出來,從而讓學生獲得優秀的思想品德和堅強的意志力。
(作者單位:南通市通州區金郊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