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原
當前通過有關測試結果顯示,我國青少年的體質下降雖有遏制,但未有本質性的改變,體質水平回升相對緩慢,因此發展體能作為增強體質的關鍵因素應當被高度重視和認真落實,探究一條高效適合的發展初中學生體能的捷徑成為初中體育教師迫切的任務。HIIT作為一種高強度間歇性訓練,我國學者黎涌明將其定義為反復多次以最大乳酸穩態的負荷或以大于等于無氧閾的負荷強度,持續幾秒到幾分鐘的訓練,且每2次練習之間安排不完全恢復的訓練方法,已被認為是一種可實現鍛煉健康效益的高效率方法,對發展體能都有獨到之處,因此,探究HIIT在初中學生體能訓練中的實踐運用具有較高研究價值。
1 研究對象
我縣某初級中學七年6個班全體學生。
2 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查找有關文獻,尋求理論支撐。
(2)實驗對比法:把我縣某初級中學七年6個班隨機抽樣,分成實驗班和對照班,其中實驗班3個,對照班3個,實驗之前,6個班學生的心肺機能、肌肉適能、柔韌性以及體脂率等指標大致相等,而后開設實驗研究:對照班按傳統方式在課后安排一定時間的體能練習。實驗班按下列方式進行10 min的體能練習:9月和10月開展如下練習:一半蹲起、二肘手交替支撐平板練習、三邁步提膝、四跪式平衡、五原地小步跑、六波比跳;上述各動作持續練習15s,各動作之間休息15s,在音樂控制下循環練習9min。11月和12月開展如下練習:一深蹲、二燕式平衡、三直立舉腿、四俯撐登山跑、五弓箭步跳、六波比跳,上述各動作均持續訓練20s,各動作之間休息10s,在音樂控制下循環練習9min。
(3)數據分析法:對實驗結果的數據進行分析,力求發現問題。
3 研究結果
通過連續四個月的實驗干預,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實驗班學生在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爆發力、動作速度等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班學生,P值小于0.01,二者的差異性顯著;平衡、柔韌、體脂率等體能項目雖有提高,但P值在0.01~0.05之間,二者的差異性不是非常明顯;其他體能項目如靈敏、協調等沒有明顯差別。造成這個的原因是因為設計HIIT訓練項目的時候,僅僅突出了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爆發力、動作速度等體能項目,對其他體能項目比較少或者沒有涉及。
通過HIIT的實踐實驗可以看出,其在初中學生的體能鍛煉中應用價值較高,結合學生身體情況以及對體育訓練具體要求,可合理設計訓練內容,制定鍛煉計劃,將HIIT價值充分發揮,提高初中學生的體能。
4 結論
4.1 運用HIIT訓練模式可以高效提升初中學生的體能
HIIT訓練具有如下幾方面特點:一是運動過程強度較大;二是運動時間的持續性較短,三是可以實現小組訓練;四是融合低強度運動。應用此訓練模式,初中學生可在短暫時間內(約10min)將體力消耗,訓練過程高效,對于學生心肺功能的增強有促進作用,長期堅持,進而能提高其身體素質。所以,和傳統形式的體育訓練對比,HIIT模式不但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而且訓練過程方法運用更加科學,花費時間更少,取得的效果更佳。即可幫助初中學生快速提升體能,促進健康的目的,符合當前初中學生對于體育鍛煉的切實需求。
4.2 運用HIIT在發展初中學生體能中應注意的問題
(1)按照學生體質分組訓練
運用HIIT展開體能鍛煉時,應該嚴格按照學生的體質進行分組,對于訓練內容要合理安排,將訓練安全置于首要地位。HIIT是一種高強度間歇訓練法,需要具備一定基礎的人才能參與,初中學生經過了小學六年的學習,具備一定的體育基礎,但是受到高考指揮棒的影響,學生體質參差不齊,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因此,制定HIIT訓練計劃的時候要充分考慮運動強度安排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不可一開始就提出過高要求,切忌選擇大量機械重復練習和超高強度無氧練習,建議選擇中高強度循序漸進進行,根據體質進行分組,采取區別對待,以確保既要讓每位學生都能得到鍛煉,并取得最佳效果,又要避免對于學生身體造成傷害,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HIIT在發展學生體能方面的優勢。
(2)考慮學生接受能力設計訓練內容
初中學生處于身體的生長和發育關鍵時期,其身體方面的發育尚未健全,認知水平不足,體育技能水平還不是很高,對技術動作的理解不是很到位,因此在設計HIIT訓練內容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盡量選擇簡單易行、針對性強的一些動作,采用形式多樣的練習方式,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享受成功的情感體驗,保持學生參與訓練的熱情,才能更好地保證HIIT在發展學生體能上持續進行。
通過上文對于HIIT在初中學生體能發展當中應用的可行性展開實驗研究,明確其應用路徑,結合應用實踐,總結出HIIT在初中學生體能方面應用高度可行,對比學生體能訓練干預前后結果,無論是心肺機能方面,還是在肌肉適能、柔韌性、體脂率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地提升,因此,學校方面可將HIIT合理引入,應用其展開學生的體能訓練,增強初中學生體質。
基金項目:2019年福建省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研究課題“基于監測環境下中小學體能教學策略的實踐與研究”(NJYKT2019-101)。
(作者單位:尤溪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