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機地進行德育滲透,促進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健康發展,是素質教育的本質特征,也是新時代發展的新要求。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數學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恰到好處地融德育教育于數學能力培養過程中,強化德育情感,在新課改理念下,一切從實際出發,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撥動他們的心弦,使他們的心靈得到陶冶,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關鍵詞:德育;身正為范;德育素材;聯系實際
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指導我們: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主義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要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這充分說明了德育教育在整個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往往有人認為德育應該是品德與社會課、語文課或班會課上涉及的內容,數學是自然科學,與德育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在數學教學中,往往忽視了數學教材思想性與科學性的統一。為此,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身正為范,充分發揮教師的人格魅力
德育過程是一個說理、訓練的過程,更是一個情感陶冶和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自身的形象和平時的行為對學生的影響是起直接作用的。數學課上,教師和學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是完善學生品德、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主要方法。教師的示范作用體現在,教師要通過自己的形象和行為來感染學生,以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和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來影響學生。例如:上課時,教師儀態端莊,教態得體;教學語言表達要清晰、有邏輯性;教學手段要靈活、敢于創新;板書要整齊,書寫要規范;輔導“后進生”要耐心、細致,尤其對待學生眼中的“臟差生”要加上平等和愛心。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生在教師的表率作用下,潛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為以后的成長奠定了一定的基礎。而學生的示范作用體現在,課上教師要注意發現有突出表現的學生,用實例來激勵其他同學。例如:對上課認真聽講,踴躍發言,作業正確、整潔,思考問題機智靈活等方面的同學,教師要及時表揚,為其他同學樹立學習的榜樣。
教學時,教師還要針對所教班級學生的特點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要求低年級學生在聽課、寫字時要有正確的姿勢,回答問題時要把話說完整,寫作業時數字、運算符號要寫工整,計算要正確等;要求中年級學生聽課要專心,分析題意時能找到重點字、詞、句,能按要求完成作業,作業要干凈、正確等;要求高年級學生不僅要專心聽課,而且必要時要手腦并用作好筆記,解決實際問題時能有自己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等。
總之,我覺得要學生遵守的規矩,我們自己先要做到,只有教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才能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因此,老師必須身體力行,走入孩子的心靈深處,用我們明朗的笑容感染他們,溫柔的話語感動他們,處處做學生的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論感化學生,讓學生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
二、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中的德育素材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與語文、品德學科不同的是,大部分思想教育內容并不占明顯的地位。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貫穿于對知識的分析講解中。
(一)充分運用教材中的插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美好情感。如:古代數學家創造的測量工具的發展演變史,古代數學家劉徽的頭像,古代刻有算法口訣的“竹木簡” ,北京西郊大鐘寺的一口鐘,用來計時的器具---刻漏(還有沙漏等),都能讓學生體會到我國古代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以及古代勞動人民的高深智慧;利用南京長江大橋、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北京天安門廣場等插圖,讓學生感受祖國新貌及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愛國情感,這些都是德育教育的生動教材。
(二)用好數據材料,適時啟發教育。 教材中,有許多反映祖國發展變化,日趨強盛的數據,如第七冊第75頁2010年世界博覽會申辦城市得票情況,77頁2000年——2004年棉花產量的統計等都能引導學生感受祖國越來越富強,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建設祖國的雄心壯志;天安門廣場面積的數據介紹,再聯系第四冊中介紹的巍峨的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使學生由衷的感嘆“祖國的河山是多么壯麗啊”;又如,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計算平原、盆地、河流所占的百分數,向學生介紹我國各種地形交錯分布,景象萬千,適宜農、林、牧多樣發展,為我們中華大地炎黃子孫提供了豐富的衣食之源,通過觀察對比數據,啟發、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在學習上奮發拼搏的精神。
再如在教學“多位數的讀法”的時候,我列舉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一些數據讓學生進行讀數練習,這樣一方面學生掌握了知識,另一方面也從中體會到我們國家取得的輝煌成就。在教學“時、分、秒”時我適時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等等。
三、聯系生活實際,利用數學活動和其他形式進行德育教育
德育滲透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應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如開展一些數學活動課和數學主題活動。例如,四年級學過簡單的數據整理后,可以讓學生回家后調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數量,然后通過計算一個班所有家庭在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年里使用垃圾袋的數量,結合垃圾袋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讓學生們談談我們該怎么辦。這樣學生既可以掌握有關數學知識,又對他們進行了環保教育。又如,學完小數的加減法后,我讓學生開展“當一回小管家”的活動,要求同學們每天晚上問一下爸爸媽媽當天的開支情況,用一個表把每天開支的各個項目、金額記錄下來。記完一個星期后,讓大家計算一下自家每天花多少錢,一周花多少錢,照這樣算一個月要花多少錢,爸爸媽媽一個月有多少收入,通過計算、比較、談想法。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計算能力,又讓學生了解了家長的不容易,從而培養學生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
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有其必要性,但我們也要注意德育滲透的柔和性,一定不要喧賓奪主,不能牽強附會,要提高滲透的自覺性,把握滲透的可行性,注重滲透的反復性,要根據需要,因材施教。我相信只要在教學中,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點點滴滴,有機滲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就可以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從而促進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健康發展,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長。這是素質教育的本質特征,也是新時代新發展改革的新要求。
江蘇省泰興市張橋小學 22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