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玲
[摘要]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挑戰,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編輯出版面臨前所未有的問題。比如,學術交流停滯,組稿工作從線下轉到線上;居家辦公使得編輯的工作時間、工作方式發生變化,部分工作被迫推遲到集中辦公后才開始進行;期刊印刷、裝訂、運輸等工作也被迫延期或者推后。但是值得欣慰的是,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面對疫情的沖擊,一直在積極進行調整。后疫情時代,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在編輯出版工作上更加要以促進行業的發展與進步為取向,加快適應融媒體時代的期刊出版轉型要求,加大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深度策劃與加工的核心優勢。后疫情時代,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要在深度變革中實現自身的不斷發展。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媒體融合
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是測繪地理信息產業發展歷史的見證者和記錄者,區別于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圖書報紙以及網絡碎片化信息[1],是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傳播途徑中相對快捷而又客觀、公正的內容供給渠道。作為以優秀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成果傳播與交流載體為主要辦刊目的和追求的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在融媒體時代的轉型中,對時代和社會熱點的反應上相對來說是遲緩的。這一方面是受到紙質刊物所在行業體制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另一方面也是受到測繪地理信息科技行業蓬勃發展的影響,使得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學術期刊稿件處于供大于求的階段。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可以說對我國乃至全球的經濟帶來了重大的沖擊。但面對這次疫情的考驗,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積極進行調整。期刊編輯依托完善的采編系統,利用手中、家中常用的電子設備、辦公設備迅速將采編工作從線下轉移到線上[2],保證了期刊內容出版的順利進行;根據自身特點,第一時間向社會征集相關科研稿件,引導學術界探究并反思重大疫情防治中出現的問題、現象和規律,為共同抗擊疫情貢獻智慧,實現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的社會使命和責任擔當;在學術交流短暫停滯后,迅速開展線上交流與培訓;在網絡出版的基礎上延續出刊節奏,增強與讀者的互動性,使新媒體與紙媒融合發力,實現了測繪地理信息科技的精準傳播。
面對此次疫情,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作為傳統學術期刊,及時關注社會熱點,以及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在抗擊疫情中的實時信息。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各自用不同的做法,化解了疫情帶來的出版困境,積極發揮融媒體優勢,順利推動了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的編輯出版工作。
一、疫情背景下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編輯出版工作的問題與應對策略
(一)轉換編輯出版工作模式,確保期刊數字出版的準時與高效
筆者對目前國內25種公開出版的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進行統計發現,多數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的采編仍然采用相對傳統的印刷發行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前期的采編工作目前基本可以在線上進行,但是校對、印刷、發行等多個環節仍需要通過物流的方式進行協同運行。因此,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環境下,這些出版環節所需時間延長,甚至會造成運轉停滯。面對這樣的突發情況,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利用網絡環境和手機,以及各個編輯家中常備的設備及時將工作從線下轉移到線上,通過居家辦公的方式繼續進行審稿、編稿、稿件反饋等工作。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多數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準時完成了期刊印刷之前的所有編輯出版工作,待到疫情緩解后及時進行了紙質刊物的印刷與發行工作。
在此次疫情中,出版地為武漢的刊物,如《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地理空間信息》《測繪地理信息》《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Geodesy and Geodynamics》《武漢大學英文雜志》等刊物,通過網絡的形式基本完成了期刊的出版工作。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采用“云出版”的方式,是面對疫情困境極具智慧和勇氣的探索,充分展現了疫情環境下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出版人的責任和擔當。
在疫情期間,測繪地理信息科技類期刊除了正常的網絡辦公,部分期刊還在微信公眾賬號上鏈接了作者投稿的頁面。這一舉措大大提高了期刊出版流程的反應速度,既方便了讀者,也擴大了微信公眾號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用新媒體技術增強了用戶黏合度,進一步提升了用戶體驗。
同時,通過系統的技術接口,部分采用騰云系統的期刊,比如《測繪科學》《測繪標準化》等刊物都可以從微信公眾賬號中進行正常的投稿、編輯處理以及審稿工作。這一模式也使得期刊的工作方式更加靈活便捷。
(二)新媒體持續發力,實現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的精準和立體傳播
隨著人們獲取信息的平臺及渠道的多元化,傳統媒體與網絡數字媒體共生是當今時代媒體生存的普遍現象,因此,出現了“碎片化閱讀”與“專題閱讀”兩種現象。人們既需要在生活的各個場景中利用零星的時間進行碎片化閱讀,也需要通過專題閱讀,獲得深度加工后的學術成果[3]。在這次疫情發生后,各行各業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也不例外。尤其對一些有傳統平面廣告收入來源的期刊來說,受此次疫情影響的實體企業經濟受挫,平面廣告宣傳費用降低,期刊的廣告收入就會減少。
突發的疫情使得各行各業按下了暫停鍵,但同時也使得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出版人能夠停下來思考期刊未來的發展方向。經歷了短暫的迷茫后,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同時聚焦當下出版主題,快速整合期刊的現有資源,充分發揮新媒體和紙媒的各自不同的傳播優勢,用不同的期刊傳播途徑發表不同類型的研究成果,滿足不同類型的受眾需求,充分發揮媒體融合的力量,通過立體傳播的形式實現突破與轉型。
例如,在疫情期間,《測繪學報》開通了抖音賬號,以專家講座、實事追蹤、回顧經典、論文推薦等形式,生動形象地對外宣傳期刊,生動全面地展現了期刊的蓬勃發展面貌。《遙感學報》的梧桐會直播分別通過中國知網、騰訊會議和B站(bilibili)進行直播。同時,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通過自己的微信公眾平臺、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傳播媒介,積極轉發測繪地理信息行業資訊。
這就意味著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通過紙刊、微信公眾號、短視頻、網絡直播等傳播形式,將短平快的評論與深度宏觀研究結合起來,利用微信公眾號、短視頻、直播等“短、平、快”、紙刊“深、優、精”的不同傳播優勢,同時實現了精準和立體傳播。
(三)深度策劃疫情專輯,積極約稿,發揮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的專欄、專輯出版優勢
隨著自媒體的發展,人們進入了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快速、海量的碎片化信息沖擊著我們的大腦,同時也沖擊著期刊這一傳統的信息傳播媒介。期刊,尤其是科技期刊的信息傳播是相對嚴謹的,因此,快速應對社會熱點不是科技期刊的優勢。但是,當前,新媒體的碎片化、快速化、海量化的特點,恰恰彰顯了科技期刊嚴謹、深度的優勢。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從自身的學科優勢出發,從測繪地理信息的技術優勢這一點進行切入,深度策劃,積極進行約稿,組織專家學者從測繪地理信息角度出發,及時出版了與新冠肺炎疫情密切相關的專欄和專輯,把熱點背后的思考向學科縱深方向進行推進,用更宏大的視野和眼光來聚焦熱點。
《測繪學報》《遙感學報》分別從時空大數據、衛星遙感監測等方面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傳播風險以及疫情期間復工、復產等與國民經濟密切相關的問題[4-5]。《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分別在第2020年第5期和第6期推出了“COVID-19專欄”,共推出13篇與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的學術論文。《現代測繪》作為江蘇省省內唯一一家公開發行的測繪地理信息科技類期刊,也發出了主題為“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在抗擊疫情中的應用”專欄的論文征稿啟事。隨著全國乃至全世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逐步進展,以及測繪地理信息科技與抗擊疫情的充分結合,相信后續仍然會有測繪地理信息期刊出版與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的專欄與專輯。專欄與專輯的出版很好地契合了科技期刊的出版特點,充分發揮了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的出版優勢。
(四)主動出擊,推動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線上與線下的深度融合
新媒體的興起使得每個人都可以在互聯網上通過各種信息平臺和發布渠道發布信息。在這種情況下,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也需要順勢而為,主動出擊,突破傳統出版模式的限制與制約,敏銳地從各個媒體資源中捕捉學術信息、優秀作者以及優秀稿源,在實現線上和線下的深度融合出版的基礎上,推動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的發展,從而也為測繪地理信息行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很多行業按下了暫停鍵,測繪地理信息行業也不例外,尤其是每年相對比較活躍的學術期刊會議面臨全面的停滯。學術會議是科技期刊編輯敏銳地捕捉學術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但是值得慶幸的是,在短期停滯之后,測繪地理信息會議從線下的形式轉為線上開展,這種“云會議”的模式不受制于距離與空間,能夠及時地將信息進行發布。
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前,“云會議”往往需要一定的技術設備才能夠進行,因此,這種模式并沒有成為網絡會議的主流模式。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線下會議模式不能順利進行,信息溝通受到嚴重受阻,網絡云會議的需求日趨旺盛。在這種情形下,依賴于現行及時溝通交流軟件的騰訊會議、釘釘、企業微信以及微信群視頻等形式的多人會議交流模式應運而生。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國內期刊數字傳播的龍頭,中國知網在推動學術期刊網絡會議方面走在了前面。
例如,前文提到了《遙感學報》通過中國知網、騰訊會議和B站(bilibili)進行梧桐會直播;《測繪學報》編輯部主辦了“2020測繪地理信息新結束應用與行業動態線上專題講座”,通過中國測繪學會工程測量分會、中國測繪學會智慧城市工作委員會協助舉辦的形式,利用釘釘線上直播的方式開展培訓。同時,測繪地理信息期刊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及時轉發行業最新動態,從而推動了整個測繪地理信息行業新理論、新技術的及時傳播,同時,也為期刊后續的投稿選稿、約稿組稿、專欄專刊出版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信息。這種融媒體的快速響應優勢,實現了線上與線下的深度融合出版,成為測繪科技期刊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后疫情時代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編輯出版工作的思考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國內的防疫形式逐漸穩定,疫情對國民經濟的影響隨著人們的積極努力一定會越來越小,但是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環境給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出版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啟發。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乃至全球的社會經濟必將會產生深遠的變革,作為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的出版人,如何應對這一變化,并積極做出計劃來應對未來的挑戰,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
(一)加強與行業的交流,挖掘前沿學術動態資源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融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科技期刊需要不斷尋找自身轉型發展的方向。因此,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需要逐步走出“學術金字塔”,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的編輯需要拋棄以往“投稿自愿”的原則,通過媒體融合逐步與讀者、作者、審稿專家以及行業中的政府部分、企事業單位建立起橋梁和紐帶,并逐步建立起一定的信任關系,培養自己刊物的社交圈。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要通過各種方式與讀者、作者、審稿專家建立起關聯,了解他們的需求,掌握其閱讀特點與偏好,與他們加強互動和交流,提高期刊服務質量,從而能夠精準地掌握具體學校(科研機構)乃至每個研究團隊、每一個學術帶頭人的研究方向以及發展前景,從而為期刊挖掘更多學術資源,形成良好的學術期刊辦刊氛圍,占據學術成果傳播的主導地位。
(二)推動內容加工的多元化,延長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內容出版的生命周期
在科技期刊傳播中,如何對期刊內容進行深度的策劃與挖掘,顯示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以彰顯其學術質量的權威性,發揮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的核心優勢,通過媒體融合的形式對內容進行深度的制作與傳播,以延長期刊內容出版的生命周期,是科技期刊出版人需面對的問題。
從論文被錄用這一節點開始,一直到期刊印制出版之前,表明論文在學術質量上已經符合刊出要求,科技期刊出版人可以通過融媒體平臺對外展示這些論文,在第一時間將先進的專業技術進行傳播。同樣,在文章刊發之后,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及時在各個媒體平臺以多種形式將其展示出來,對文章內容的傳播與后續的引用必將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長此以往,這對期刊內容的深度挖掘與策劃必然起到促進作用,彰顯其在學術內容質量與權威性方面的獨具優勢。
(三)積極推進媒體融合,促進并推動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在自然資源中的發展
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媒體技術的進步與普及,同時也推動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改變傳統的辦刊方式,逐步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出版形式要求。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借助網絡平臺,通過線上采編系統進行有效的組稿、約稿、選稿和審稿等工作,并在自身現有資源的基礎上,通過與出版相關的上下游以及平行的政府部分、企事業單位進行合作,實時發布行業消息,推出精品課程與培訓,擴大了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的受眾與影響力。
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的媒體傳播呈現高低不同的發展態勢,尤其受到經濟和地域的影響非常明顯。就目前的形式來看,新冠肺炎疫情仍會對我們的社會經濟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作為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的出版工作者,我們也應該看到,未來媒體融合的趨勢是勢不可擋的,我們與其像這次在突然遭遇疫情的影響后采取被動措施應對,不如主動出擊,更加積極地接受新媒體的信息傳播方式,加快適應融媒體時代的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的出版轉型要求。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未來的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出版工作,不僅僅是單純的出版工作,我們要深入測繪地理信息技術發展的源頭以及應用之處,將測繪地理信息最先進的技術逐步運用到自然資源的管理中,從被動的接收信息變成信息的主動推動者,從即時性、互動性、創新性和融合性等多方面實現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的真正轉型。
三、結語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對社會各行各業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我國乃至全世界都在積極應對疫情的沖擊,作為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期刊也要肩負起時代的使命,轉變自身工作方式,走出“學術金字塔”,融入媒體融合的大環境中,積極傳播行業先進的理論、技術和方法,為行業發展貢獻一己之力。
[參考文獻]
[1]閔甜,孫濤,賴富饒,等.碎片化信息傳播給科技期刊帶來的機遇與挑戰[J].傳播與版權,2020(04):73-76.
[2]白中林.疫情視域下傳統出版的挑戰與全媒體出版[J].出版廣角,2020(07):6-9.
[3]顏瑩.疫情背景下學術期刊的突圍與思考[J].編輯學刊,2020(03):61-65.
[4]夏吉喆,周穎,李珍,等. 城市時空大數據驅動的新型冠狀病毒傳播風險評估——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例[J].測繪學報,2020(06):671-680.
[5]陶金花,范萌,顧堅斌,等. 新冠病毒疫情期間復工復產衛星遙感監測[J].遙感學報, 2020(07):824-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