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松
[摘要]微時代各類微平臺傳播的網絡多元文化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重大影響,也為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巨大挑戰。如何充分利用微媒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優勢,化危為機,趨利避害,是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文章首先闡述了在微時代開展微思政的重要意義和微時代對大學生的影響,然后立足學生工作實踐,從創新微思維,唱響微旋律;打造微平臺,傳播微理念;運用微載體,開展微教育;形成微合力,凈化微環境四個方面積極探索微時代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的路徑。
[關鍵詞]微時代;高校;微思政;路徑創新
伴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微信、微博等移動社交軟件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視頻App層出不窮,微電影、微視頻、微課等以“微”著稱的微產品充斥網絡空間,標志著微時代的到來。微時代逐漸摒棄傳統“求全求大”的傳播理念,轉而崇尚“微言大義”“微言微語”,力求以精、短、小見長,從而形成一股強大的微力量,擠占大學生大量的碎片化時間,在諸多方面對大學生產生深刻影響。在新媒體時代和新冠肺炎疫情雙重疊加影響下,利用釘釘、騰訊會議、微信、QQ等微媒介開展教育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頻率顯著提升,為高校教師開展網絡思政教育提供了技術平臺保障。大思政時代,高校全體教師要順應微時代的發展潮流,牢固樹立“互聯網+”思維,在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狠下苦功,善于從微處著眼,在細處落實,推動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開展。
一、微時代開展微思政的重要意義
(一)有助于高校筑牢主流意識形態防線
微時代各類微平臺傳播的網絡多元文化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重大影響,也為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巨大挑戰。2020年世界暴發新冠肺炎疫情后,我國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的成效與西方國家形成了鮮明對比。在疫情防控期間,高校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抖音、釘釘等網絡平臺,以抗疫感人故事的視頻展播、網絡主題教育等形式,打破時空限制,挖掘身邊故事,引導大學生“把災難當教材,與祖國共成長”,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后疫情時期,高校要更加重視網絡微平臺對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結合新媒體平臺和技術手段,加強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的深度融合,創造更加優質的網絡教育內容,講好中國好故事,積極傳遞正能量,引導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增強愛黨愛國情懷,提升民族自豪感。
(二)有助于引導大學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當今大學生大多是90后、00后,從小就生活在網絡時代,學習能力強,接受新事物快,但也極易受到網絡不良信息和網絡產品的影響。而網絡微媒介可以在第一時間傳遞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聞和故事,并以多樣化的形式呈現給受眾,讓廣大青年學生在潤物無聲之中接受思想教育。微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傳播者,甚至“把關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傳播必須把握傳播新特點,適應新的傳播規律[1]。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要根據大學生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特點,樹立互聯網思維,從微處著眼,創新開展網絡微思政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青年喜聞樂見的形式,易于接受的方式,積極傳播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引導大學生自覺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微時代對大學生的影響
(一)有利影響
微時代以其自由、個性、草根、青春的獨特魅力和強大的功能成為大學生豐富知識、開闊眼界的資料庫。微博、微信、抖音、嗶哩嗶哩、快手等社交網絡平臺,依靠大數據算法技術的不斷成熟,為網民精準提供其喜歡閱讀和觀看的視聽內容,極大滿足了青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這些社交網絡平臺讓大學生足不出戶就可以第一時間了解最新發生的新聞資訊,隨時隨地查閱學習資料,搜索自己喜歡觀看的影視劇,與不同的人群交流互動,還可以用極簡的文圖或微視頻在微博、抖音、快手等平臺發心情、曬生活,以輕松自由的方式分享快樂,釋放壓力。可以說,各類微媒介集視聽合一,不僅讓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加多元和便捷化,也極大豐富了大學生網絡文化生活。
(二)不利影響
微時代各類微元素的濫用,占據了大學生大量的時間,不利于大學生深度思考習慣的養成,也影響大學生的學業發展和健康成長。網絡平臺內容良莠不齊,一些“三俗”短視頻屢見不鮮,多元價值思潮暗流涌動以及泛娛樂化現象的泛濫,對青年一代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審美情趣帶來諸多不利影響。一些大學生沉溺于刷抖音、看視頻和網絡游戲之中,影響了學業成績和職業技能提升。在微時代中的各種微產品各類信息的狂轟濫炸下,人們的精神已然逐漸趨于一種“饑渴”狀態,渴望充實、正能量的精神食糧填補精神的空虛,希望有純粹厚重的經典文化借以放緩生活的節奏,沉淀內心的浮躁[2]。
三、微時代開展微思政的路徑創新
(一)創新思維,唱響微旋律
當前,高校部分教育工作者思想保守,對新媒體研究不夠,使用頻率不高,注重線下教育,忽視網絡交流,無法及時真實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問題,影響了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3]。教育工作者要順應微時代的潮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熟練掌握網絡操作、微信、微博等技術,并靈活運用,不斷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動性和時代感,進一步強化育人效果。在實際工作中,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以青年的實際需求為導向,按照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實際的原則,充分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行為價值,以微媒體為紐帶和橋梁,變傳統的說教式教育為生動活潑、潤物無聲的網絡引導,唱響微旋律,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紐扣,在學生心靈深處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及時有效地疏導和解決大學生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惑和難題,以無微不至的關懷贏得學生的尊重和愛戴,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
(二)打造微平臺,傳播微理念
高校要利用好校園新媒體平臺,熟練掌握新媒體運營技能,積極創作集文、圖、音頻、微視頻為一體的高質量網絡文化大餐,引導師生在朋友圈轉發,擴大宣傳覆蓋面,增強網絡育人效果。除此之外,高校還要利用“學習通”“學習強國”等學習平臺,組織青年學生加強網絡思想政治和專業文化知識學習,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以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文化知識充實內心,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更加堅定的文化自信增強廣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覺認同,從而為實現偉大中國夢而不懈努力奮斗。在利用微平臺的同時,高校要注重培養校園網絡意見領袖,對頗具個人魅力和影響力的青年,要順勢利導,利用其影響力,鼓勵其發聲,并加強培訓引導,將這些微人才為我所用,使之成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得力助手,正面影響大學生群體的思想和價值取向,引導校園正確的輿論走向。
(三)運用微載體,開展微教育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提出新時代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要創新傳播載體手段,積極運用微博微信、社交媒體、視頻網站和手機客戶端等傳播平臺,運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等新技術新產品,開展生動活潑的網上愛國主義教育,讓愛國主義充盈網絡空間[4]。微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開拓創新,充分利用新興的微媒體,精心設計微活動,開展生動活潑、喜聞樂見的線上線下主題教育活動,以滿足大學生多樣化的心理需求,努力開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首先,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和信息化教學手段,主動嘗試微課、翻轉課堂教育教學,并上傳到網上學習空間,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5]。教師也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身邊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為教育素材,通過文字、圖片、視頻、Vlog等多種形式,用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述他們身邊的好故事,找到思想認同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使大學生們易于接受且樂于參與,并達到自覺認同的教育效果。其次,教師要圍繞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滲透到各類精心設計的校園文化活動之中,并利用微平臺采用視頻直播、微信搖一搖、微博有獎答題等網絡形式加強線上互動和傳播,吸引大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使其在潛移默化之中受到感染教育。
(四)形成微合力,凈化微環境
當前,一些學生網絡成癮,沉迷于網游、直播、短視頻等中,嚴重影響學習和身心健康。因此,首先,高校要建立全體學生管理教育工作者、任課教師、學生家長齊抓共管的聯動教育機制,發揮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雙重教育功能,利用課上課下、線上線下多途徑加強正確使用網絡的宣傳教育。其次,高校要加強第二課堂建設,廣泛開展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體育活動,進一步充實大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大學生的空閑時間。再次,高校要高度重視微文化的輿情工作,在利用微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也要加強對校園網絡輿論輿情的監督和引導,從源頭上把好關。最后,高校要整合校園微媒體平臺資源,形成校園官方微信、微博、抖音等融媒體矩陣,及時更新發布最新校園新聞動態,線上線下協同推進,深度融合,積極營造文明健康、情趣高雅的網絡文化環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人心,凝聚開展微思政的強大合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6],“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7]。面對網絡各類微媒介的迭代更新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新變量和新挑戰,教育工作者要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維理念,主動學習研究各類微平臺的運營傳播規律,提高網絡媒介素養,掌握常用的新媒體技能,并將其運用到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生動實踐中,不斷提高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劉麗.微媒體視域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傳播的路徑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0(06):102-104.
[2]李靜修.文化自信與“微時代”的精神癥候—兼論新時代網絡文化語境下的主流意識形態認同[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8(05):56-58.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EB/OL].(2019-11-13)[2020-11-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1113/c1001-31451633.html.
[5]董珊珊.“微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載體創新研究—以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7(07):78-79.
[6]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7]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N].人民日報,2014-0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