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因此,將生活素材融入物理教學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文章先對初中物理教學中生活素材的應用現狀進行闡述,然后詳細分析如何靈活利用生活事例、生活物品、生活現象和生活活動等生活素材對初中生展開物理教學,以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從而實現新課改對物理教學制定的目標.
關鍵詞:初中;物理;生活素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1)02-0073-02
收稿日期:2020-10-15
作者簡介:吳鎮坤(1974.4-),男,福建省漳州市平和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從事物理教學研究.
科學性是物理這一學科德爾本質特征,屬于自然學科,將觀察、實驗與理論緊密聯系起來,一直引領著人類探索自然、認識自然.學習物理需要較強的理科邏輯思維,學生在初中階段剛接觸物理時往往覺得教學內容難以理解,從而降低學習興趣,更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升.陶行知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學家,其認為“生活即教育”,生活對教育可產生一定影響,而教育又可對生活產生反作用,受何種教育即過何種生活,可見良好的教育對學生的生活發展也具有積極影響.其實物理是一門對生活經驗、現象進行總結的學科,該學科與生活具有密切聯系,若將物理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貼近,就可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與熱情,進而推動物理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一、生活素材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用現狀
目前,教師已認識到生活素材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重要性,在教學中也會運用生活素材開展教學,但是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大部分教師的生活化意識不夠強烈,在課堂上運用生活素材的頻率較少,通常只有在上公開課時為了呈現良好的教學情況而結合生活素材,日常運用生活素材的頻率較低.即使教師在課堂上結合使用生活素材,往往也是根據教材上的生活實例進行講解,并未花費時間去尋找、開發新的生活素材進行實驗演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所以難以達到教學目的.課程結束后,大部分教師對學生的課后知識鞏固通常采取布置紙質作業的方式,形式單一,難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少有教師會將生活素材用于學生的課后知識點復習中,導致學生學習知識后沒有掌握將其運用于實際生活的方法,更無法在遇到實際生活問題時與所學的物理知識聯系起來.
二、靈活應用生活素材開展初中物理教學的策略
1.利用生活事例降低學習難度
學習內容的難易會對課堂的開展及教學效果產生直接影響,對于簡單易懂的知識,學生可以輕易理解,掌握也較快,而難度較大就會讓學生在理解的時候較為費勁,甚至還會產生厭學心理.物理的邏輯性較強,從而決定了該學科具有一定難度,若教師不注意站在學生角度出發,采用可以降低學習難度的教學手段,就會令教學效果無法達到預期.為降低學習物理知識時的難度,教學中可以將學生感興趣的生活事例融入其中,讓學生在事例的基礎上深入學習知識,或運用所學知識對事例進行分析,兩者相輔相成,實現高效教學.在《滑輪及其應用》的教學中,教師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滑輪的作用及原理,在學習了相關知識后,教師可在課堂上播放新中國成立71周年閱兵式中升國旗的視頻片段,觀看視頻結束后提問學生:“國旗是如何升上22米旗桿頂部的?其中運用了滑輪裝置,那么滑輪裝置是如何在升國旗中發揮作用的?”.運用生活事例,再以問題為引導,讓學生將升國旗這一事例與剛學的滑輪知識進行聯系,從而得出解答教師問題的答案,這遠比教師口頭講解滑輪原理有效.僅憑借教材中的內容向學生講解滑輪的特征、作用,學生無法想象滑輪的原理及作用,而運用生活事例,讓學生對抽象性知識形成具象化理解,不僅可以降低學習難度,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營造一個學習氛圍濃郁的課堂環境.
2.利用生活物品改進實驗演示
實驗在物理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學生在操作實驗的過程中,會運用到所學物理知識,有助于其理解與記憶知識,同時還可培養其科學態度,對學生來說實驗可激發其探究欲、積極性與自主性.傳統的物理實驗對儀器要求較高,需要在實驗室中才可以完成操作,而受教學資源、學時等因素的影響,學生無法每節課都在實驗室中進行實驗操作,嚴重限制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導致教學質量受到影響.物理與生活緊密聯系,物理實驗并非只有在實驗室內才能進行,教師積極挖掘生活素材,在日常課堂中利用生物物品也可以進行實驗演示.利用生活物品改進實驗演示可為物理課堂創造更多實驗的機會,讓物理課堂一直保持對學生的吸引力.以《溫度與內能》為例,在課堂上,為了讓學生可以親身感受到做功對物體內能的變化,教師可在課堂上向每位學生發放一根橡皮筋,然后指導學生將橡皮筋剪開呈一條線,再將橡皮筋的一端放在唇邊,隨后用手反復拉扯橡皮筋的另一端,學生會明顯感覺到反復拉扯幾次后橡皮筋的溫度升高.這一實驗所用材料是生活中常見的橡皮筋,與傳統的實驗不同,雖然利用生活物品所進行的實驗嚴謹性較低,但是學生也可以在實驗過程中感受到明顯的實驗變化,提高了學生對實驗的參與感,更能培養其實驗能力與生活探究能力.
3.利用生活現象解決實際問題
以往,教師在物理課堂上的常用教學方法就是教師講、學生聽,而且都是以教材為中心,直接向學生講解教材中的知識內容、插圖等內容,這一方法、加上所講內容,對學生來說都不具備新穎性與吸引力,導致學生狹隘地認為學習是為了考取高分.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教師在物理教學中靈活運用生活素材,能夠令學生對學習的看法有所改觀,發現知識與生活的關系,明白很多生活現象都是有理可循的,物理知識都可對其進行一一解釋.在物理教學中,適當地列舉生活現象,有助于增強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令其在日后生活中遇到相關現象時,可以馬上聯想到對應的物理知識,進而對生活現象做出合理解釋,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學習的實用性.在《汽化與液化》這一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事先錄一個自己在家做飯時蒸魚的短視頻,在上課時以跟學生交流生活技巧為由,先播放蒸魚的短視頻,視頻中等水沸騰后,教師將魚放進鍋中,待魚蒸熟開蓋取出魚.短視頻中教師需對兩個場景進行特寫,一個是放魚進鍋之前水沸騰的現象,另一個是魚蒸熟后鍋蓋上出現的水珠,就上述兩個特寫片段,引入本節課所要教授的知識:汽化與液化.僅憑教材上的內容向學生講解汽化與液化的定義,學生是無法理解透徹的,而在導入環節中引入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就可以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沸騰是什么,沸騰就是液體內部和表面在一定溫度下同時發生劇烈汽化的現象,液化則為鍋蓋上出現的水珠.在物理教學中結合生活現象進行講解,能夠讓學生明白很多常見現象的發生原因,從而進行反向思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慢慢使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獲得增強.
4.利用生活活動鞏固課堂知識
課后教師常通過布置作業讓學生對課堂知識進行復習,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但是布置作業的形式較為單一,多以紙質作業為主,單一的作業形式缺乏新穎性,不僅會降低學生的復習效率,還會讓部分學生出現投機取巧的行為,即懶于完成作業而直接抄襲其他同學的作業.因此,紙質作業難以達到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的目的,教師也無法通過檢查作業的完成情況去判斷學生的學習效果.為改變上述情況,教師可以對作業形式進行創新,利用物理的可操作性,以生活活動為主,讓學生利用所學物理知識完成相應的活動任務,這一過程相當于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復習與鞏固,更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從而令作業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在學習完《家庭電路》的知識后,教師可布置學生一項任務:回家后觀察自己家的電表,對家中各個電器的功率進行了解,然后粗略計算出家中各電器同時運算時的總功率.在下一節物理課時教師可請幾位同學將自己的活動報告呈現出來,并進行適當拓展,詢問學生如何才能為家庭節省用電,學生通過親自操作,了解了一個家庭的耗電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其節約的優良品德.在布置課后作業時,利用活動讓學生提高學生對作業的參與度,既能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對日后物理課堂的順利開展產生推動作用.
生活素材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教學資源,可為學生打造一個生活化的教學課堂,促進物理課堂的順利開展,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運用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全面提高物理教學的整體質量.
? 參考文獻:
[1]梁福霞.基于生活素材下的初中物理教學應用探析[J]才智,2020(09):54.
[2]陳輝榮.關于生活素材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用的思考與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20(12):173.
[3]呂召芹.初中物理教學中靈活運用生活素材的探討[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9,48(16):80.
[責任編輯: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