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教學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對教學語言的藝術性給予重視.要利用針對性、啟發性、準確性的教學語言,對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進行激發,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加強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新課程;語言藝術;初中生物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1)02-0104-02
收稿日期:2020-10-15
作者簡介:于成霞(1988.5-),女,本科,中學二級教師,從事初中生物教學研究.
新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生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藝術性、規范性的教學用語給予充足的重視,要利用規范的教學用語進行教學,從而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和科學態度,這也是新課程改革對初中生物教學的要求之一.由此可見,在初中階段的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語言是非常重要的.
一、利用賞識鼓勵性的語言增強學生學習生物的自信心
初中生階段的許多學生正是處在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他們中的許多人的內心對于許多事存在迷茫和困惑,尤其是當他們遇到困難挫折時,他們會有不知所措的想法,甚至有些同學會出現自卑、自閉等心理,學習上也是如此,針對這一時期學生的心理特點,初中生物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就需要利用賞識鼓勵性的語言來給學生“打氣”,從而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生物的自信心,同時也為他們健康成長打下基礎.例如學生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生物“我國的動物資源及保護”的知識時,筆者向學生提出了問題:“我們應如何保護我國的動物資源?”由于該問題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不同學生的經歷不同他們給出的答案也會不同.還比如筆者提出問題:“當你在某個自然保護區內看到一只珍稀鳥類受傷倒地時,你會怎么去做?”有位學生回答說:“我會把小鳥帶到家中給他療傷,然后一直養著.”筆者這時說:“這位學生很有愛心,我們大家要向他學習,請打擊鼓掌表揚.”然后筆者也指出了這位學生做法的不足之處:“大家想一想,我們把小鳥帶回家一直養著,這是不是最好的做法?大家愿不愿意一直生活在別人的家里嗎?大家再想一想我們怎樣辦會做得更好?”筆者用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對待和處理受傷的小鳥,在這一過程中,筆者對學生地回答進行了合理的賞識鼓勵,在找出了他們回答問題時的亮點的同時,還讓他們知道了自己思考問題時的不足之處,這種教學方式會極大地讓學生在學習生物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感受到自我價值的存在,這對于提高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很有幫助.最后筆者向學生總結說:“對于小鳥等野生動物來說,大自然才是它們最好的家,我們每一個人都愛我們自己的家,大自然中的小鳥等野生動物和我們一樣.所以,我們保護小鳥等野生動物最好的方法是幫它療好傷之后,應將它放回它的家—大自然.”學生們在本節課的學習中,既學到了書本上生物知識的同時,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很有必要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利用賞識鼓勵性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學習,對學生的優點要及時地進行肯定和鼓勵,從而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中大膽地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進而增強他們學習生物的興趣和自信心.
二、教師的課堂提問語言要富有層次性
一個被巧妙設計出來的生物問題,既能夠對學生進行深刻的引導,讓學生投入到生物學習中;又能夠對生物課程的藝術靈感進行淋漓盡致地展現.在初中階段的生物課程教學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以對學生各項能力的培養為基礎,對學生的個人想法給予尊重,讓學生在減輕心理負擔的同時,對學習的樂趣進行充分的感受.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既要對問題之間的關聯性進行確保,又要對其相應的深度提供保障,要注重通過提問,來實現學生知識水平地提高.在此當中,教師就要利用對層次性的教學語言藝術進行應用,要利用層次性的語言對學生提問,要讓學生在此種提問中感受到來自教師的公平對待,要在對學生的特點給予尊重下,對問題的深度和廣度進行保障.通過此方式來發揮學生的個性,幫助學生正確解答問題.
如,教師在對“生物的特征”一課展開講解時,就可以先利用多媒體,對一段簡短的生物視頻影像資料進行播放,讓學生通過對視頻中各種生物的觀看,來分析出各種生物.如有生命的物質(老鼠、貓)和沒有生命的生物(機器人、地面).在學生初步的了解到有生命的物質和沒有生命的物質后,教師再利用層次性的語言,指導學生以所知道的知識為依據,來分類具有生命活動跡象、基本生物特征和沒有生命活動跡象的生物.以此來加強學生對教師所講解生物課程知識的了解,從而促進其學習效率的提升.
三、應用科學性的語言開展教學活動
生物這門學科當中的知識,都具有統一性、邏輯性、嚴謹性和科學性等特性,因而在進行初中生物課程教學時,教師要充分發揮生物學科的這些特性,并通過對學生的善意引導,加強學生的學習和思考.讓學生能夠以教師所講解的科學知識內容為基礎,對自身的學習方式進行改善,對自身的理解能力進行不斷提高.
如,教師在對“人的生殖”一課展開教學時,就可以利用科學性的語言為學生講解胚胎的發育過程,并利用受精卵的形成,來科學性的講解出胚胎的發育特點和經過.在此之前,因為學生們并沒有如此般完整地了解過胚胎的發育和形成過程,因而無法從生物學上準確地說出受精卵的形成,自然地也無法形成清晰有邏輯性的語言.但是經過教師的指導,學生們能夠通過教師科學性的語言清楚地了解到受精卵的形成,此時學生們就能夠自己利用科學性的語言對精子和卵子的結合展開敘述.有些學生甚至會在科學性語言的應用中對教師提出相應的問題,“為什么一定要用標準的生物語言,來對生物問題進行描述?”教師在此時就要給出相應地回答:“講的同一件事,若使用的是其他的語言,那么是否能夠保證每個人都能夠對此件事所要表達的含義進行清晰地理解?”這個時候學生們就能夠明白,面對科學性較強的知識,就應當用科學性的語言來講解,如此方能在形成標準的語言形式下,為學生科學性的生物知識學習提供保障.但在科學性語言的應用中,教師自己也要利用多樣方式,對生物知識進行深入地學習,要對自己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進行彌補.要通過自己逐漸提高的專業能力和水平來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生物認知,從而促進學生知識理解能力和生物學習效率的提升.
四、利用情感性的語言展開教學活動
初中生物教師在講解具體的生物課程時,自身的狀態要飽滿,所體現出來的情感也要格外豐富.如此方能在加強自身對生物課程知識的了解下,通過對相應語言的組織等,來加強學生對生物知識含義的學習.在此時,教師們要注意,要活躍課堂氛圍,不僅要利用科學性的語言展開課堂教學,還要在幽默性的語言應用中,通過情感性的語言來展開教學活動.更是要指導學生以情感為角度,對問題進行分析,對相應的生物案例進行解釋.
就以“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學此部分知識時,就可以先指導學生舉出與此教學內容相關的例子.這時學生們就會犯難,一時之間無法舉出相應的案例.此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們思考,為什么嬰兒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有些嬰兒剛出生時是不哭的,但此時他家人會不斷拍打他,直到他哭為止,那么為什么要這樣呢?此時學生們就會陷入沉思.當學生們思考并說出各種各樣的答案后,教師就可以直接展開課程教學.而學生們通過課程學習,就明白了“因為人體不僅需要從外界獲得營養物質,還需要吸收氧氣”.這時,教師又可以以生物課程知識為基礎,對學生展開進一步的提問,呼吸道有什么結構能夠保證氣流通暢?呼吸道除了能夠保證氣流的通暢外,是否還具有其他作用?這些作用又要如何實現?有了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人體就能完全避免空氣中有害物質的危害嗎等等.以此讓學生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尋找答案,在答題的過程中,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從而在促進學生思考能力的發展中,加強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的培養.
五、注意多個提問中語言的連貫性
提問中語言的連貫性,就是指后一個問題的前提就是前一個問題,前一個問題的后續為后一個問題.每一個問題都是發展訓練學生思維的階梯,教師要利用連貫提問的方式,來促進學生鏈式思考的形成,分析理解能力的提升.如教師在教學了“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知識后,就可以對學生提出連貫性的問題:以植物為核心,植物的哪部分相當于光合作用的“工廠”?相當于光合作用“車間”的又是哪部分?光合作用的實質是什么?通過如此循序漸進、富有聯系性的提問,可以讓學生在靈巧新穎的思考中,對答如流.如此在加強對教學目標的完成下,實現學生綜合能力水平地提高.
總之,利用藝術性的教學語言,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氛圍,強化生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交流;還能夠在促進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激發下,實現生物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推動學生生物素養的發展.
? 參考文獻:
[1]潘雷.新課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學語言藝術的研究[J]新課程導學,2016(32):78.
[2]吳飛.新課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學語言藝術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3]呂媛.淺析議題式教學下的有效問題設計策略[J]考試與評價,2020(02):56.
[4]權順江.高中生物實驗如何提升學生的操作能力[J]教書育人,2019(16):52.
[5]吳晶.互動式教學在中學生物課堂中的開展漫談[J]課程教育研究,2020(18):190.
[責任編輯:季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