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靜
摘要:勞動密集型產業占據著我國產業鏈龐大份額的現實情況,使得中職學校把教學重點集中在制造業技術人才的培養上,因此在課程中開設一些計算機專業課是完全有必要的。而如何把中職生培養成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學校計算機教學模式改革需要考慮的重點。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教學模式;探究
我國計算機市場在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隨著信息化建設的啟動,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階段。勞動密集型產業占據著我國產業鏈龐大份額的現實情況,使得中職學校把教學重點集中在制造業技術人才的培養上,因此在課程中開設一些計算機專業課是完全有必要的。而如何把中職生培養成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學校計算機教學模式改革需要考慮的重點。
一、中職計算機教學模式問題分析
(一)教學理論分析
開設計算機課程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傳授最新的信息技術,以便與時代相接軌,這樣才能與時俱進,但是現實的情況恰恰相反。歸根結底是因為計算機教材更新速度慢,與現有信息不匹配。教師教學的依據就是教材,一切以教材為問題的解答標準,為思考的導向為準繩,教材怎么講,就怎么教、怎么學、怎么記、怎么背,這樣就導致學生的思維很容易被格式化。
(二)教學軟硬件分析
教學模式依然沿用傳統的形式,墨守成規,創新性的內容泛善可陳,沒有應用更新的教學軟件和先進的教學輔助設備,導致學生既不能進行實際操練,也掌握不到新知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最終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方法分析
教學方法的好壞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目前教師經常以知識的傳播者自居,自我講授居多,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存在的問題,導致學生沒有辦法融入到教師營造的教學世界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無法建立“知識傳授”和“氛圍營造”1+1>2的良性關系,學生不僅不能充分掌握所學的知識,還會影響到教學的整體質量。
(四)學生生源分析
正所謂龍生九子,千差萬別,我們的學生同樣如此,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家庭環境和生活條件各有不同。有些家庭優越,從小接觸計算機,耳濡目染,能很快的掌握相關技能;但有些學生僅能依托學校,才了解并掌握了計算機的相關知識,起點不同導致學生對于計算機的掌握情況產生了兩級分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定調教學出發點,做到兼顧不同類型學生的共同進步,成為一道難題。
二、中職計算機基礎教學模式改革措施
(一)開發校本教材,完善教學環節,實現因材施教。
教師所選擇的教材應該與社會的現實需要相接軌,選取具有時代意義的教學內容制定成相應的教材,能夠有效發揮教材的使用效率,教師也能夠掌握最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更新自身的計算機技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教會學生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重點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進而提升自身的計算機操作能力。教師課前提煉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自主學習,同時教師可根據學生學習情況作相應調整課堂的教學模式。然后,在機房里教師邊演示學生邊練習,并進行幫扶活動,基礎好的學生帶動基礎薄弱的學生。這樣可讓一部分學生樹立自信,另一部分學生從0基礎到牢固基礎知識。教師可以進行網絡資源共享,給學生提供形式多樣的學習機會。如我在講“Photoshop”這一課時,先向學生展示效果圖,引起學生的興趣,再把效果圖的操作步驟放在局域網的服務器上,讓學生可自行訪問和學習操作。該方法能兼顧不同層次學生計算機操作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從而使全部學生都能跟上教學進度,達到教學的要求。
(二)緊跟專業發展趨勢與其他學科的融合。
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理性地對待網絡帶來的一些新生事物,切記不能避而不談。在規定的時間和地點,適當的“上網”,甚至是“游戲”都是是必要的。首先,通過“玩、學”的形式讓學生們了解計算機的魅力,增加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其次,教師做好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讓學生們了解計算機的功能不僅在于此。教師要轉變觀念,改變以往“教師講、學生聽”以教定學的被動教學模式,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探究任務過程中主動思考、發現問題、理論結合實踐去解決問題。讓學生通過探究和協作兩種方式來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答案的過程中,教師負責點明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線索,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操作的記憶。在教學中穿插一些計算機常識,如聽音查硬件故障、計算機中病毒后的反應等,提升學生處理家庭電腦問題的能力。通過這種方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還鍛煉了學生的計算機技能,讓他們覺得學有所用,學以致用。最后指導學生緊跟目前專業發展走勢,所學所知要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互相輔助、共同提升,會更有效地發揮作用。因為計算機專業更新速度日新月異、知識羅列萬千,作為教師不但要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還要強化其他學科在計算機專業的融合,不斷的更新設置課程,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高。
(三)采用分模塊教學和分模塊考試的教學方法
結合計算機專業課程的內容,按照“指定模塊”把課程進行合并同類項,同時結合模塊內容進行分階段、分模塊式的進行上機考試。例舉中職學校里每個專業的公共課“計算機應用基礎”,我在授此課時會把它分解成三大模塊:計算機基礎知識、windows基本操作、office操作。針對計算機基礎課的考核方法進行改革:首先,進行模塊化學習,拉進二類學生的操作水平。每學完一個模塊,及時考核,檢驗教學成效,掌握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其次,結合實踐活動進行考核,如設計演示文稿、用WORD制作電子手抄報、設計個人簡歷等,通過評比,按照設計分數進行排名,對完成優異者進行相應獎勵;最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實現期末考核收官。分階段、分模塊的考核方式,不僅減輕學生期末一次性考試負擔,還有效地督促了學生及時消化所學知識,提高了考試效率和教師的教學效率。
(四)以興趣小組引導專業教學
現在的學生有著多種多樣的思維和個性,怎么樣才能有針對性地教學,如何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學效果呢?為了有效地解決了這個矛盾,我采用按興趣分小組的辦法。如開展“網頁制作”“計算機網絡應用”、“組裝和維修”、“多媒體制作”、“企業網站搭建" 等興趣小組,讓每個學生憑借著“激情”的學習意愿,根據自身的最愛,選擇最合適自己的課程。組織每位學生在網上申請了一個免費空間,按自己的興趣制作個性空間,學生上傳自己制作的網頁,提高了自身的學習興趣。諸如此類的引導,使他們由原來的被動學習改為主動學習,激發了他們的學習潛力,教師能深入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及時了解教學反饋信息,同時注意學習困難生的學習情況,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真正體現了“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宗旨。
教學過程中我發現部分學生對計算機硬件非常感興趣,由我組織成立了一個計算機硬件維修興趣小組,日常授課過程中教會他們基本的組裝知識后,同時發揮他們的能量,讓他們參與到“機房”管理中去,負責“機房”電腦的維修,理論結合實踐的解決問題,這樣既讓他們得到了鍛煉,也讓教師機房的管理壓力得到緩解。
(五)以賽促學
摒除單一的計算機學習方式,我在辦公軟件的課堂上,穿插式的舉行技能相關趣味比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掀起學習熱潮。比如舉辦文字錄入比賽、P圖大賽、WORD手抄報的設計比賽等,不僅給予學生物質上的獎勵,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在自信心使他們受到極大的提高,讓孩子們發現自己的特長,并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以此促進學生奮力鉆研的高昂斗志,為其提升能力,努力成為辦公軟件高手奠定良好的基礎。
俗話說“普通教育有考試,職業教育有競賽”。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是我國職業教育迄今為止覆蓋面較廣、含金量較高的技能大賽。我院學生在2020年廣西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參加的工業產品與創客實踐、數字影音后期制件、微網站設計與開發、網絡搭建、網絡安全、平面設計、計算機檢測維修、物聯網技術應用與維護、虛擬現實(VR)制作等項目中分別榮獲一、二、三等獎的好成績,將學生的興趣與國家級省級市級大賽緊密的結合起來,更是可以有效的給學生提供學習奮斗目標,為學生未來的就業和升學提供有力的支持。
因此身為職業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教學中突破原始傳統的教學模式,知識教育為基礎,培養興趣為輔助,動手實踐貫穿其中,充分激發自身動力;為其服務社會打好基礎,以實用為本,掌握一技之長,并且要實時的關注社會的發展方向,嘔心為社會提供越來越多的專業性人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中國計算機本科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R].中國大學教學, 2005.(5).
[2]朱愛軍.淺談中職計算機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J]現代職業教育,2018 (36):194.
[3]陳雅.“互聯網+”視角下職教師資型本科生實踐能力評價體系的構建[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 2018,39(6):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