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輝
為深化太極拳項目在高校的開展。本文通過文獻資料、問卷調查、數理統計、訪談等方法,以A高校為例,調查其太極拳運動的開展情況。研究表明,學習二十四式太極拳后,學生對太極拳運動的文化和內涵、鍛煉效果具有一定的認識與認同,對太極拳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喜歡,對堅持練習太極拳表現出一定的意愿,身體健康狀況得到一定改善。A高校太極拳開展出現的問題有學生對待太極拳課程的態度消極化、太極拳的難學與課時數的較缺相沖突、教師專業技能有限、太極拳的“形式功能”被放大。基于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優化對策:加大社團扶持力度,積極開展課外活動;定期開展教師培訓與檢查工作;延長對學生太極拳掌握程度的考核。
1 前言
太極拳是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發展至今,門派、套路多樣,具備頤養身形、擊技防身、文娛表演等功能。大學生練習太極拳:一是發揮太極拳健身價值,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的提高;二是幫助大學生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大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三是促進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校園的傳承與發展。現全國已有不少高校開設太極拳課。部分學校將太極拳課程設置為基礎必修課,要求學生在規定學年里必須修夠一學分的太極拳課程。若是強制不感興趣甚至厭惡太極拳的學生上太極拳課,會影響太極拳在高校內普及的效果。在這種帶有強制性色彩的課程安排下,如何更好有效促進太極拳在校園里普及,使得此類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能在校園里實現傳承與發展,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校一品”背景下,某省某市A高校以二十四式太極拳作為體育特色項目,要求全體大一新生在第一個學期進行二十四式太極拳學習。本研究以A高校為例,采用訪談、問卷調查、數理統計、文獻資料等方法,對該校太極拳運動的開展現狀進行調查,審視其中存在的問題,旨在為太極拳運動在高校中的開展提供優化途徑。
2 學生對太極拳運動的認知情況調查
2.1 學生對太極拳文化認同和特征認知
調查顯示,98.7%的學生認為太極拳屬于中國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而只有91.9%的學生認為太極拳課有利于學生接觸了解中國文化。對太極拳門派的了解,一般了解以上學生的比例僅為29.5%。關于太極拳運動特點,76.5%的學生對此了解。可以看出A高校大部分學生認同太極拳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2.2 學生對太極拳項目的喜愛程度
調查顯示,一般以上喜歡太極拳的學生比例占到88%,一般以上對學校太極拳課程感興趣的學生比例為85.9%。被調查的學生在選修過太極拳課以后對太極拳運動仍然保持著一定程度的喜愛。學生在太極拳課程結束后,可以持續保持對太極拳運動的喜愛,反映出在A高校普及太極拳運動獲得成效。學生把對太極拳的喜愛從課內帶到課外,是整個普及過程的伊始,只有自己先熱愛太極拳,才有可能將其推介給他人,才得以助力太極拳在校園內普及。在被調查的學生里,也不缺少對太極拳與其課程不感興趣的學生。在競技體育日趨流行的當下,學生更喜歡的運動項目往往是足球、籃球、羽毛球和慢跑等,缺乏對傳統體育項目的認識與認同影響其學習太極拳的興趣。
2.3 學生對太極拳課程鍛煉效果的認知
太極拳課程能否起到其他體育課程的鍛煉效果?調查顯示,71.4%的學生持有肯定觀點,能夠正確認識到學校太極拳課程的價值功能。太極拳要求動作與呼吸協調一致。練習太極拳,可以促進血氣運行、疏通經絡,能夠提高人體平衡能力、增強肌肉力量,有利于關節、韌帶的放松與拉伸,提高人體柔韌性。太極拳具有非常強的健身價值,帶給學生身體鍛煉的效果不亞于其他體育課程。
2.4 學生學習太極拳后健康狀態的改變
調查顯示,太極拳課能夠帶給學生學習態度、睡眠質量、學習效率、精神、情緒和適應力等健康狀態的改善,被選次數排前三的方面分別是情緒、精神和睡眠質量,三者的選擇頻率分別是89.7%、88%和86.8%。對以上六個方面按重要順序進行排列,35.2%的學生將學習態度放在第一位,說明A高校太極拳課帶給學生最明顯的改變是學習態度的改善。調查顯示,A高校學生在選修過太極拳課后健康狀態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此類狀態偏向于心理方面。學習態度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學生從抵觸學習太極拳向愿意并且認真學習太極拳的情緒狀態的轉變,學生學習太極拳的態度改善將加速太極拳在校園的普及速度。
2.5 學生長期練習太極拳的意愿
調查顯示,62.8%的學生愿意長期練習太極拳,并且有48.7%的學生尚記得二十四式動作套路。運動技能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泛化、分化到自動化,整個過程需要持續不斷的學習與練習,需要身體形成特定的肌肉記憶、本體感受等。學生在一學期的課程內可以掌握整套二十四式太極拳,如果后續不進行持續的練習,結局必然是所學技能還給老師,太極拳普及過程就此中斷。誘導學生持續性進行太極拳練習才能保證普及過程的延長和連續,而大部分學生表露出長期練習太極拳的意愿。因此非常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與手段,幫助學生長期進行太極拳運動的練習。
3 太極拳運動在高校開展出現的問題
3.1 學生對待太極拳課程的態度消極化
所謂態度消極化,體現在學生在課上表現出枯燥、厭煩、懶散等影響自身學習新知識的情緒和身體表現。在基礎必修課的背景下,所有學生都要選修太極拳課,硬性要求迫使對太極拳無感的學生學習太極拳,這不符合大學體育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埋沒了大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導致部分學生不是真正感興趣、帶有應試目的參加太極拳課程,學期結束便再不會主動接觸太極拳。既然A高校把二十四式太極拳作為特色項目去開展,就應該把激活學生對此項目的興趣愛好的任務放在首位。
3.2 太極拳的難學與課時數的較缺
二十四式太極拳基本功有手型、步法和腿法等,基本動作有野馬分鬃、摟膝拗步、倒卷肱攬雀尾、攬雀尾、云手、左右穿梭和搬攔捶等,技術規格有姿勢正確、虛實分明和速度均勻等,老師把盡可能多的技術要點教給學生,學生要盡可能做出更好的動作細節,需要消耗更多的時間進行教與學。除此之外,講解理論知識同樣需要占用課上時間,學生學習與練習技術動作的時間遭到壓縮。一個學期下來,必然會出現課上知識傳授不全面的現象。
3.3 教師專業技能有限
通過訪談與實地調查發現,A高校的體育教師大多并非武術專業出身,但在經過多年的太極拳課教學后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與知識,具備一定的教學能力。但是很多教師在上課的時候,采用的熱身活動沒有專項特性,如繞操場跑兩圈、進行基本的準備活動如頭部運動和胸部運動等。熱身活動做完,便開始教太極拳動作套路,開始整節課的太極拳練習,從上課鈴響到下課鈴響,一整節課都在打太極,期間偶爾穿插個別動作攻防含義的解讀。太極拳最初的核心應用是擊技,隨著時代變遷,為了迎合大眾,太極拳的健身功能才被推向極致。教學過程中保持太極拳的傳統特征,并結合時代與學生主體要求,在二十四式太極拳教授過程中融入新元素,對教師的專業水平提出嚴格要求。太極拳專業知識的缺乏和對課程教學總結、反思與優化的缺失,使得教師不能上好太極拳課,從而影響學生學習太極拳的興趣與熱情。
3.4 太極拳的“形式功能”被放大
在校園內普及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非常有價值,但不能讓此舉淪為形式。A高校主要的普及路徑是課堂,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好的普及方式。學生可以在課下自愿參加太極拳社團,但是社團活動沒有得到學校體育部門的看重與支持。課上老師教學手段與方式的故步自封,容易使得學生學習太極,只是學習其表面功夫,還有很多關于太極拳的內涵都沒能領悟。太極拳增強學生體質、減少疾病隱患、培養健全人格等功能為能發揮,太極拳運動在校園的普及受阻。學生喜歡其他體育項目加上對體育活動的不重視,在課后更愿意打籃球、打羽毛球、跑田徑場等,缺少引導很難使學生持續學習太極拳。缺少課下活動的配合和對學生自主練習的引導,A高校對太極拳的普及很難不淪為形式主義。
4 太極拳運動在高校開展的優化路徑
4.1 加大社團扶持力度,積極開展課外活動
人類是群居動物,具有社會屬性,日常生活不能缺少社交活動。學生在課后進行太極拳鍛煉,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陪伴,會更有動力。此時社團便可發揮其作用。規范太極拳社團的運作,配備技能過硬的指導教師,讓參加進社團的學生感受到舒適的校園太極拳運動氛圍;同時在課后積極開展太極拳運動相關活動如專家講座和形式多樣的太極拳比賽等,共同助力太極拳走進學生的課余生活,提高太極拳在校園的普及程度。另外,實施一定的獎勵措施,鼓勵學生投身于社會上的太極拳服務活動,為學生提供可以知識輸出的地方,增強學生的自信程度和對自身掌握太極拳技能的榮譽感。
4.2 定期開展老師培訓與檢查工作
老師的專業技能和教學水平決定了學生課上學習的效果與效率。提高老師的專業素養及能力不容懈怠。定期開展太極拳知識技能考核,檢查老師對太極拳動作套路和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定期展開教師培訓工作坊,強化老師在太極拳方面的知識技能,鼓勵老師采用創新式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太極拳的積極性。課堂上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采用翻轉課堂的形式,學生課下認真學習,課上多與老師互動、多展示自己。做到課上理論與實踐教學之間的相互協調,既保證學生接觸學習到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又保證學生通過太極拳的運動形式得到較好的身體鍛煉、提高身體素質。
4.3 延長對學生太極拳掌握程度的考核
延長對學生太極拳掌握程度的考核,以保證其長期掌握太極拳技能與知識。在每個學期的體育課中安排太極拳動作套路與背景知識考核。長期間歇性考核學生,讓學生越來越重視太極拳,引導學生持續不斷練習太極拳。在兩年的體育課結束后,可以將太極拳考核納入到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環節,盡最大可能彰顯太極拳在A高校特色項目的地位。
5 結語
綜上所述,在基礎必修課的背景下,要想在高校內有效開展和普及太極拳運動,僅靠教師、課堂是不夠的。要做到太極拳運動在校園普及,首先是要調動學生的興趣;其次是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練習,努力實現“終身太極拳”;最后是豐富課外活動,為學生開拓接觸太極拳的途徑。讓學生愛上太極拳,延長學生練習太極拳的時間,讓太極拳在高校的普及有成效,讓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能在校園里實現傳承與發展。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