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艷
摘要:文章重點分析大學生對公德教育的認知情況,以探究大學生公德教育的總體現狀。調查問卷涉及公德內容認知、公德踐行、學校公德教育滿意度等維度。數據表明大學生有樂于助人的美好心愿,這是優化未來社會公德大環境的基礎。調查分析證明,高校思政課堂和日常生活教育發揮著重要的價值引領作用,但還需要以2019年《新綱要》的總體要求為建設目標,在踐行平臺建設、教育約束制度、聯動機制等方面建構符合新時代中國文化語境的公德教育方式。
關鍵詞:公德教育;大學生;現狀調查;公德認知度
中圖分類號:G4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164(2021)01-0119-0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浙江省教育廳大學生思想政治專項“新時代大學生公德教育新問題與優化途徑研究”(項目編號:Y201 84084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點內容之一,公德教育是教育大眾化、教育質量持續提升過程中的必然要求。為適應新時代高校教育建設的這一要求,2020年5月國家教育部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提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1]從中國知網(CNKI)近10年公開發表的調研情況看,對大學生社會公德的普遍描述幾乎都傾向于“缺失”“表現差”“挑戰”“不可回避”,多數調查圍繞大學生公德教育的影響因素、現狀以及對策等展開。研究成果尚不能充分揭示新時代大學生的公德意識水平的實際踐行情況。因此,本文研究擬擴大調查范圍,以34所高校的大學生為調查對象,以探究大學生公德教育的總體現狀。
一、公德教育現狀調查概況與數據分析
一般來說,個體對自身及對他人的道德倫理認識和判斷水準并不是一種孤立的活動,這是公德存在的社會基礎。為尋求高校公德教育對策的可行途徑,從而為提升新時代大學生公德教育提供參考依據,本研究對浙江、上海、廣東、山東等省份的34所高校在校大學生進行了公德教育現狀問卷調查。調查問卷包括基本情況、大學生公德內容認知、公德踐行以及學校公德教育滿意度等四個維度,29個問題選項,以網絡問卷調查形式為主,歷時1個月,共回收有效調查問卷808份。從性別上看,男生186人,占比23.02%,女生622人,占比76.98%;從教育層次上看,大專生107人,占比 13.24%,本科生582,占比72.03%,研究生119,占比14.73%。
(一)社會公德基本內容選擇情況
在“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問題中,4.2%的學生對社會公德基本內容能夠準確掌握,80.81%的學生能夠較好掌握。問卷結果表明,在校大學生對該問題的認知水準較為理想,這既是倡導宣傳社會公德的實際成效,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觀融入生活的具體表現。2019年《新綱要》明確指出,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包括“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事實上,早在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就已明確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2]
(二)遵守社會公德重要性踐行情況
在“您會經常參加學校的志愿者活動嗎?”問題中,有22.77%的學生選擇“經常參加”,73.02%的學生選擇“偶爾參加”,4.21%的學生選擇“從不參加”。在“您參加學校志愿者活動的原因?”問題中,有41.21%的學生選擇“按要求完成學校活動任務”,44.43%的學生選擇“喜歡參加志愿者活動”,12.75%的學生選擇“閑著無聊找點事情做”,10.27%的學生選擇“評獎評優的硬性要求”,1.61%的學生選擇“其他原因”。這一結果驗證了大學生參與志愿者活動的意愿或動機,既體現出大學生根據自身意愿參與志愿者活動從而達到服務社會的公德意識,也展示出社會規范對于個體起到的導引作用。
在“在公共場所,你會給老弱病殘讓座嗎?”問題中,有76.86%的學生選擇“經常會”,22.77%的學生選擇“偶爾會”,0.37%的學生選擇“不會”;在“身邊同學遇到困難你會幫助嗎?”問題中,有63.99%的學生選擇“經常會”,35.77%的學生選擇“偶爾會”,0.25%的學生選擇“不會”。從多數人選擇“經常會”的情況看,新時代大學生有著樂于助人的美好心愿,這是營造良好社會公德氛圍的前提,優化大學生公德教育所需的大環境成為可能。
在社會公德踐行上,最后一組問題表明,大多數新時代大學生都具備良好的公德意識。具體情況分別是:(1)當你剛準備過馬路時遇到了紅燈,您會怎么做?有97.28%的學生選擇“嚴格遵守交通規則———紅燈停,綠燈行”;(2)當你在公共場所看到正在流水的水龍頭,您會怎么做?有99.26%的學生選擇“立即關掉”;(3)當你在圖書館閱讀時不小心把書弄壞了,您會怎么做?有99.26%的學生選擇“主動聯系圖書館管理員,進行賠償”。
(三)大學生公德教育現狀滿意度情況
從公德踐行的調查結果看,現階段高校社會公德教育尚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問題,但總體狀況良好。其中教育的功能尤為重要,不僅關系到知識的學習與傳播,而且“在群體領域,應堅持群體利益和遵循群體規則優先的原則”[3],也就是說教育必然包括群體交往所需的道德原則與觀念,這對于大學生的公德素養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
在“你所在的學校有設置大學生公德教育課或與之相關的課程嗎?”問題中,有68.56%的學生選擇“有”,31.44%的學生選擇“沒有”;在“你對所在學校的大學生公德教育開展情況滿意嗎?”問題中,有14.23%的學生選擇“非常滿意”,72.77%的學生選擇“滿意”,11.76%的學生選擇“不滿意”,1.24%的學生選擇“非常不滿意”。結果表明,87%的大學生對所在學校的公德教育課程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其認可度顯示了在強化高校思政課堂建設背景下大學生公德教育的成果。
(四)社會公德教育重要性認知情況
在“你認為在大學階段有必要開設專門的公德教育課程嗎?”問題中,有30.32%的學生選擇“非常有必要”,52.35%的學生選擇“有必要”,9.65%的學生選擇“沒有必要”,還有7.67%的學生選擇了“無所謂”。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認為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在大學階段接受專門的公德教育。這種情況表明,新時代大學生對當下社會與文化領域的某些現象,例如中國式過馬路、占座、網絡謠言、在名勝古跡涂鴉等表示了不滿,因為這不僅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中國人在國際交往和文化傳播中的形象。
以上是針對大學生公德教育現狀的調查情況,從具體問題的初步分析結果還不能直觀地看出新時代大學生公德教育的整體現狀,在公德教育重要性認知和公德教育滿意度等維度之下,需要進一步分析大學生的公德意識以及公德的宣傳、踐行和價值選擇等情況。
二、大學生公德教育現狀分析
從調查情況和初步分析來看,新時代大學生的公德教育重要性認知和公德教育滿意度處于比較理想的狀態,從個體認知和群體認知到高校公德教育的必要性,均表現出積極的、有益于社會公德建構的發展態勢。因此,在調查的基礎上有必要對這一現狀進行較為深層次的分析,考察公德教育現狀成因、大學生言行規范及其價值觀等。通過分析給予必要的論述性判斷,讓大學生公德教育成為社會公德有序建構的良好基礎。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得到大學生的認同
科學引領新時代大學生的價值觀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已經明確指出,在培養時代新人的過程中,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4]。從情感認同到行為習慣,是新時代高校開展大學生公德教育中的重點和難點,是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傳播的具體要求。
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大學生認知教育中起到了引領作用,大學生已具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性認知能力。進而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社會公德意識,明晰國家、社會與個人之間的價值選擇,厘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內涵,同時引導大學生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馬克思主義科學價值觀導向并弘揚之。
另一方面,繼續通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地位,同時動員家庭和社會的力量,形成“學校-社會-家庭”的教育共同體。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各種即時交流與信息技術平臺讓社會交流與學習變得更為便捷,這對高校教育來說,不僅拓寬了教育教學平臺,同時拓展了教育的方式方法。特別是“后疫情”時代高校教育已有可能滲透到家庭教育之中,父母督促及言傳身教將有利于公共道德、誠信文明等價值觀的發生、發展。
(二)公共場所文明行為規范對大學生言行的作用
“規范”利于大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禮記·儒行》為儒士設定了16條德行,并構成一套具象化、體系化的行為樣態,“這個樣態可以模仿、可以學習。在一定意義上,我們可稱此為‘示范倫理學’”[5]。2019年的《新綱要》就是一份“規范”新時代公民道德與行為的指導書,這與《儒行》一樣具有規訓的教育功能。
調查表明,新時代大學生在文明用語及愿意在志愿者活動、公共場合付諸行動的行為意愿等方面表現的較為理想。顯然,理性的文明交往方式影響著每一個正常的社會人,而且在公共場合中,人們共同遵守文明行為與道德規范,同時“法律作為共同世界逐漸完善并為公共交往提供了保障”,由此可見,文明行為與道德規范“是社會關系和社會交往得以有序和諧發展的調節手段”[6]。因此,公共場合的文明行為規范既是大學生行為習慣的導向系統,更是他們的行為選擇指南,將它與德治、法治綜合為一個整體,既能為大學生提供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的標準,也能讓他們在遵循言行規范的同時強化社會公德意識。
(三)大學生在新時代的公德宣傳中成為重要力量
眾所周知,大學生是社會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領域及社會文明與道德進步的重要力量,對今天的中國而言,也是文化自信、公民素養的重要新生力量。作為新生的、重要的力量,新時代大學生要努力充實自己的學識與提升綜合修養,在文化自信能力建設、提升和探索路上奉獻智慧和力量,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中華優秀文化傳承中履行使命和職責。這對于教育引導青少年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且深遠的意義。
首先,在公德教育中,大學生既是學習者,也是傳播者。當自媒體時代的大學生在社會公德宣傳中主動發揮作用時,公德觀念與行為可能更容易被大眾接受,以輕松活潑的方式進行宣傳,既符合新時代的媒介潮流,也能擴大社會公德宣傳的影響力。高校在肯定大學生作為重要的社會公德宣傳力量的前提下,也要堅持以平等的態度肯定一些由大學生自主創新的宣傳理念,鼓勵大學生積極開發更有利于社會公德宣傳的方式方法。今天的自媒體已經超越了機械化、電子化的束縛,恰如馬歇爾·麥克盧漢所言,實現了“人的延伸”,它“加速并擴大了人們過去的功能”[7],向所有人傳播并形成信息的倍增效應。
其次,高校有責任搭建大學生公德教育與踐行的平臺,以提升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當然也包括公德宣傳的方法、途徑和自信心。在社會公德宣傳方面,依托高校宣傳平臺的大學生有條件、有能力結合自媒體的優勢,充分結合行為、個人或他人、環境“三方互惠”多重有利因素,對包括傳統媒介資源在內的各種資源加以有效整合,在發揮各自優勢的同時互為補充,以此建立一個社會公德觀念傳播和輿論宣傳的重要陣地。當然,高校有必要針對內容進行嚴格把關,因為在“人人都是信息發布者”的時代,大學生也可能因為自身理解產生偏差而導致社會公德宣傳走向輿論的對立面。因此,高校在建立大學生公德宣傳平臺的過程中,也應建立相應的輿情疏導機制,以有效應對傳播過程中產生的不利因素與影響。
(四)多數大學生在善惡面前有鮮明的價值選擇
調查顯示,新時代大學生對社會公德基本內容掌握較好,在社會公德踐行上也表現出積極向上的態勢,還表現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普遍認同,有意愿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者,也因此讓他們擁有了更多社會化的屬性。
善與惡,對立鮮明。孟子言“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則針鋒相對地說“人之初,性本惡”。這是有關人性的價值判斷,通俗一點表達,性本善的人是好人,性本惡的人是壞人,而善與惡、美與丑的問題恰恰是價值的本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揚善和美,是測量德、善、美的尺子。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從方法和途徑上找到合適的契入點,培養大學生正確使用“尺子”,落實大學生公德教育。
現階段高校開展大學生公德教育,通常做法是在大學課堂中穿插相關內容,或者開設這一類的專門課程,以及新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走進生活的新理念新做法。這些舉措對大學生公德教育確實發揮了價值引領的作用。從大學生希望接受專門公德教育的意愿情況來看,82.67%的大學生認為“有必要和非常有必要”開設專門的公德教育課程。有研究者分析發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開展效果每提高一個等級,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熟記度、理解度、認同度得分相應提高0.119、0.131、0.114個單位,踐行的意愿得分隨之提高0.232個單位;就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而言,校園文化活動的滿意度每提高一個等級,大學生的熟記度、理解度、認同度得分隨之提高0.074、0.100、0.164個單位,踐行的意愿得分相應提高0.122個單位[8]。由此可見,大學生的價值選擇,離不開常規性教育的開展,以及大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再對比有、無參與社會實踐或志愿者活動經歷的大學生的價值觀,我們同樣可以發現,實踐和踐行經歷影響著大學生的善惡美丑價值選擇。
三、結語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公德教育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33.54%的大學生并不認可同齡人的社會公德水平已經達到比較好的狀態,有12.75%的人是因為“閑著無聊”以及10.27%的人是因為“評獎評優”需要才參加志愿者活動。可見,大學生群體的價值觀存在比較鮮明的差異,網絡時代蕪雜的社會信息、娛樂方式和不良風氣對人的價值觀念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在發揮課程思政、思政課堂和生活思政的價值引領作用外,還需要在踐行平臺建設、教育約束制度、聯動機制、大學生的積極性等方面努力解決問題,著眼于長遠目標并結合《新綱要》提出的總體要求進行建設,建構符合新時代中國文化語境的社會公德教育方式,包括未來的路徑和可供推廣的有效模式,同時落實到提升高校社會公德教育的能力中來。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R]. 2020-5-28.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168.
[3]傅維利.論教育中的懲罰[J].教育研究,2007(10):11-18.
[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5]陳來.《禮記·儒行》篇的歷史詮釋與時代意義[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2):154-161.
[6]曲蓉.公德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125.
[7]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19.
[8]王丹.當代大學生價值觀與價值選擇狀況的調查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2018(02):95-99+105.
(薦稿人:曹汝平,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博士、副教授)(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