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榮明
摘要:校園安全問題一直是社會、學校和家長最關注的問題,然而近年來,隨著一系列性質惡劣的校園欺凌事件的曝光,校園欺凌問題日益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校園欺凌的界定,將校園欺凌大體分為直接欺凌和間接欺凌。同時指出了我國在校園欺凌問題上的研究與機制預防較少、立法不健全的問題,進而從國家法律制度完善、校園周邊環境治理及家庭法制教育普及等三方面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以期為校園欺凌研究與預防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校園;欺凌;預防
中圖分類號:C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164(2021)01-0135-02
基金項目:2017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校園欺凌預防機制研究”(項目編號:JAS171279)。
校園欺凌不僅發生在中國,也是一個全球性的熱點問題,普遍存在于各國校園之中[1-2],校園欺凌的發生受家庭原因、學校原因、社區原因、媒體宣傳及社會不良團體等多因素影響。校園欺凌給受傷害的學生帶來了身體和心靈上的嚴重傷害。社會各界應多方配合,采取相應措施避免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
一、校園欺凌概述
(一)校園欺凌的界定
我國校園欺凌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相較于其他國家而言起步較晚。我國學者從同伴關系、人格、教養方式等方面進行入手研究[3-4],也有從權利根源理論、生物學理論及社會學習理論角度進行欺凌行為的界定與研究[5]。校園欺凌的概念在學界一直沒有統一的定義,本文綜合學者的研究,把校園欺凌大體分為兩種來界定:一是直接欺凌,直接欺凌是指“欺凌者”利用身體動作或者口頭語言形式直接對“被欺凌者”進行踢打、搶奪或者罵人、羞辱,主要是當事人面對面之間的一種欺凌關系;二是間接欺凌,間接欺凌主要是指“欺凌者”借助于第三方對“被欺凌者”進行社會排斥或者造謠離間等行為的攻擊。
(二)校園欺凌與校園暴力的區別
在沒有深入了解和對比的情況下,很容易將校園欺凌事件和校園暴力事件作為同一概念,這也是校園欺凌一直沒有得到統一定義的原因之一[6]。其實二者在關系上應屬于同一范疇內的交集概念,即校園欺凌只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暴力行為,它并不能涵蓋所有的校園暴力行為,反之校園暴力行為也無法涵射所有的校園欺凌行為[2]。故兩者在內涵上是一種相互聯系,但是又不能完全等同的關系。所謂的欺侮、欺凌,主要是指在兩個力量相對懸殊的學生之間,一方利用力量的優勢對另一方進行的暴力行為;而校園暴力則可能發生在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及學生與校外人員之間等各種情況下的暴力行為。
二、我國校園欺凌預防機制現狀
校園欺凌具有隱蔽性,欺凌事件發生后往往都不容易被發現,因而大多數被發現的校園欺凌事件都少于實際發生的頻次。在我國,很多“欺凌者”會對外隱瞞以免受處罰,而“被欺凌者”則迫于威脅選擇息事寧人,知情者受群體壓力影響選擇隱瞞的現象也較為常見,多種因素導致校園欺凌不能得到及時解決。綜合來看,校園欺凌現狀受多因素制約影響:
(一)相關校園欺凌立法不健全
雖然近些年來各級部門陸續出臺了一些有關校園欺凌問題的意見、通知等文件,但是真正關于校園欺凌的立法尚未實施,導致欺凌事件的處理無法可依,特別是在未構成犯罪時無法對施暴者給予相應的處罰。此外,校園欺凌的預防性法律也不完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雖然在未成年人保護方面有比較完善的規定,但是對于校園欺凌卻沒有規定,而且內容較少涉及事前預防方面。
(二)法制宣傳教育不足,學生法律意識淡薄
首先,我國當前的學校法制教育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與法制教育合二為一的狀態,而且法制教育占比相對較少。其次,重視智力教育、輕視道德教育的傳統教育方式根深蒂固,一味追求學生學習成績而忽視道德教育。再次,受害學生法制觀念淡薄,不懂得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2015年,南方都市報的一份校園欺凌調研顯示,僅有24.11%的被調查者認為被欺凌者會主動尋求幫助,但是50.36%的人卻認為欺凌事件是在老師和家長的追問和調查下被發現的。
(三)家庭對欺凌的重視程度不夠
家庭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深遠。父母的為人、性格及對待問題、處理問題的方式都會影響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施暴行為或被施暴行為都未引起足夠重視,遇到問題沒有及時引導解決。在學校發生的欺凌暴力事件,由于家長與學校及老師的溝通交流不夠,大多處理的態度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小部分家長的素質較低,當發現孩子的施暴行為時并未及時制止,無意間助長了孩子的施暴行為。
(四)校園周邊監管不到位
在處理校園欺凌事件時,往往是采取學校牽頭,教育部門從中協調的方式,有時,小部分施暴者得不到應有的懲罰。在校園環境的整治過程中,各部門職責分工不明,導致一些校園周邊環境處于管理盲區,校外人員與校內學生混雜其中,造成管理混亂的局面。
三、完善我國校園欺凌預防法律機制的建議
(一)逐步完善校園欺凌執法機制
校園欺凌執法機制的完善不僅是落實校園欺凌責任的需要,也是預防校園欺凌的重要手段。加大懲治力度能對施暴者起到警示作用,而完善的在校生司法體制能有效預防校園欺凌的再度發生。
調整對校園欺凌的懲處力度。應分情況對未成年人欺凌案件進行處罰。首先,對于不予追究法律責任的,為了讓未成年人得到警示,應當對其進行必要的收容管教、校園教育和社會勞動等形式的教育。其次,對于構成犯罪的,在量刑時應在從寬幅度上進行合理把控。
逐步構建獨立的校園施暴者改造體系。在受理案件后,法院應當組織相關人員對案件進行必要的庭前聽證會,聽取施暴者、被施暴者以及校方的意見,充分聽取各方意見[7]。建立未成年人改造制度,在加大執法力度的同時,注重其改造工作。未成年人是國家的未來,如果其行為能夠有效得到改造,那么在履行合法有效的程序后,應該讓其趁早回歸社會。
頒布校園安全相關法律,填補校園安全法律缺失。近年來針對校園欺凌的各部門相繼出臺相關意見[8],在校園欺凌問題上積累了相對豐富的立法經驗,兩會期間,不少代表也在持續提出校園安全立法議案,可見校園安全立法的技術條件和群眾基礎都已具備。為了切實減少校園欺凌現象的發生,保證在處理校園欺凌事件中有法可依,相關部門應繼續努力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從而彌補校園安全法律的缺失。
(二)提高學生個人法律意識
學校應組織學生參加校園普法活動,讓學生學會運用法律武器維護個人的人身財產安全。讓學生在遇到校園欺凌事件時,懂得向誰尋求幫助,如何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首先,定期組織校園法制教育活動,提升學生法制意識。其次,聘請專業人員傳授防暴技能。再次,通過講座及法制宣傳活動等形式讓法制教育變得生動有趣,以吸引學生的關注。最后,聘請律師、法官及檢察官走進校園,普及法律常識,引導學生學習法制、敬畏法制并學會運用法制。
(三)倡導家庭法制教育
為了從根本上減少校園欺凌,應在家庭中推廣法制教育。父母作為子女的第一任老師,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學習的榜樣,父母應對孩子進行法制教育,提升孩子的法制意識。家長應讓孩子熟知各類法律,促進家庭法制教育,從根本上提高孩子的法律意識。
(四)塑造良好的校園環境
明確校園警務室的職責。改變以往校園警務室的出警機制、明確校園警務的職責是確保校園安全的重要保障。一是主動出擊,為校園安全保駕護航。改變事后出警的模式,校園警務人員應當主動出擊,了解校園周邊環境,排查校園安全隱患。二是明確校園保安與警務室的責任,避免遇事推諉無人負責,同時還應細化警務室和校方保安的職責分工。
各司其職,建立全方位保護區。明確各單位在校園安全方面的職責是預防校園欺凌的有效手段。學校應建立完善的校園應急機制,及時排除校園及周邊的各類安全隱患;公安及消防部門應主抓校園周邊的治安和消防安全,建立校園周圍的日常巡邏制度,定期開展消防演練等活動;市場監管部門應不斷規范校園周邊的KTV、網吧及游戲廳等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場所的經營,定期進行整治與排查工作;文化宣傳執法部門定期對校園周邊的書店、影院進行整治,排除不良刊物、影視對青少年的危害。
四、結語
校園欺凌現象是當前校園中的重點問題,本文通過分析當前校園欺凌防治中的現狀,提出通過健全法律法制、提高學生法律意識、倡導家庭法制教育和營造良好校園環境等措施,以減少校園欺凌現象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楊坤.美國元中小學校園暴力的法律措施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1:12.
[2]劉雅夢.日本校園欺凌現象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5.
[3]張婭萍.高校校園暴力治理的法律環境建設研究[J].亞太教育,2015(15),221.
[4]馬方圓,王曉英.青少年校園暴力犯罪成因及其預防機制的構建[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1,28(12):113-115.
[5]彭科蓮.在校大學生暴力犯罪的原因及心理預防[J].科教導刊,2015(10),169-170.
[6]周阿楠.中小學校園欺侮現象的犯罪學研究[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16.
[7]易良春,秦建紅,張仁華,華瓊,賴潔輝.高校校園暴力預防及應急處置機制研究[J].南昌高專學報,2010,25(02):22-23.
[8]于瀚坤.校園欺凌中受害者的權利保障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7(05):86-89.
(責任編輯: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