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亞楠
1 研究背景
自2014年國務院首次提出將“全民健身”上升到國家戰略,極大地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人民群眾的關懷,全民健身事業利國利民,因而以志愿服務為基礎的全民健身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志愿文化起源于西方19世紀的慈善救貧服務,現在志愿服務已融入到政治、文化、教育、醫療、體育等各個領域中,隨著志愿服務的蓬勃發展,進而帶動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我國的志愿者服務是從20世紀60年代 “學雷鋒活動”開始的,直到80年代才逐漸引人志愿服務這個概念,而體育志愿服務是從1990年的北京亞運會開始。
2 國內外研究現狀
2.1 國內現狀
2.1.1 理論方面
涉及體育志愿服務的學術研究最早出現于2002年,以“篇名”為檢索途徑,以“體育志愿者”、“奧運會志愿者”、“賽事志愿者”為模糊檢索詞,通過知網數據庫檢索發現,2002年至今各類文獻約為490篇。研究自2002年開始,主要原因是2001年申奧成功之后體育志愿者招募信息的發布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可以發現體育志愿者研究所涉及的范圍較大、涉及的領域也較寬泛,但是目前關于體育志愿者的研究深度還不夠,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研究都有待進一步探索。
2.1.2 高校方面
在我國高校的志愿活動中更多的是被動參與,當代大學生缺少奉獻精神與自愿服務意識,而且參與志愿服務的學生大都帶有一定的目的性與功利性,與個人榮譽、獎學金掛鉤,都是為了獲取報酬或利潤,逐漸淡化了志愿精神,也淡化了志愿者身份的價值。
2.2 國外現狀
2.2.1 美國
在美國,志愿服務屬于生活的一部分,關于志愿者服務方面有著比較詳細的規章制度,首先,美國將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列入升學、就業等方面的評價范疇,紐約大學的必修課就有社區服務,畢業的基本條件是每年600個小時的志愿服務;其次是利用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體育志愿服務;最后是制度導向,美國的各級政府設有專門機構,利用志愿服務專項資金,對志愿者績效進行評估,有志愿者經歷既對升學、就業、晉級有幫助,還有機會得到政府的表彰和獎勵。
2.2.2 英國
在英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比較完善,必須參加7項科目共25小時以上的培訓,并在體育俱樂部、比賽組織或社區體育俱樂部中參加至少10個小時的志愿活動之后才給予資格認定,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確保了體育志愿服務的專業化和制度化。
3 研究目的
了解我國高校體育志愿服務與社區體育的現狀;分析高校體育志愿服務滯后的原因;根據分析所得的原因,提出可行性建議。
4 研究意義
加強高校學生對社區體育志愿服務的重視程度;對高校開展體育志愿服務活動有一定參考價值,加強了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之間的結合。
5 研究內容
(1)意識方面
大學生是志愿服務的主體,學校應該讓學生形成一種自我意識,即參與志愿服務是每個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學校在課程設計上,可以開設一些與志愿服務相關的課程,課程從兩個方面抓起,一是講解體育志愿服務的理論性知識供學生學習,二是走進課堂以外的周邊社區,為居民提供與體育指導相關的志愿服務工作。
(2)組織方面
居民選擇技術要求較低、便于掌握的廣場舞、健步走的主要原因:一是社區居民在參與體育運動的過程中缺乏專業的體育指導;二是社區的體育設施相對落后,沒有專業的體育場館。
學校可以組織體育志愿協會,附近的社區居民在固定時間帶著裝備體育鍛煉。這樣社區通過高校的有利資源做到了資源共享,居民的鍛煉效果也得到有效地提升,鍛煉方式也不再局限于廣場舞;社區居民為高校學生提供了社會實踐的機會,真正的走進了社會體育志愿服務當中。
(3)制度方面
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建立合理的規章制度,確保高校體育志愿協會開展活動一切有章可循,尤其是要建立適當的激勵、約束機制,只有激勵和約束同時并存,方可健康、有序發展,方可提高體育志愿服務效率。
志愿者在指導居民體育鍛煉之前,學校應該為其進行專業的體育指導員培訓,培訓通過的志愿者才可正式進行指導,盡管學生參與體育志愿服務工作是自愿的,無償的,但作為對志愿服務行為的一種鼓勵,精神層面的激勵措施是不可或缺的,這樣有利于體育志愿服務工作的持續進行。
(4)政府方面
政府要十分重視體育志愿服務,積極倡導志愿服務理念,打造社會志愿服務體系,為體育志愿服務體系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政府應該出臺一系列保障體育志愿服務健康發展的政策文件,并監督實施,為體育志愿服務發展營造寬松的政策環境;進一步完善志愿服務立法,尤其是體育領域志愿服務法律法規的規范,如《體育志愿服務管理辦法》等。為體育志愿服務的正常有序開展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推動體育志愿服務體系有效深入發展。
6 結語
我國近幾年對國民健身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鼓勵全民參與體育鍛煉,并推行了針對性的方針政策,例如《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全民健身的大力推廣,是為了打破年齡、性別、城市、農村的界限,讓所有人都來參與體育鍛煉,提高國民素質。而在進行體育鍛煉的過程中,體育志愿服務起到了顯著的作用,志愿者為公民體育鍛煉提供了科學的技能指導,有計劃的對群眾健身進行了組織與引導,帶領群眾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作者單位:天津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