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相聰
體教融合是我國提出的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體育教育理論與實踐,旨在幫助青少年學生在參加體育鍛煉中增強體質,做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接班人。本文旨在通過對青少年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喜歡體育卻不喜歡體育課這一現狀的分析,發現其中的原因并提出改進意見,從而為推進體教融合往縱深發展提供參考價值。
新時期,我國提出“體教融合”概念,旨在加強學校體育教育工作,促進青少年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在這一背景下,如何發動全社會的力量,堅持教育為先,是當前體育教育事業發展面臨的重要命題。
1 “體教融合”的現實背景
中國提出“體教融合”概念,是基于體育教育對國家綜合實力提升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新時期,體教融合要求每一位體育教育工作者本著負責的態度指導學生完成體育教學計劃,保障學生全面發展。當前,體教融合對教育體制提出新的挑戰,需要教育與體育兩大部門共同提高對體育教育的認知,探索出一條專業化的體育人才培養體系。
2 “體教融合”背景下學生對體育與體育課的態度
隨著“體教融合”這一概念的提出,體育運動開始回歸青少年學生的課程生活,在學校中隨處可見打籃球、踢足球的學生,但通過對學生群體的了解,雖然大多數學生喜歡體育運動,卻并不喜歡上體育課。這主要是因為青少年學生對體育價值體系的認知產生偏差所導致,同時,學校的體育教學模式、教學理念也影響學生對體育課的態度。
3 學生喜歡體育卻不喜歡體育課的原因
3.1 對體育價值認知的偏差
體育課作為一門教育課程,對學生來講是一門“非專業”課程,在大多數學生看來,上體育課只是為了拿到學分,取得合格的成績,體育課上課與否對之后的人生并沒有產生太大的幫助,這種對體育價值認知的偏差導致了學生對體育課并沒有太大的興趣。
3.2 體育課作為一門課程具有約束力
雖然許多學生熱愛體育運動,但與體育課聯系起來,給他們留下的印象卻是在一個充滿約束的環境里重復著機械而無聊的動作,這對天性喜好自由的青少年學生無疑是一種約束。對“上課”這一概念固有的認知也導致了學生對體育課產生厭倦。
3.3 體育教學形式的單一與枯燥
當前我國許多學校體育教學內容往往注重對學生技能掌握熟練度的訓練與培養,學生是否真正對體育鍛煉感興趣,在課堂上所學到的動作技能是否能夠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則不在教學計劃之內。久而久之,學生對這種單一枯燥的授課形式自然失去熱情。
3.4 部分學校體育教學受限于場地、設備等客觀因素
部分學校因為資金短缺,將本就不充足的資金投入到其他教學設施,如圖書館、實驗室等的建設中,體育設施的建設、體育器材的購買往往是這些學校所不重視的。學生參加體育課使用的經常是過時的體育器械,這對學生的熱情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4 如何改善學生喜歡體育卻不喜歡上體育課的現狀
4.1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與動力
在教學過程中,體育教育工作者應該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對不同體質水平的學生應考慮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增強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參與感與體驗感,從而培養他們學習的樂趣與自主性,最終達成設定的教學目標。
4.2 強化體育教育教學內容與內涵
實施“體教融合”后,學校應更多結合學生的特長、興趣愛好等,豐富體育教育教學的內容與內涵,結合體育各模塊的教學內容與學生適應性,制定更合理更多元的教學計劃,從而提升學生對體育課的熱情,真正做到體育課程與學生興趣的雙向選擇。
4.3 豐富體育教育教學形式多樣化
在“體教融合”的新形勢下,學校體育教學者應努力做到寓教于樂,在教學過程中多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法、模擬法、角色扮演等方法來授課,不斷豐富教學形式與教學內涵,利用多媒體等新媒介創建教學場景,提高教學效率與課堂趣味性。
4.4 放寬體育課堂教學的自由空間
體育課不能像其他課程一樣過于循規蹈矩,應當在不違反教學計劃與教學原則的前提下,給予學生最大限度的活動空間與自由,鼓勵學生在完成制定的目標后去發展自己感興趣的體育活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快樂,最終實現“快樂體育”的教學理念。
5 結束語
當前學生之所以喜歡體育而不喜歡體育課,主要是學校、體育教學工作者以及課程設置等的原因所導致。想要改變這種現狀,不僅僅是在源頭上探索如何推進體育教育體制改革,深化“體教融合”,更需要全社會,包括學校、家長、學生的多方努力與實踐。
(作者單位:濟南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