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玉玲
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推理等方法,從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角度出發,分析了我國全民健身服務平臺的構建和推廣。主要結論:我國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平臺構建正朝著有序健康的方向發展,但仍存在諸如公共財政對體育事業的資金投入不足、全民健身體育設施土地資源緊缺、健身基礎設施不足、全民健身體育設施的管理、維護不到位、學校體育設施開放不足等問題。建議:加強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加強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均等化建設、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等。
國家體育總局前局長在2012年全國體育發展戰略研討會上特別指出:“大力推動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是體育工作的當務之急。”2014年國家發改委積極推動實施《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明確將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以及到2025年“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5億,體育公共服務基本覆蓋全民”等目標,并提出鼓勵日常健身活動,推動場館設施開放利用,完善健身休閑活動,促進康體結合等任務和促進體育消費的一攬子政策。然而,當前我國在全民健身服務平臺構建中,還存在諸多方面的不足,亟待解決。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和社會體育資源相對不足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全民健身發展的主要矛盾。雖然政府是公共服務提供的第一責任人,但并不是唯一的責任主體。
本文對河南省下轄的5個城市(以鄭州為中心分別選取東、西、南、北、中各一個城市,即選取商丘市、洛陽市、信陽市、新鄉市、鄭州市)全民健身服務平臺的構建進行研究,希望對促進河南省全民健身服務平臺的構建與完善提供參考。
1 研究目的
隨著國家《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的深入開展,明確將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目前卻仍出現公共財政對體育事業的資金投入不足、全民健身體育設施土地資源緊缺、健身基礎設施不足、全民健身體育設施的管理、維護不到位、學校體育設施開放不足等問題。
本研究旨在運用現代科學管理的理論、技術和方法,謀求在現有條件下,如何將政策導向、社會力量扶持、社會資源開發和利用相結合,優化體育資源配置,盤活存量體育資源,推進體育公共服務發展,以期科學有效解決全民體育健身需求與政府有效公共體育服務提供不足的矛盾。
2 研究方法
2.1 文獻資料法
以“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關鍵詞通過中國知網檢索相關文獻及科研成果,并對所得文獻進行整理,進而為本文的順利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2.2? 訪談法
對河南省調研地市的市體育局、區教體局、城市居民就城市公共體育設施的現狀等進行走訪。
2.3 問卷調查法
為確保論文的客觀有效性,以鄭州為中心分別選取東、西、南、北、中各一個城市,即選取商丘市、洛陽市、信陽市、新鄉市、鄭州市五座城市進行問卷發放共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898份,有效問卷887份,有效率98.8%。
2.3.1 查問卷的制定與調查實施
基于本研究的需要,在掌握大量相關文獻資料、確定研究的目的與內容,咨詢專家、預選指標、設計問卷初稿。在問卷的制定過程中,始終堅持把被調查者著想和本研究目的需要作為問卷設計的出發點。制定好問卷初稿后,先進行一次試調查,對發現各種缺陷和遺漏隨時修改和補充。再進行二輪咨詢、篩選指標、制定問卷。問卷采用現場發放和現場回收的方式。第一輪共發放問卷86份,收回有效問卷79份,有效收回率為91.86%;第二輪共發放問卷79份,收回有效問卷79份,有效收回率為100%。
2.3.2 問卷信度檢驗
對問卷進行信度檢驗,是隨機抽取了我國部分從事群眾體育管理、研究或教學的專家15名間隔1周進行重測,并就各部分內容進行再測信度分析。結果顯示:所有內容的sperman相關系數均大于0.80,說明此問卷的信度頗佳。
2.4 數理統計法
對調查數據運用計算機進行錄用,再采用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
3 河南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平臺構建的現狀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主要包括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系統、全民健身組織系統、全民健身活動系統、全民健身科技指導系統、全民健身宣傳系統以及全民健身監督評價系統。
3.1 全民健身設施嚴重匱乏,制約著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平臺構建的發展
據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的數據顯示,河南省各城市共有1146條健身路徑、1185副小籃板、1700個乒乓球臺負荷場地普查要求,體育場地的總面積120萬平方米,共有6768個健身站點。但是,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至今已有10年之久,河南省內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最新場地設施數據還無法得到核實。本文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和調查河南省全民健身服務體系中的活動場所及供需關系,來評價河南省的全民健身設施的現狀。
根據調查顯示,河南省城市居民58.6%的居民認為影響其鍛煉的原因是體育場地、健身設施的不足;22.5%的居民認為鍛煉場地距離較遠,影響了運動的積極性;還有21.6%的居民認為對體育運動不感興趣。以上情況表明,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沒有能滿足人民群眾對體育運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河南省全民健身服務平臺構建的發展。
3.2全民健身組織凝聚力渙散,束縛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平臺構建的發展
長期以來,我國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未能協調發展,全民健身工作歷史欠賬較多,導致現有體育資源整體缺乏且不能高效利用,全民健身活動存在一定的自發性和盲目性,健身組織缺少正確的引導和培育。因此,利用大數據時代的云計算等技術,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為支撐,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打造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移動互聯網健身模式,構建老年體育健身公共服務平臺,對打破傳統的行政隸屬壁壘,有效整合場館資源,提供專業、高效的體育公共服務具有重要意義。
3.3 全民健身監督評價系統的構建
全民健身是一種終身體育理念,我國實行的是政府推行全民健身同時監督全民健身的形式,這樣的監督體系缺乏客觀性;《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中并未對監督指標進行有效的細節量化,政府不能對全民健身狀況進行有效的監督。我國可以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建立一種長效監督體系,使學校、社會成為監督者,監督從學前至退休的健身鍛煉效果,作為升學、工作的考核內容,將籠統的指標細化,將復雜的測試簡化,人人可自我監督、人人可互相監督、人人有社會監督,促進健身行為成為生活習慣而貫穿人生的始終。
4 河南省全民健身服務平臺構建
4.1加強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建設
各級政府充分發揮“全民健身工程”示范引導作用,實施《“十二五”公共體育設施建設規劃》,努力按照國家規定標準配置城市公共體育場地設施,逐步增加場地設施的數量和種類; 鼓勵公共體育場館擴大開放對象,定時定量向民眾開放,經營性場館設施可通過降低消費價格吸引更多的鍛煉者參與其中。
4.2 構建全民健身服務平臺的核心功能
向國民提供公共體育健身服務產品和公共體育服務,其核心是服務的公益性、均衡性和保障性。但實踐證明,由于我國的國情所限,構建公共財政投資城市社區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均衡發展的運行機制任重而道遠。體育健身公共服務平臺為群眾健身提供了一種低成本、高效、便捷的工具,并且打破了國有場館與社會場館的身份界限,為體育場館平等參與公共體育服務提供了大舞臺。
4.3創新全民健身體育活動的組織管理模式
積極培育社會體育組織,建立政府與社會多元主體共同治理體系。借助互聯網深度整合場館資源,將為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提供了可量化的依據。政府購買體育服務的所有信息均可在網上公開,接受社會監督和大眾公開點評,起到倒逼場館提升服務質量的作用。
4.4 打造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平臺體系
加大頂層設計力度,強化公共體育產品和服務的標準化、信息化、網絡化管理建設。全面健身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應有“大數據”視野。數據是平臺的核心。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平臺應從建設初期就重視大數據的收集、整合、分析和展現。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