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光偉
摘要:現階段,高校學生受學業、家庭、情感等問題影響,發生心理問題的概率比較高,由心理危機導致的各種事故已成為高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各高校都在積極探索對該問題的最優解決方案,各種心理危機干預方案相繼建立。本文探討心理危機問題的來源及對高校學生心理干預的有效機制。
關鍵詞:本科生;心理危機;導師;干預
信息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日漸頻繁,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的普遍運用有效促進了信息的交互,但“信息繭房”等不利因素,使個人的興趣成為了人們與外界交互的唯一意向,很多人尤其是高校本科生習慣在信息世界消磨時間,而忽視了傳統意義上面對面的交流,有效交流和深入交流缺失。本科生由于學業壓力大,加上感情失敗、家庭變故等原因,有相當比例的人正經受心理問題的困擾,部分自我調節能力高的個體通過自身的調節順利度過了心理上的難關。但仍有部分學生經受不住折磨而選擇自殺或傷害他人等極端行為,持續不斷的心理危機事件,已成為當前高校不得不面對的安全問題。對本科生心理危機的干預已成為教育工作者必須慎重對待的工作,更為重要的是,由誰來負責這項工作,如何形成有效的正反饋機制,不斷提高心理干預的效果,這正是本文要重點探討的問題。
一、心理問題的內涵
正常的心理狀態是協調的狀態,個體都有自己的心理平衡狀態。人們習慣在內心平靜的狀態下處理學習、工作、交往、情感等事務。在人們從事各種活動的過程中,其心理狀態受到環境和他人的影響,也在潛移默化中發生變化。人們心理上的變化往往采用緩慢改變的方式,當自身和周圍環境發生突變,即產生了對個體有重大影響的心理事件時,人們心理狀態的支持系統將可能不足以應對這些新情況的發生,人們表現出不能從容應對這些突發事件,心理的平衡態被打破,內心的緊張感增加,思維出現紊亂,進而導致生理各項指標也發生明顯的變化,這種失衡的狀態如果能被個體順利解決,對個體的影響將會是暫時的。如果心理失衡的狀態不能通過自身或他人介入等方式被很快解決,這種失調狀態就產生了心理危機。
心理干預是指出現心理問題的個體主動或被動地接受有經驗的心理專家進行心理疏導活動,以積極的心態干預心理過程的行為。本文提出建立本科生的“導師”機制,導師作為家長、學校教育管理部門和人員之外的教育群體,由高校老師組成,在心理輔導與干預的機制中,導師與學生的關系不局限于傳統的師生授業解惑關系,導師面對的不是一個班級的全體學生,而是只有幾名學生。每個班級有多個授課老師,每名老師與班內3-5名學生建立導師輔導關系,開展不定期的活動,在每次互動活動中進行一對一的溝通與輔導。
二、本科生心理危機的主要導因
(一)求學動機不明確。很多學生在高中之前的求學過程中,受學習環境的影響,對學習動機問題考慮不夠全面,甚至是家長讓其學習才學習,中學階段的老師和家長給學生灌輸了“上大學后就自由學習了”等思想,導致很多高校學生在開始大學生活后學習動機不夠,本來在高考前學習狀態都很好,卻在進入大學校門后覺得沒人監督其學習,失去學習動力。在學習相對自主的大學階段,本科生課外活動豐富多彩,學習也是其主要任務,如果學生在學習動機等重要問題上調節不好思想,就會出現不求上進的情況,進而導致很多學生想要努力學習,但是卻緊張不起來。
(二)社會環境影響。當前,受信息技術發展的紅利,互聯網環境下校內外交流機會激增,本科生在校內能夠隨時關注社會上發生的各種事件,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受到整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校園文化和社會文化不斷交流融合,本科生的心理和思想受社會風氣的影響加劇,尤其是社會上不良風氣可能對缺乏足夠判斷力的本科生產生不利影響,造成心理危機。
(三)個人情感問題。本科生進入高校后,學習過程與高中時期明顯不同,開始以“成年人”來看待自己,個人情感問題在日常生活中的比重加大,一方面,與異性交往開始變得平常,另一方面,與異性交往不順利造成的心理影響加大。“為情所困”變成了本科生心理危機的重要導因。
三、本科生導師心理干預機制
老師在高校的教育工作中處于重要地位,盡管一直強調老師的“教書育人”作用,但是高校中老師和學生的接觸時間短,很多老師都是夾著書本進教室,下課走人,學生和老師之間交流的時間較少。本科生導師機制,就是將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擴展到課外,老師與若干名學生建立課外輔導關系,加強他們之間的關系紐帶,由老師填補家庭和大學之間的聯系鴻溝,更在心理上貼近學生。
(一)開展師德教育
本科生導師制度的建立,離不開師德教育的開展。很多老師可能覺得其主要工作是授課,只要按照高校的教學計劃要求完成好授課和考試等相關工作就可以了,與學生建立聯系和互動溝通好像過多侵占了其時間。開展本科生導師機制,首先應該開展師德教育,引導老師認識到教書育人的重點是育人,而育人離不開對本科生道德的培塑和心理的輔導幫助。老師首先應熱愛教育教學工作,熱愛自己的學生,熱心幫助學生,幫學生解決心理上的危機、難題,進而更好地做好教育工作。
(二)開展心理學專業培訓
本科生心理危機干預是專業性很高的工作,對導師的心理學素養要求很高。老師學習適當的心理學知識,能夠及時發現出現心理危機的學生,并在最快的時間內對危機采取正確的干預措施,避免或減少心理危機可能產生的危害。樹立嚴格為學生的心理情況保密的思想,不能為自己的業績把學生的求助情況公布出去,違背心理輔導和干預的原則,對學生造成二次傷害。很多情況下,如果能夠有人與出現心理危機的學生及時溝通,幫助其發泄心中的不良情緒,就可能避免自殺等悲劇的產生。
(三)學校提供適當的場地和時間
高校以教學為中心組織各項活動,導師心理干預制度的實施需要適當為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活動提供場地和時間。一味地要求在課外或休息時間開展心理輔導干預活動,極有可能影響到學生和老師的正常休息,進而導致心理溝通和交互流于形式,走過場,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如果老師能在從容自如的交談環境中,通過眼神、微笑等肢體語言,讓學生感受到親人朋友式的溫暖氛圍,將能夠更有效地增進導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
四、結語
目前,學習壓力、個人感情、家庭變故、交流交往等各方面誘因已成為本科生心理健康危機的主要原因,為使本科生在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發展期順利克服各種難題,身心健康成長,各高校迫切需要研究落實有效的心理干預人才隊伍和干預方案,本文探討了在家長、學校之間,采取“導師”身份關注本科生心理變化,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案,為下一步展開實踐檢驗活動做好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陳欣.心理學策略在高職學校班級管理中的運用[J].知識文庫,2021(05):110-111.
[2]白彩梅,王樹明.“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心理教育責任的轉變[J/OL].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7[2021-03-17].https://doi.org/10.15983/j.cnki.sxss.2021.0333.
[3]韓立,楊穎虹.高校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策研究[J].高教學刊,2021(08):164-167.
[4]孔德生,臧凱.愛情心理理論視域下高?;閼俳逃轿鯷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2):135-142.
基金項目:武警工程大學2021年教育教學計劃立項項目:本科生導師制新模式探索與研究,WJX2021015。
(武警工程大學密碼工程學院?西安?71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