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翔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網絡化運營下地鐵新型維保生產調度工作模式,其次闡述了地鐵新型維保生產調度工作現狀,通過指揮型生產調度模式、智能型生產調度模式相關分析,希望能夠進一步推動地鐵新型維保生產調度工作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網絡化運營;地鐵;新型維保生產調度;工作模式
1、地鐵新型維保生產調度工作現狀
在當今社會快速發展背景下,地鐵已經成為人們日常出行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城市更好發展的重要象征。隨著軌道交通事業的不斷發展,線網密集化程度、設備老化程度的不斷增加,使得行車故障出現的幾率也不斷增加,從而出現更多的連鎖反應。地鐵新型維保生產調度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也逐漸被暴露出來,本文主要從以下幾點進行闡述與分析:
(1)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需要進一步提升,專業融合度要不斷提高。通常情況下在維保生產人員的劃分中,要結合線別、專業情況展開,這一劃分方式,使得生產調度管理工作存在很大難度,而且組織協調工作的開展受到一定影響。很多新員工占據重大比例,現場工作人員缺乏相應工作經驗,造成工作應急處置時間過長等情況,制約后續工作的更好落實。
(2)專業值守相對獨立,跨專業之間出現協作不合理等情況。專業值守在安排過程中,往往是結合各自專業的線路特點、專業特點展開,并沒有根據實際維保生產情況做好劃分工作。這使得不同專業在溝通過程中,會存在信息溝通壁壘情況[1]。一旦出現突發綜合應急事件,那么彼此之間因為缺乏有效溝通,而無法實現對問題的有效處理。
(3)缺少有效的指揮體系,處置標準并不統一。在如今大線網下,維保資源數量、種類等,逐漸朝著復雜化方向發展,而且分布具有一定分散性特點,在應急處置過程中,無法在最短時間內實現對維保資源的合理調配。此外,在應急處置期間,指揮人員自身的專業水平存在不同,一旦出現信息混亂等情況,那么會對處置工作的更好落實產生嚴重影響。
為促使地鐵網絡化運營模式之下,維保生產調度這一問題能夠得到更好解決,需要對生產調度工作模式進行優化,具體如圖一所示,保證生產調度過程中存在的各類問題都能夠得到更好解決,為軌道交通事業的更好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2、網絡化運營下地鐵新型維保生產調度工作模式分析
對于網絡化運營發展背景下,地鐵新型維保生產調度工作模式的優化,本文主要從指揮型生產調度模式與智能型生產調度模式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如圖二):
2.1指揮型生產調度模式
在以往維保生產調度工作開展中,采取的工作模式通常情況下都是被動的獲取信息,并被動了解故障接報,針對生產一線更多情況下是信息溝通,并沒有采取科學合理的指導措施。傳統工作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地鐵事業的快速發展。基于此,在維保生產調度工作的落實中,要加強與其他單位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通過采用組織上移方式,促使傳統生產調度模式能夠逐漸朝著指揮型調度模式方向發展。而且在傳統生產調度工作,現場工作人員需要花費更多時間與精力與不同部門之間人員之間進行溝通,比如,生產調度部門人員、地鐵營運控制中心人員等。在這一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搶修人員無法更好完成故障處置工作,信息在傳遞過程中出現混亂情況。在此背景下,要對原有應急指揮流程進行完善,并對信息傳遞過程、應急指揮方式等進行有效調整,在對故障處置過程中,生產調度部門人員,以及OCC調度人員,需要與搶修負責人之間進行聯系,如果其他工作人員并未得到授權,那么禁止私自與搶修負責人之間進行聯系。在生產調度期間還可以采取信息化設備創建故障應急決策群,這樣才能實現群里群策,實現對各類問題的有效處理。指揮型生產調度方式,不僅能夠將應急信息溝通渠道打通,而且能夠促使重要行車故障問題能夠得到快速解決。生產調度工作,需要在前期處置階段中給予更多重視,爭取更多的故障處置時間,使得骨干力量未達到之前存在的技術空白區能夠得到有效彌補,為后續處置工作的落實提供保障。
2.2智能型生產調度模式
為促使地鐵維保生產調度工作能夠順利進行,對于智能調度中心生產調度智能化輔助設備,要給予更多重視與關注,搭建線網級綜合運維平臺,這對于智能化生產調度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的更好落實,促使線網綜合運行維護功能得到完善,為生產調度工作的落實提供有效決策信息[2]。針對以往出現的典型故障案例進行收集與整理,并對其中的內容進行總結,在此基礎上,可以形成專家診斷庫,從而實現遠程處理,促使各類問題都能夠在第一時間內被更好解決。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如今網絡化運營發展背景下,針對地鐵新型維保生產調度工作模式創新工作,要加強重視程度。通過智能化生產調度模式,以及指揮型生產調度模式,促使傳統維保生產調度中存在的各類問題都能夠得到更好解決。
參考文獻:
[1]王偉強.淺談地鐵車輛調度工作思路及生產組織模式[J].科技風,2020(03):233.
[2]鄭學召,王喜龍,劉會林,孫振國,郭軍.地鐵站施工險兆事件實時監測預警系統[J].西安科技大學學報,2019,39(04):58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