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乾瑋
【摘 要】新型冠狀肺炎病毒疫情爆發,向全球蔓延,受到威脅的不僅僅是人們的身體健康,更對世界經濟有莫大的影響。隨著疫情的不斷擴大,世界經濟放緩的風險進一步加大,更有甚者,個別國家已經出現經濟衰退的現象。
【關鍵詞】新冠疫情;世界經濟;影響
一、世界經濟現狀
(一)新冠疫情條件下世界經濟的影響
2020年年初,美股10天內4次熔斷,迎來前所未有的暴跌,美聯儲甚至推出史無前例的救市方案,即使采取這樣的措施也沒能使市場停止恐慌。隨即而來的是一些列的連鎖反應,巴西、加拿大、韓國、印尼等十個國家股市相繼發生熔斷。全球的資產不斷下跌,比特幣價值大幅下降,即使是炙手可熱的黃金也難逃一劫,市場將這所有都歸咎于疫情擴散,也隱約透露著對金融危機的擔憂。
2020年年末,據IIF的統計,全球累計債務已經達到了281萬億美元,這個數字比全球的經濟總量還要高出3.5倍,各個國家都在進行著借債,對于國家來講,希望在這特殊時期發放國債或者是得到他國資金扶持,對于人民來講,大量的停工停產導致的失業問題,使得人們身上背負的債務越來越多。全球國家債務的總體上升,就會影響到國際經濟的增長,在后期人們脫離新冠困擾之后,那么就會進入大規模的還債隊伍當中,本國的經濟增長,在相當一部分時間當中還會受到影響和持續,但是這些都是新冠疫情所帶來的余波,無法避免,IIF專家對外表示,在未來的幾年當中,恐怕全球的債務還會進一步的上升,疫情的余波還會存在,特別是像美國這樣的國家更是深受疫情的影響。
(二)全球現有的抗疫模式分三類:
第一種模式是區域阻斷式空間遏制,以東亞地區為代表,中國最為典型。基本特征是,在疫情單點爆發的初期立即空間阻斷,避免向全國蔓延。與此同時,操作非疫區醫療資源到疫區撲滅疫情。其優點在于疫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其缺點在于經濟短期下降幅度比較大,甚至有脫軌的風險。但疫情一旦控制,V型反彈的概率也比較大。第二種模式是事實上的群體免疫模式,以瑞典為代表,瑞典曾經倡導自愿原則,不進行社會性的強制隔離。該模式的好處是經濟短期受影響較小,但長期后果難以預料。事實上,2020年下半年,瑞典也開始拋棄這種模式。第三種模式是階段性隔斷的時間緩和模式,慢慢地第三種模式開始變為主流。主要以美國為代表,通過階段性的隔離和放松,在疫情防控和經濟衰退之間尋求平衡。從目前情況看,該模式實施有相當大的難度。由于對階段劃分以及強制割斷政策力度掌控不力,容易造成W式搖擺,甚至有可能造成失控,從而使經濟衰退時間更長,復蘇更為艱難,使經濟呈現為L型或U型走勢。從全球來看,疫情發展到今天,使階段性隔斷的時間緩和模式逐漸成為全球主流抗疫模式,它是在生命代價和經濟代價做一個權衡。如果不采取公共衛生措施,疫情會出現很高的峰值,如果采取以隔斷為代表的公共衛生措施,疫情會變成一個平緩的正態分布。在經濟方面,如果不采取任何的宏觀經濟措施,經濟衰退也會在短期內達到峰值,衰退深度會比較大。但如果采取宏觀經濟政策,經濟衰退的深度就不像想象的那么嚴重。由于公共衛生措施與經濟衰退在短期內存在替代關系,需要在生命代價與經濟代價之間進行平衡,兩者間的均衡點就在公共衛生系統負載量上,即不出現因疫情嚴重過載使公共衛生系統崩潰的現象疫情。在公共衛生負載量之下,不需要采用過度強制性的隔斷措施,經濟的互聯互通也會有某種程度的存在,從而經濟衰退也就不是很嚴重。這就構成時間緩和抗疫模式的框架,其核心是平滑峰值,不僅僅是疫情峰值,也包括經濟衰退的峰值。由此,平滑實際上是在時間軸上拉長過程,以疫情持續時間為代價,在避免疫情過分嚴重導致生命損失的同時,避免衰退過分嚴重導致的經濟損失。
二、現階段經濟情況
(一)經濟發展趨勢現狀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將逐步復蘇,全球產出約增長5.2%,其中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市場增長6.0%。經合組織在2020年底發表了2021年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總體基調和預測數據比IMF更樂觀一些。經合組織報告指出,“最壞的情況已經避免,大部分經濟結構得以保留并可能迅速復蘇”。
(二)剖析經濟停滯原因
其實在新冠疫情前,人們就已經開始關注到世界經濟低迷狀態并探討它的原因,核心在于勞動生產率的持續減緩,取決于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全球人口的結構變化,人口老齡化,勞動參與率和參與人數均有下降趨勢;另一方面是技術進步似乎并沒有想象那么快,勞動生產率增速也在下降。所謂技術進步,主要體現為勞動生產率增速在始終減緩。縱觀當前的世界經濟,全球經濟可能延續2008年的經濟低增長,未來刺激經濟并保持杠桿不崩斷,需要寬松的貨幣政策維持低利率。低利率維持的時間取決于通脹,全球經濟體在過去十年間沒有出現通脹,未來出現通脹的可能性也比較小,于是變成低通脹。
(三)經濟新變化
一是世界經濟南北的格局正在改變。全球經濟重心正在加速向東轉移,亞太地區成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二是全球正處在新技術革命的前夜,醞釀著新的技術進步。其中有兩個趨勢值得關注,其一是與物體物理移動速度相關的科技革命。從前三次科技革命的歷史來看,速度是核心。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火車取代了馬車,速度的提高使機器制造代替了手工制造,出現了大規模的社會化生產,工廠制度成為區別于小農經濟的新的制度安排;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內燃機和電動機的出現,使速度有了更大提高,有了汽車和飛機,而生產這些產品需要制造機器的機器,出現了工業化趨勢,并從原料到市場對全球經濟進行了整合,形成了工業化基礎上的國際分工,出現了重化工業趨勢。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信息化,圍繞著通信產業和電子工業的產生,不僅提高了信息的物理傳輸速度,也為傳統工業進行了賦能,使其生產加速、同時更為精準,出現了全球的產業鏈、供應鏈,形成了今日的經濟全球化。目前,我們尚處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進程中,但已到了末期。展望未來,速度提升的希望在哪里?從金融市場的角度觀察,金融市場看好馬斯克,因為他的龍飛船代表了一個新的速度,是脫離地球的速度。同時,要保護我們的家園,綠色發展成為保護家園最重要的命題,綠色經濟由此成為技術進步第二個新趨勢。碳排放成為全球經濟技術進步的一個新方向。舉個例子來說,中國政府宣布2030年達到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與此相關的一組新產業,如清潔能源、智慧電網、儲能技術和新能源汽車等,將會涌現出來,成為新的朝陽行業。初步測算,如果到2050年,全球氣溫升高控制在2度以下,中國相關的投資就會達到100萬億人民幣以上。國際能源署估計,能源結構的轉變將在2050年為全球GDP增加100萬億美元。目前,低碳技術正現實地引領著科技進步的方向,使低碳經濟成為新的發展趨勢。三是世界格局正醞釀著新的秩序安排。過去幾年,全球貿易使人們看到基于單邊主義是沒有希望的,國際經貿體系必將重返多邊主義,而最近簽署的亞太15國組成的RCEP以及中國歐洲投資保護協定(BIT)使人們見到了曙光。但是,這種多邊主義和過去的多邊主義又不一樣,從國際經濟貿易角度觀察,新多邊主義的核心命題是從過去關境間減少關稅壁壘和減少非關稅壁壘的所謂自由貿易,進入到以關境背后條件對等的所謂公平貿易的秩序安排。在新的秩序安排中,南北差距持續縮小,將使發展中國家的地位發生變化,“共商、共建、共享”的新治理理念將會得到進一步倡導。全球經濟中心正在繼續向東移,綠色發展助長全球經濟增長,新秩序正在萌芽和構建之中。
三、總結
盡管眼前的2021年被世人寄予希望,但在希望最終成為現實的路上,還面臨重重挑戰。被期待成為對抗新冠病毒“終極武器”的疫苗,雖然已經開始在部分國家陸續啟動接種,但考慮到接種率、抗體保護持續時間等不確定因素,以及出現病毒變異的新情況,新冠疫情能否在2021年得到有效控制仍是未知數。目前全球疫情較為嚴重的國家與地區,會否在各種壓力之下再次過早取消防疫限制措施,一些地區的貧窮落后國家是否會接著深度染疫,也是很大問題。
如果全球抗疫不能整體推進,病毒不能徹底被滅,病毒和疫情會在全球任何角落死灰復燃,再次禍及其他地區。正如古特雷斯所說:“除非我們所有人都安全,否則沒有人會安全。”正如撲滅疫情的未來仍存變數,全球經濟若要在2021年觸底反彈并延續復蘇趨勢,也要闖過重重風險。受大規模經濟救助和刺激政策影響,2020年全球政府債務水平大幅度攀升,影響全球增長潛力。未來全球經濟將面臨漫長、不均衡且高度不確定的艱難爬坡之路。
此外,由于新冠疫情的影響,全球經濟進入大危機,大量企業倒閉,失業率不斷攀升,預計2020年全球極端貧困率將出現20年來的首次增長。隨之而來的,是個人消費大幅度下降,需求不足有可能造成通貨緊縮。2020年12月1日,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發布《2021年全球人道主義概覽》報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需要人道主義援助的人數將創歷史新高,2021年將達到2.35億,與2020年同比增長40%。
【參考文獻】
1.劉慶和.新冠肺炎疫情與世界經濟[J].當代貴州,2020:80-80.
2.梁艷芬.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分析[J].國際經濟合作,2020:4-11.
3.王茜.停擺與重啟 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世界經濟格局[J].法人,2020:40-43.
4,李鋒.疫情沖擊下的世界經濟[J].時事報告,2020:42-43.
5.李霞,趙小輝,傅培瑜,任佳寧.2020年新冠疫情對世界和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J].當代石油石化,202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