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
【摘 要】建設創新型國家,是2006年我國提出的重大戰略,目前已經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十四五”時期應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健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為二〇三五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創新型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科技
創新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是當前和今后發展面臨的重大戰略任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二〇三五年我國將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
一、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提出與發展
創新型國家是指以技術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核心驅動力的國家。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任務是2006年1月9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全國科技大會上提出。一個月后,《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正式發布,以建設創新型國家為奮斗目標,全面規劃我國未來15年科技發展藍圖,提出到2020年,科技發展的總體目標是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在本世紀中葉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基礎。《綱要》確立了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四大指標:第一,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第二,力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第三,對外技術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第四,本國人發明專利年度授權量和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均進入世界前5位。2016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我國到本世紀中葉科技創新“三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第二步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2017年黨的十九大又作出一定調整,提出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規劃《建議》繼續提出:到2035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十四五”時期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十幾年來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2019年我國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23%,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9.5%,2019年中國首次成為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專利合作條約》框架下國際專利申請量最多的國家,中國國際科技論文數量、高被引論文數量均位居世界第2位;2019和2020連續兩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躍升至第14位,這些指標意味著我國已經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同時也要清醒看到,我國創新能力還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我國邁向現代化強國的內在要求。下一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是,到2035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
二、提升創新能力,為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奠定堅實基礎
為實現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目標,規劃《建議》對今后五年我國的創新發展進行了具體部署。
(一)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抓好頂層設計,以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為目標,按照“四個面向”的戰略方向,研究制定科技強國行動綱要,凝練未來5-15年我國科技創新的攻關任務。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發揮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抓住科技創新的總開關,加強基礎研究,更加注重原始創新,設立重大基礎科研項目,加強高校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建設,設置基礎研究、交叉學科相關學科專業,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和引領作用。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布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二)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自主創新是企業的生命,是企業爬坡過坎、發展壯大的根本。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發揮企業家在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探索逆向創新路徑,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發揮大企業的創新引領支撐作用,加強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三)激發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
智力資本是國家科技創新的核心要素。要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備軍。健全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堅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風氣,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健全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加強創新人才教育培養,構筑集聚優秀人才的科研創新高地,給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
(四)健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要完善國家科技治理體系,優化國家科技規劃運行機制,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探索實行重點創新任務、重大科技項“揭榜掛帥”、“懸賞制”、“賽馬制”等管理方式。加大研發投入,健全政府投入為主,企業、金融機構、社會多渠道投入機制,加大對基礎前沿研究支持。促進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完善科研管理方式,切實解決科研項目資金管理中存在的“難點”“痛點”“堵點”問題,賦予科研人員在技術線路和經費使用權等方面的自主支配權。完善科技創新的開放合作機制,加強國際合作,特別是與世界主要創新型國家的多層次、多領域的科技合作交流,積極參與多邊科技合作項目。
【參考文獻】
[1] 張陸祥. 大力促進創新?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J].先鋒. 2018,(1)
[2] 王志剛.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 [N].學習時報.201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