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摘 要】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以家庭為治療對象,通過改變家庭互動方式解決家庭成員的問題,促進個人成長。本文通過闡述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的原理,并對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在本土運用過程中面臨的問題進行總結,以期為家庭社會工作提供啟示。
【關鍵詞】薩提亞家庭治療;家庭社會工作;本土化
一、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概述
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由美國心理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亞創立,該模式起源于1951年薩提亞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在治療中,薩提亞發現家庭對家庭成員問題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因此薩提亞發展出聯合治療方法,即通過改進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方式,達到干預整個家庭系統的目的。
(一)基本假設
薩提亞的人性觀是樂觀的。首先,人擁有各種內部資源和能力,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在內部加以改變,相信人類可以從內在的力量中發展出自我成長的能力。其次,人對于世界的感知方式可以歸入等級模式或成長模式中,可以通過四個方面加以評估:對關系的定義;對個體的定義;對事件的解釋;對改變的態度[1]。等級模式下,僅有支配-服從式的關系存在,如父親-孩子、老板-工人等。而個體對自己的定義取決于他人的準則,個體通過外部條件衡量自己,試圖保持順從來獲得別人的接納。等級模式對事件的解釋是線性的,認為任何結果只有一個誘發原因。在這種等級關系下,以支配-服從模式為基準的人致力于保持現狀,拒絕任何新的可能性,因而鞏固和強化了事件的現有狀態。而在成長模式下,每個人都具有平等的價值,都是相似性和差異性的獨特結合。個人可以釋放內部資源并通過內部力量對自己重新定義。成長模式認為事件是一系列重要變量及其相互作用產生的綜合性后果之間的關系。因此,人們并非尋求一個簡單的原因,而是要認識各個事件當中的交互關系,了解人們的內部加工過程。在成長模式中,改變是重要且不可避免的。人們接受和歡迎改變的到來,甘冒風險的態度已成為他們嘗試改變的意愿的一部分。
(二)理論內容
1、基本三角關系
人們感知世界的方式來源于其所在的家庭。當個體出生那一刻起,就成了基本三角關系,即父親、母親和孩子的一部分[2]。在這個三角關系中,個體形成自我概念和自我價值感,學習家庭溝通方式和家庭規則。基本三角關系是治療過程的主要理論架構。
2、生存姿態
生存姿態也稱為溝通姿態。溝通涉及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個要素,溝通姿態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個體對自我價值的內心感受。表里一致的溝通是同時兼顧三者的良好的溝通方式,四種不良的溝通姿態分別是:討好、責備、超理智以及打岔[3]。具體而言,四種生存姿態表現如下:討好型個體缺少“自我”要素,漠視自己的價值和感受,對所有事情表示順從而認為“我是不重要的”。指責型則與討好型相反,個體缺少“他人”,為了保護自己,不斷指責其他人或環境,不接受任何人的麻煩或辱罵,藐視他人。超理智型則缺少“自我”和“他人”要素,只關注“情境”,保持非人性的客觀,不允許自己和其他人關注自己的感受。打岔型是超理智的對立面。打岔型個體認為“自我”、“他人”及“情境”都不具有任何價值,不斷改變想法,不能將注意力集中在某個客體上。
二、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對家庭社會工作的啟示
(一)以系統的觀點診斷問題
以往的治療模式注重個人治療,用單一的觀點診斷案主問題。而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強調家庭體系,將整個家庭作為治療對象。家庭是早期人們學習經驗的場所,個體在家庭中學習自我概念、家庭溝通方式和家庭規則,然而在家庭中學到的這些互動方式并不總能在其他體系中良好運作,因此,社會工作者在對問題進行診斷時,要秉持系統和動態的觀點,進入家庭系統當中,留意妨礙個人或家庭功能發揮的家庭規則或家庭溝通方式。
(二)強調希望與優勢
在問題視角下,治療師具有權威地位,而服務對象是“有問題”的個體,是沒有能力的受助者。而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強調人具有各種潛在的資源和能力,任何人都可以在內部發生改變。社會工作者所要做的是幫助服務對象意識到自身的資源,并學習如何使用自身資源和優勢,最終獲得新的應對方式。在正向積極的信念下,服務對象能夠發揮個體能動性,調動自身的資源和力量解決問題,最終獲得自我成長。
(三)注重個人自尊和自我價值實現
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關注問題背后的人,人對自我價值的認可程度或自尊高低影響人的行為。因此,社會工作者在接觸期需要收集服務對象自我價值的信息,如服務對象如何評價自己的能力、在困難面前的表現、對重要事件的感受等,從中判斷服務對象自尊水平的高低。在此基礎上,通過改善溝通方式與家庭規則發揮服務對象的潛能,達到提高服務對象自尊和自我價值的目的。
(四)關注經驗的整合
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注重對過往經驗的梳理,認為早期原生家庭的負面經歷對個體造成深遠影響,要將個人問題放在“現在-過去”的時間維度上進行考察,從新的角度看待過往經歷,賦予負面經歷新的意義和解釋,從而將新的意義和解釋運用到現在的生活中。因此,社會工作者要協助服務對象將問題帶回到其原生家庭當中,發現問題形成的脈絡和原因,從另外的角度看待服務對象的問題,幫助服務對象從過往經歷中發掘新的意義。
三、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的本土化問題
本土化是指外來的東西進入另一社會文化區域并適應后者要求而生存和發揮作用的過程[4]。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產生于西方社會文化背景中,而中國社會相對于西方社會具有諸多不同,要在中國文化背景下運用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必然要考慮文化適應性的問題。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在本土運用過程中面臨著介入和取得信任困難[5]、改變家庭互動困難[6]、對治療師的要求高三方面問題。
(一)介入和取得信任困難
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強調與服務對象生活的家庭成員共同參與到治療過程中,將服務對象遇到的問題放到家庭場景當中,通過家庭歷史的追溯與觀察家庭溝通方式與家庭規則,改變過往經歷對服務對象的影響。而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強調“家本位”,通常不喜歡外人介入內部家庭事務當中,注重在家庭內部解決問題,不愿意在陌生人面前透露太多家庭內部事務和個人隱私,可能會對社會工作者想要深入了解家庭情況產生抗拒心理。因此,如何取得家庭成員的信任,進入服務對象的家庭,獲取更多關于家庭互動的信息是一項挑戰。
(二)改變家庭互動困難
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認為早期家庭經歷對個體自我價值產生重要影響,強調進入家庭中發掘影響個人價值感的家庭互動要素,引導發生轉變,從而促進個人自我價值的提升。然而家庭互動方式是長期發展的結果,家庭成員不僅在行為上,更在意識上形成根深蒂固的觀念。因此,如何引導家庭成員意識到在家庭溝通或規則中存在的問題,產生改變動力,從而促成家庭在互動模式方面發生深層改變,這在實際操作中存在一定困難。
(三)對使用者的要求較高
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強調工作者的素質,工作者的個人能力和素質在治療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使用該模式的工作者需要接受個體的獨特性,相信人的潛能,幫助服務對象強化對自我的認知。要使用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幫助家庭發生改變,工作者需要經過系統的專業培訓,具備優秀的專業品質。因此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在本土中應用和推廣有一定難度。
因此,社會工作者工在中國文化背景下運用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中需要考慮上述三個問題。針對介入與取得信任困難,社工可先與服務對象建立起朋友關系,使服務對象放下戒備,從而順其自然地接觸到服務對象家庭。在一些情況下,也可以家庭的矛盾問題為切入點,幫助家庭解決突發性問題,取得可視成果以獲取家庭的信任。針對家庭互動改變困難,社工首先需要讓家庭成員意識到自己處理問題時的應對方式和隱藏在背后的家庭規則。可以采用互動成分技術,通過提問的形式如“你看到和聽到什么?你對這些現象的解釋和感受是什么?”來發掘潛在的互動模式和家庭規則。其次是針對互動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家庭一步一步發生改變。針對治療師要求方面,社工可利用書籍、相關線下課程學習系統的知識,將理論內化到個人價值觀當中,同時積極運用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開展實務,在實務過程中感受有關方法和技術的運用,根據服務對象具體情況相應改善具體操作,總結經驗與理論,使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更適用于中國文化背景。
四、總結
本文主要通過對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的原理進行梳理,總結該模式對家庭社會工作的啟示。總體而言,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對家庭社會工作具有四點啟示:以系統的觀點診斷問題、強調希望與優勢、注重個人自尊和自我價值實現、關注經驗的整合。但社會工作者在本土文化語境下運用該模式也需要注意介入與取得信任困難、改變家庭互動困難、對使用者的要求較高這三方面問題,結合中國文化背景相應改善具體操作模式開展家庭領域的實務。
【參考文獻】
[1][2][3][美]維吉尼亞·薩提亞、約翰·貝曼、簡·伯格、瑪麗亞·葛莫莉著,聶晶譯,易春麗審校.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
[4]王思斌.試論我國社會工作的本土化[J].浙江學刊,2001(02):55-60.
[5]傅文第,華欣.家庭治療本土化發展與務實研究[J].學理論,2015(21):48-49+59.
[6]姚麗.家庭治療的本土化[J].社會福利,2010(04):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