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
【摘 要】時代的發展意味著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進步,尤其是在網絡化的大背景下,網絡化已經成為現代社會公共行政的主要特點。網絡化使公共行政范逐漸擴大,同時也使公共行政工作的開展更加便捷,公共行政領域逐漸擴大之后,社會的治理與以往相比更加復雜多樣,必須做出理論上的創新與改變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
【關鍵詞】網絡化;公共行政
一、網絡化公共行政理論概述
(一)公共行政的含義
公共行政誕生于十九世紀末,多年來一直是各個國家行政管理的重點,可以簡單概括為是我國相關行政機構參照法律對社會事務進行有效的管理,是一種國家機構或者是政府當局進行的行政活動。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管理社會公共事務,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公共行政的實施需要相關的公共機構執行,這一機構非政府莫屬。作為管理社會事務的行政活動,他必須具有有效性和效率高的特點。公共行政根據服務的人群不同,可以分為國家事務、地方事務、共同事務、公民事務,針對不同的對象開展不同的活動。公共行政涉及的范圍也非常廣泛,經濟、文化、政治、新聞等方面都有涉及,
(二)網絡化公共行政理念創新的必要性
網絡化公共行政概念理論是在不同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產生的,其結構在以往基礎上具有較大的改善,是各國學者的長期探索發掘的共同成果。政策共同體理論、政策網絡理論、公共物品理論等構成了網絡化時代公共行政的基本理論框架,網絡化在公共行政中的范式日益凸顯。網絡化時代雖然復雜多變,然而卻仍然是一個完整的社會體系,隨著公共行政接觸范圍的擴大,在操作上也會面臨更多困難,因此網絡化的加入可以使公共管理對重要信息更加便捷的掌控。隨著網絡化時代的到來,也可以使各個部門之間互相監督,更大程度上為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加嚴肅,權威的環境,只有保證了公共管理機構內部的自我監控,才能保證公共對政府的信賴程度,從而使公共行政活動更好的展開。[1]
除此之外,以往的公共行政活動開展方式過于傳統,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和專屬性,大量信息碎片化會造成數據錯誤的產生,無疑增加了政府有關機構的工作量和耗時,降低了工作效率,網絡化的到來提高了機構的信息傳遞準確性,減少了因信息失誤而帶來的不必要損失。
二、傳統公共行政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的官僚機制帶來的弊端
公共行政是為了對社會事務進行一定的管理。然而,隨著網絡化的到來,管理與以往相比更加困難,要想實現更高的效率,就需要借助信息壟斷并且采用全能壟斷的方式,這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官僚機制。公共行政活動的開展離不開政府的組織,然而傳統的官僚機制無法滿足組織上的需求。公共行政的實行主要是政府相關機構的組織,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開展的傳統的官僚機制,無法滿足時代發展帶來的差異,尤其是科學技術高速發達的今天,傳統的官僚機制建立在人力的基礎上,監督措施不到位,公共行政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有很大的操作空間,就會縱容不法分子從中牟利,因此需要在網絡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理論的創新。
(二)道德的約束力不斷減弱
從原有的公共行政理論角度來看,政府對公共事務的管理存在著一些缺陷。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到社會中去。經濟自由人之間的競爭機制,或者是信息不完善的租賃行為,都對傳統的公共行政管理模式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因此政府必須建立一套全新,完善的準則對社會成員進行約束,公共行政的方式雖然已經與網絡化時代較大程度的融合,卻也導致了道德的約束力不斷減弱,從而產生了更加全新的問題,比如我們所關注的貪污腐敗,面對高昂的利益誘惑,一部分人已經越過了原有的道德底線,在違法違紀的邊緣徘徊,公共行政理念的創新對倫理方面的標準逐漸降低,使得越來越多的政府機構管理者從中牟利為他們的貪污腐敗創造了機會。
(三)行政管理主體沒有虛擬化
在傳統社會,公共行政活動開展的主體和客體分別是公政府和公民,在活動開展過程中,需要公民與政府的工作人員面對面進行信息的傳遞與交流。有些公民居住的地方較為偏遠,因此給他們帶來的很大的困難。隨著互聯網技術在全球范圍內的普及,網絡時代相適應的新型公共行政形態逐漸產生。政府及其職能也有現實中的有形實體逐漸向電子化、網絡化轉換,互聯網的便捷讓工作量大量精簡。公民可以根據政府的通知,在網絡上注冊自己的賬號,政府發布消息也通過網絡的渠道,大大降低了政府工作人員的工作量。[2]
(四)行政組織結構過于傳統
傳統的社會結構是金字塔結構,上層管理人員較少,而下層隸屬人員較多,對于信息的掌控總是層層上報,很容易形成信息傳達錯誤,上層管理人員在下達命令時也消耗時間較多,垂直的管理方式使得公共行政的效率一直沒有得到提高,然而隨著管理層人數的增加,公共管理的效率更加停滯不前。不同的管理模式束縛了員工的創造性,在網絡化時代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公民對政府的服務態度和質量要求逐漸增加,外部激烈的環境需要政府擁有較快的應對能力,及時調用信息,回應公民的要求。
與此同時,網絡化使得信息逐漸連成了一張網,每一個信息點都可能牽動其他信息點發生改變。人們對信息的密切依附讓網絡化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網絡信息時代先進的科學技術讓計算機擁有強大的儲存功能,高層領導與下層員工之間的聯系更加便捷,上傳下達作用中浪費的人力資源也逐漸得到利用。隨著知識經濟的不斷進步,扁平的組織結構會逐漸取代金字塔式的層級結構,成為公共行政組織中的基本模式。
三、公共行政網絡化創新方向
(一)注重網絡結構設計與建設
目前我國公共設計的網絡建設將重點放在系統內部建設和社會公共服務方面的建設。內部的網絡建設主要是以機構,各職能部門為核心,進行信息的交互和共享,保證信息的安全,提高信息利用的效率。這一部分信息。對公眾是不可見的,而公共服務的網絡建設是政府在對公眾進行服務活動開展時,用網絡平臺將課題聯系在一起, 需要二者通過網絡硬件的互動,進行信息的交流與傳遞。這部分工作涉及的部門很多,實際的工作質量和效果也需要得到公眾的反饋,這就需要在網絡建設過程中采取不同的設備,比如路由器,交換機等等,對不同方面的網絡建設要采取不同的設計思路和設計軟件。
目前我國公共行政網絡化建設整體發展來看,服務平臺的建設已經較為完善,降低了原先公共服務的局限性,使其自動化應用于廣大社會群體。對于虛擬的網絡世界,個人計算機技術與網絡資源的結合,也使不同的員工都有自己針對的領域,能夠將碎片化的網絡世界連接成一個整體,實現資源的共享。原先各個部門之間工作狀態是分散隔離的,將網絡化融入到公共行政日常工作中去,可以提高行政機關工作的靈活性,不用受到原先地域和物理方面的限制。
(二)注重軟件系統的建設
在公共行政網絡化過程中,計算機的功能并沒有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計算機在日常工作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是信息和數據的統計。計算機本身豐富的網絡資源并沒有在公共行政工作中的異體現,計算機的信息共享,決策分析和監控功能也沒有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造成了極大。大網絡數據的浪費和硬件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相關關鍵的開發并沒有聯合行,缺少統一的長遠規劃,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卻沒有得到更高層次的回報,沒有真正建立起以計算機為依托的公共行政管理模式。
目前正在現實的工作中,具有很強大的復雜性及工作復雜程度。隨著網絡化的推進不斷加劇,因此系統軟件能否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決定了公共行政機構工作效率能否提高。不同的公眾對于公共行政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面對公眾不同的需求時,計算機軟件與計算機硬件相比,能夠更加靈活的處理較為復雜的數據問題,最大程度上節約時間克服由于處理問題遲緩造成的公共滿意度下降問題。[3]
(三)注重安全保障工作
網絡化的發展公共行政市場工作帶來了很多便捷,卻造成了一些安全方面的問題,魚龍混雜的網絡世界使黑客的存在對網絡信息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隱患,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很容易被竊取、監聽,一些非法用戶的存在也讓網絡信息很容易被攔截,需要采取一些物理方法進行隔離。防火墻是一種較為普遍的保護軟件,從目前我國公共行政網絡化發展狀況來看,很多的操作系統都有安全隱患,需要人工檢測和監視,網絡系統的運行過程存在很多病毒。這就需要借助身份驗證和手動設置密碼等方式提高其安全性,與此同時,也要加強對公共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道德素質培訓,同時提高互相監督的力度,避免貪污腐敗現象的存在。
四、總結
網絡化時代的到來,雖然給公共行政活動的開展帶來了一些困難,卻也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公共行政效率。總而言之,公共行政網絡化在我國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還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和漏洞有待解決,這就需要,有關部門肩負責任通過網絡結構的設計建設以及軟件系統的開發和安全工作的加強,來完善網絡化在公共行政領域的運用,使我國公共行政活動的開展更加順利。
【參考文獻】
[1]鄭曙村.網絡化與公共行政范式的新趨向[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02(03):14-17.
[2]朱琳,葉海平.公共行政管理的網絡化探索[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5(04):65-71.
[3]楊冠瓊.網絡化行政:公共行政的新范式[J].新視野,2008(05):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