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臻
【摘 要】隨著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符號之一的太極文化受到海內外人士的廣泛重視。太極拳作為太極文化的重要載體,因其兼具儒、道、釋、中醫等傳統文化精粹于一身,太極拳的文化塑造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刻體現。在國家大力推動文化建設的背景下,“文化走出去”理念的實施為太極拳文化海外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文章從太極拳的文化內涵入手探討了太極拳的文化塑造意蘊,闡述了太極拳文化塑造與海外傳播的關系,并從文化沖突和文化差異兩個層面分析了太極拳文化在海外傳播中面臨的現實困境,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太極拳;太極文化;海外傳播;跨文化傳播
一、太極拳的文化塑造
(一)太極拳的起源與流派
華夏文明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孕育了無數的璀璨傳承,太極拳最早作為一種傳統武術項目,在融合了體育、武術、中醫以及道家等多種學派后,逐步演化為一種積極健康、老少咸宜的現代健身項目。太極拳最早起源于河南省溫縣陳家溝,創始人為陳王廷,他融合了易經的陰陽學,道教的吐納養生術以及中醫的經絡學于一體,在陳氏拳法的基礎上博采眾長,編創了一套具有陰陽開合、虛實轉換、內外兼修、老少咸宜的內家拳術——太極拳。[1]目前,太極拳大體上根據地域劃分為南北兩派,南派主要是由張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張松溪創立,由于習練人數較少,影響較弱;北派主要為張、王、陳、楊、吳、武、孫等幾個分支,其中影響最深的為陳氏太極拳,其中楊、吳、武、孫等都是在陳氏太極拳的基礎上創立的。[2]
(二)太極拳的文化內涵
1.古典哲學——太極與陰陽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根”,這是宋代周敦頤對于“太極為萬物之根源”中的解釋,生動闡釋了人與自然之間統一辯證的關系。太極學說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深刻體現,對于中華文化的影響至深,太極學說在太極拳的演化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論作用。陰陽作為太極學說的重要構成,同時也是辯證統一關系的實際體現,其“陰陽對立而相互轉化,同時又相互統一”的特點正是太極拳虛實轉化,剛柔并濟,動靜一體基本拳理的理論依據。
在中國古典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是其核心所在,強調人體結構與天地萬物相對應,講究的是 “順則為利,逆則為害”,與太極拳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思想相一致,和諧即萬事萬物順其自然,避免極端,取其中庸,與我國傳統文化中“中庸之道”思想相對應。太極拳在習練過程中講究動作力度適中,不強攻不默守,正是深刻體現了我國太極陰陽學說的古典哲理。
2.傳統醫學——養生與養氣
中醫作為我國傳統醫學的重要構成,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為華夏兒女的健康發揮了重要的預防、治療和保健作用。太極拳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其獨特的醫學特性深刻闡釋了豐富的中國文化內涵,從太極拳的醫學原理上來看,其傳承于中醫理論,與中醫倡導的養生養氣術相契合。從養生層面來看,太極拳融合了中醫經絡,道家陰陽五行,講究自然的同時吸納了我國傳統醫學中的諸多養生之術,如導引、吐納、練氣等,是我國傳統文化內涵的一種具象。除此之外,太極拳尤為注重養氣,“精氣神”作為我國傳統醫學的辯證之本,太極拳認為只有“精氣充沛”才可以動作敏捷,故太極拳作為一項傳統的武術項目的同時也非常注重養氣。
長久以來,傳統醫學中的養生與養氣一直備受推崇,太極拳在此基礎上對養氣之術做了改良,使其符合太極拳的發展規律,賦予了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在太極拳的習練中,練習者注重大自然的天地之氣,通過導引吐納得以實現,從而使自身達到“神清氣爽”之效,將大自然的天地之氣轉化為自身的精氣神,即我們常說的內力,暗涵傳統醫學之道,為太極拳的強身健體、治病養傷提供了根基。
二、太極拳文化塑造與海外傳播的關系
太極拳作為中國傳統武術項目的同時具有鮮明的文化符號。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全球化趨勢勢不可擋,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升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讓世界人民更全面、真實的了解中國文化,將太極拳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推動其海外傳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太極拳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文化,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且包羅了中國古典哲學與傳統醫學之精華,其體現的“禮治”是中華文化的深刻體現,能充分代表中國特色的文化因子。近年來,國際形勢動蕩,部分國家對中國文化抱有偏見,將太極拳進行海外傳播,能充分體現中華文化“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普世原則,有利于建立差別共存與相互尊敬的跨文化傳播理念。[3]
周惠新(2020)曾對七位具有典型代表性太極拳跨文化傳播專家進行訪談,對太極拳海外傳播的核心內容進行深入研究發現,人們對于太極拳在海外傳播中的焦點分布于太極拳、文化、傳播、符號、沖突、健康等關鍵詞方面。[4]通過分析后對太極拳文化的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受眾、傳播途徑、傳播區域進行歸納,總結出太極拳文化塑造與海外傳播的關系和定義。傳播者:來自中國的太極拳專家、教練、教師等;傳播內容:太極拳器械、文化;傳播受眾: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和組織;傳播途徑:人際傳播、媒介傳播、賽事傳播等;傳播區域:遍布亞洲、歐洲、美洲、非洲等100多個國家。
太極拳最早發展于封建社會,其不可避免的受封建思想、宗族法規的束縛,在傳播過程中帶有濃厚的封建農民意識,時至今日,雖然傳播媒介不斷豐富,國家對傳統文化不斷重視,但是由于其缺乏專業的發展謀劃,尚未完全激發出向海外發展太極拳文化的潛力。“練好內功”是向外拓展的基礎,太極拳要想更好的進行海外傳播,讓海外國家認可、接納,就必須對其文化進行塑造,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精華進行凝練,以認同中華文化、陰陽哲學、身體審美、倫理道德等為目標,實現跨文化的文化認同,消弭文化差異的符號誤讀,最終實現世界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三、太極拳文化在海外傳播中面臨的現實困境
長期以來,太極拳在海外傳播中主要受困于兩個層面:其一,太極拳流派繁雜,由于缺乏統一標準,導致傳播受眾小,在海外傳播中難以形成合力,無法滿足不同受眾需求。其二,日趨動蕩的海外形勢加劇了不同文化符號之間的沖突,太極拳的海外傳播難以受到海外主流文化認同。在此背景下,文章基于周惠新(2020)的聚焦訪談為依據,探討太極拳在海外傳播中基于文化塑造所面臨的問題,對其面臨的現實困境做詳細闡述。
(一)文化沖突
文化沖突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是普遍存在的,其通常表現在兩個或者以上的集團之間,在進行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受語言、文化、價值、政治、宗教等在文化相似性上不統一,且導致的文化差異無法消弭。文化沖突不只表現在不同區域內的文化,即使是同一區域內的文化業可能存在不同。例如,歐洲文化和北美文化同屬西方文化,但是大陸文化與島嶼文化在很多層面就有不可調和的文化沖突。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文化差異導致的文化沖突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復雜性和長期性。就目前而言,太極拳海外傳播在文化沖突方面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跨文化規則多為西方建立,且基于意識形態的價值觀對非西方文化存在天然的敵視,且可以通過政治、經濟、軍事等手段予以遏制。主要表現在宏觀層面文化沖突受文化霸權影響難以消弭,在中觀層面由于傳播方式的差異導致文化沖突,例如,我國文化傳播多為灌輸式教育,雖然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素質教育,改革教育模式,但是灌輸式教育仍普遍存在且短期內無法有效改變,而西方國家多采取啟發教育,二者各有優劣,體現了文化差異導致的文化沖突的客觀存在。在微觀層面主要表現在民族優越感導致的文化沖突,民族優越感通常是正面積極的,但是在面對跨文化傳播時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太極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在海外傳播過程中必然面臨文化沖突的影響,這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是所要面臨的主要問題。
(二)文化差異
在太極拳的海外傳播過程中,我們所要致力于將代表中國文化符號的太極文化與其他文化符號之間的文化共通,實現相互價值的統一,使太極文化融入另一種文化的過程,但是在實際傳播中,往往會由于文化差異導致價值觀的差異以及符號意義的誤讀。所謂文化差異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龍作為中國文化符號的一部分,通常是指可以騰云駕霧的祥瑞之兆,但是在歐美文化中的龍則是長著翅膀的怪獸,乃邪惡的化身,由此導致龍這一文化符號在海外傳播過程中經常被誤讀。太極拳在海外傳播過程中,文化差異的影響直接決定了文化傳播的效果,由于我國太極拳流派紛雜,其在語言符號中也不夠統一,“太極”常見的英語翻譯有tai ji、t’aichi、taichi等,影響人們對其的直觀認知。[5]除此之外,太極拳在傳授過程中的拳理技術翻譯也是文化差異的重點,語言翻譯具有很強的模糊性,導致受眾群體無法準確理解其內在涵義從而產生誤讀,長期以往使得太極拳在海外群體中形成刻板的印象。
四、太極拳文化海外傳播的發展對策
太極拳文化在海外傳播中如何解決文化沖突和文化差異之困境,是太極拳文化從走出去到走進去的重要一步。就目前來講,雖然太極拳在海外傳播過程中仍面臨很多問題,但是其蘊含的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之精髓毋庸置疑,夯實基礎,堅定方向,主要從以下兩個層面來擬定對策:
(一)消融文化沖突
太極拳在海外傳播過程中,面臨的文化沖突該如何去解決,是跨文化傳播所面臨的核心問題之一。太極拳作為中國特有的文化符號,兼具武術、健身、養生、修心于一體,可謂是中華傳統文化之典范,要想太極拳在海外傳播中發揮其文化價值,必先消融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即“信息傳遞的變異、混亂和交際行為的失誤乃至沖突”。[6]太極拳蘊含著“立身中正、松靜自然”的文化特征,不管是在器物、制度還是在精神層面都時刻彰顯著中華民族大家庭“和而不同”的民族特質,在海外傳播過程中與我國的國際形象相契合,可有效緩解西方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心理抵觸,為中國良好國際形象的樹立起到典范作用。
在具體實踐上可從以下三點來實施:
首先是器物符號。器物符號包含服飾、動作標準建設、“八法五步”的編碼與解碼。服飾作為語言符號的一種,在海外傳播過程中應要考慮現代審美,在傳統太極拳服飾的基礎上予以創新,使其不僅能充分體現太極拳體育運動的特質,還應該包含習練者的價值品味與思想情操。在動作技術標準建設上,應充分考慮太極拳的“恰到好處”的動作標準與西方“突破自我”的運動標準之間的求同存異特性。在“八法五步”的編碼與解碼上應重視不同流派之間太極拳符號體系混亂,缺乏統一建設的問題,可將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推出的“八法五步”新編太極拳為統一編碼標準,化繁為簡又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與人體的運動方式相對應,便于海外習練者理解。
其次是制度符號。制度符號包含非語言符號、廣告、空間。非語言符號作為語言符號的一項補充,在太極拳的海外傳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可以基于太極拳拳理的語言模糊性進行彌補,使原本抽象的內容具象化。廣告在太極拳的海外傳播中可充分紅利用廣告的媒介優勢進行傳播,需要注意的是廣告的制作應因地制宜,與當地文化審美相契合。太極拳的海外傳播必須重視標準空間的構建,形成領地意識和歸屬感,可在注重隱私的同時減輕習練者的壓力,同時也有效減少了不同文化沖突的可能性。
第三是精神符號。太極拳的精神符號主要是指“和諧”這一太極的核心思想。任何文化的傳播都有其核心思想,太極拳亦是如此,“和諧”思想可以簡單明了的闡述太極拳的文化價值,體現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白法則。面對文化差異導致的文化沖突,將“和諧”立足于太極拳的精神文化層面,可減少西方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偏見,有助于中國國際形象的樹立。
(二)追求文化認同
民族文化既是民族的,同時也是世界的。隨著國家對民族文化的不斷重視,文化走出去成為我國年文化建設的重點,一方面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認同中國文化的價值觀,另一方面中國民族文化也越來越受到西方文化沖擊,面臨著認同危機,基于此,追求文化認同是太極拳海外傳播的重點。
要想追求文化認同,必須明白文化認同的核心意蘊,即價值認同。就目前而言,太極拳在海外傳播仍主要停留在技術層面,但是在文化層面仍面臨著認同困境,基于此,我們可以從他者需求入手,注重技術與理論文化傳播,能滿足于多種文化群體的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奠定夯實的文化認同基礎,是太極拳的海外傳播的先決條件。例如,太極拳的文化內涵講究“和諧統一”,與世界人民追求和平,關注自然的文化價值相一致,從跨文化的視角使得雙方都得到啟發,這也是追求文化認同的基礎。
太極拳在海外傳播的過程中,應注重傳播內容所蘊含的價值理念與價值規范能否滿足其他文化人民的價值需求。太極拳蘊含了中華文化的傳統價值觀,在海外傳播的過程中,實際是在尋求海外國家對中華文化價值觀的認同,太極拳文化的海外傳播,代表的是中華文化價值體系。在新時期,只有我們自身樹立了文化自信,不能單純的將太極拳的定位于體育范疇,應該像中華武術價值體系一樣進行傳播,形成一個具有獨立技術體系和理論體系的“文化事項”,只有在這個框架下才能形成中國武術技術體系和理論體系的具體內容,實現太極拳海外傳播要達到文化認同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侯欣欣. 中國傳統文化太極拳的國際化傳播及發展戰略[D].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15.
[2] 劉魅. 太極拳傳播的影響要素探析——以安徽省蕪湖市太極拳練習者為例[D].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碩士論文,2018
[3] 樂黛云.跨文化方法論初探[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8.8.
[4] 周惠新. 太極拳跨文化傳播研究[D]. 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20
[5] 周慶杰.沖突與融合:國際版本學視角下“太極拳”一詞的譯介研究[J].體育科學, 2011,31(12):84-93.
[6]胡忠浩.現代轉換讓傳統文化更具活力[J].人民論壇,2018(29):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