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要:目的:分析早產新生兒血清降鈣素原濃度影響因素。方法: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于本院分娩的59例早產新生兒資料,根據新生兒情況劃入患病組與參照組。入選新生兒均經橈動脈采血且實施PCT檢查,分析血清降鈣素原濃度的影響因素。結果:患病組早產新生兒的PCT水平顯著高于參照組,各項指標數據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早產新生兒的PCT水平顯著降低,與治療前指標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顱內出血、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及新生兒窒息等均會影響其血清降鈣素原濃度,在有效治療的方式下可降低新生兒血清降鈣素原水平。臨床需要加強研究與干預,及時控制患兒的臨床癥狀。
關鍵詞:早產新生兒;血清降鈣素原濃度;影響因素
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一種蛋白質,也是細菌感染檢測的重要指標。在細菌、真菌感染或者多臟器官功能障礙的情況下,其血漿中的水平會隨之升高。降鈣素原多用于臨床診斷重癥感染性疾病、抗生素應用方式等方面,但是對新生兒血清降鈣素原濃度的影響因素研究較少。因為早產新生兒免疫能力較低,具有特殊的生理與病理特點,加強早期感染狀態及影響因素的分析,有利于及時檢出病癥,預防新生兒癥狀的持續發展。文章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于本院分娩的59例早產新生兒資料,根據臨床檢測的結果討論,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礎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于本院分娩的59例早產新生兒資料,出生時間均短于12h,根據新生兒情況劃入患病組與參照組。患病組內33例,男女占比是18:15,胎齡在32-36w之間,均齡是(34.93±1.03)w。其中新生兒顱內出血8例,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21例,新生兒窒息4例。參照組26例,均為單純早產兒。男女占比是14:12,胎齡在32-36w之間,均齡是(35.03±0.94)w。入選新生兒家屬均知曉研究內容,排除合并存在嚴重先天性心臟畸形、遺傳代謝性疾病或者染色體疾病的早產新生兒。兩組基礎數據對比無無顯著區別,可比較分析(p>0.05)。
1.2 研究方案
在患兒入院后采血,實施血常規、CRP、PCT及血培養檢查。患病組患兒在治療7d后再次采血1次,檢測其血常規、CRP及PCT等指標變化情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制度,PCT原測定應用MAGLUMI試劑,免疫化學發光法檢測。檢測范圍0.05-100ng/ml,參考值<0.5ng/ml。
1.3 評價標準
比較不同組內早產新生兒的PCT檢查結果,且將患病組內早產新生兒治療前與治療后7d指標予以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SPSS 20.0統計數據,計量資料t計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不同組內早產新生兒的PCT水平比較
患病組早產新生兒的PCT水平顯著高于參照組,各項指標數據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治療前后患病組早產新生兒的PCT水平對比
治療后早產新生兒的PCT水平顯著降低,與治療前指標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甲狀腺C細胞是正常人體PCT的主要細胞來源,在身體狀態正常的情況下,PCT水平相對較低,一般低于0.1ng/m[1]g。但是在合并嚴重感染癥狀的情況下,PCT水平會隨之提高,甚至可能高于100ng/ml,嚴重影響人體的身體功能狀態[1]。細菌感染是新生兒常見疾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由于新生兒早期感染的癥狀不夠顯著,傳統感染檢測指標檢測新生兒具有諸多局限因素,臨床早期診斷的效果不佳[3]。
早產新生兒出生后PCT水平會生理性上升,多與其應激反應密切相關。通常在出生后第1d是在0.3-4.1ng/mg之間,第2d在1.2-5.3ng/mg之間,在出生后28h達到峰值,在72-96h后逐步恢復到正常范圍[4]。新生兒疾病對其體內PCT水平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5]。本次結果顯示,患病組早產新生兒的PCT水平顯著高于參照組,且治療后早產新生兒的PCT水平顯著降低,與治療前指標比較區別顯著。相較于正常早產兒,患有呼吸窘迫綜合征、顱內出血等患兒的PCT水平會相對較高。同時在患兒病癥得到控制后,其體內的PCT水平會隨之降低。
綜上內容,顱內出血、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及新生兒窒息等病癥與早產新生兒的血清降鈣素原濃度密切關聯。患病狀態下患兒血清降鈣素原水平提升,針對性治療后可控制患兒血清降鈣素原水平,預防患兒感染或者其他并發癥的發生,建議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賀小紅,王莉敏,喬曉亮,等.孕婦血清SAA、IL-6、PCT水平對胎膜早破的診斷及預后價值[J].河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1,33(02):199-202.
[2]鄧健,王少華,黃潔玲,等鄭雪媚.血清降鈣素原、γ-干擾素及T淋巴細胞水平對新生兒感染性肺炎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21,16(09):59-61.
[3]張一琳,楊震,于洪濤.血清降鈣素原及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和白細胞介素-6在新生兒黃疸中的變化及意義[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1,21(05):771-773.
[4]朱艷艷,陳秀梅,王麗香,等.血清降鈣素原和超敏C-反應蛋白在新生兒非結合性高膽紅素血癥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婦幼保健,2021,36(05):1063-1065.
[5]許蔓春,廖揚,任廣立,等.新生兒出生早期血清降鈣素原濃度變化規律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6,13(16):2267-2269.
綿陽市人民醫院 ?6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