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娜娜
(瓊臺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海南海口 571107)
2020年10月,《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020年6月,《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公共基礎課程,要重點建設一批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人文素質的課程,打造一批有特色的美育類課程,幫助學生在美育教學中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造創新活力。”
通過以上的政策導向,我們可以看到,課程思政建設和美育融入人才培養目標是教育的重要任務,美育課程中融入思政內容是當前美育教育工作者要思考和實施的首要內容。本文就以《大學美術》課程為例,就思政內容融入的途徑和方法進行分析。
《大學美術》課程是高校公共基礎課程,對于大學生了解基本的美術知識,形成審美素養,審美判斷,有積極重要的作用,在大學美術課程建設中,注重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國家情懷、政治認同、道德修養等思政內容融入其中,使課堂中德育與美育同行,踐行高校“以美育人、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下面以部分章節為例,通過甄選思政內容、融入思政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三位一體,說明思政融入大學美術課程的思路和方法。
《緒論》部分,首先,根據教材中的內容,甄選出適合融入的思政內容——著名藝術家吳冠中先生名人典范的榜樣力量;其次,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中加入思政育人這一指標如下表:

再次,選擇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教學中提出問題,讓學生先自主的通過網絡、書籍等探究學習,然后再以小組的形式進行綜合探討,分析美術鑒賞的目的和意義及美術作品的門類和主要特征,讓學生參與其中,激發課程學習的興趣,要做到有效教學,以學生的獲得為準則,按照美術的分類相應的進行作品賞析,之后,我們著重賞評吳冠中的繪畫作品《周莊》,在學習繪畫作品賞析方法的同時,了解吳冠中先生。
吳冠中是近現代中國繪畫名家。一生致力于“油畫民族化和中國畫世界化”的研究,聞名海內外。他的作品《周莊》,畫面以黑、白、灰三種顏色為主,色彩清新淡雅,充滿層次對比,畫中建筑高度從中間向兩邊依次遞減,形成一個完美的弧度,建筑的大面積塊狀和畫面前方線條構成的小橋,還有天空中飛翔的點狀小鳥等,將畫面的點、線、面等繪畫元素巧妙組合起來,畫面非常具有形式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大作。“吳冠中注重用形式傳達感情,他認為破壞了形式,其表達的情感就消失了”。
通過“憶名人典范、勇擔社會責任”為思政內容,融入思政教學目標和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法,三位一體,使同學們感受到藝術家毅然回國,報效祖國的愛國熱情,將中國繪畫推向世界的民族擔當,激發同學們的家國情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愛國家、愛人民,有政治意識,有大局觀,勇擔社會責任,起到了有效的引導作用。
《中國古代雕塑藝術》這一部分,首先,在教材內容中選擇《秦始皇陵兵馬俑》,這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作為思政內容;其次,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中加入思政育人這一指標如下表:

再次,選用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方式,課前請學生們對古代雕塑藝術查閱文獻,課中討論比較雕塑藝術的分類:“陶俑、陵墓雕刻、佛教造像”及特點并一一舉例分析,同學間相互補充,不足之處由教師總結,之后,從歷史價值、規模之大、陶俑之美幾個方面著重分析《秦始皇陵兵馬俑》。
第一,歷史價值。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展現了秦始皇陵的結構布局、設計思想及秦代科技文化的成就,被譽為“世界奇跡之一”。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頂峰,也是舉世罕見的雕刻藝術珍寶。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第二,規模之大。已發掘出的三個兵馬俑坑,總面積為22780平方米,是我國規模最大的俑群。如今所呈現出來的兵馬俑,只是秦始皇陵的一小部分,其余部分我國尚無能力開發和保護,可見規模的宏大;第三,陶俑之美。兵馬俑的塑造,原型多來源于現實,每個傭都有所不同,刻畫精細,風格渾厚、洗練,富于感人的藝術魅力,是人類古代文明的藝術瑰寶。
以上,通過以“賞名勝古跡,樹文化自信”為思政內容、融入思政教學目標、以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方式,三位一體,從歷史價值、規模之大、陶俑之美等三個方面對《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分析,學生們能掌握賞析雕塑藝術的思路和方法,又可以感受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價值和藝術魅力,對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青年學生熱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進而達到思政目標。
《中國畫》這一部分,首先,選擇齊白石先生的寫意蔬果作為思政學習內容;其次,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中加入思政育人這一指標如下表:

再次,選用欣賞分析--講授示范--練習實踐的教學過程和方法,選擇齊白石的蔬果寫意作品帶領同學們欣賞,講解寫意畫的繪畫過程和方法,并進行繪畫示范,引導結合生活體驗進行創新實踐,請學生們在欣賞、觀摩后進行練習實踐。
選擇蔬果作為寫意畫的實踐內容,有以下優勢:第一,蔬果這一題材非常貼近生活,所謂:“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這類題材對于學生而言,親近且充滿生活氣息;第二,蔬果類題材相對于初學者而言相對簡單,蔬果畫在繪畫的內容分類中歸屬于靜物類,它沒有風景畫畫面前后景層次、透視等難度,也沒有動物畫對動態的要求,更沒有人物畫對神情和精神面貌的描寫,它造型相對簡單,適合零基礎的學生快速入門,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培養有著重要作用;第三,蔬果類的題材在寫意畫中往往具有美好的寓意,比如畫中常見的幾種:葫蘆寓意福祿、桃子寓意長壽、柿子寓意事事如意、蘋果寓意平安、白菜寓意“百財”,此類作品畫面鮮活、生動,富有情感,對作者抒發個人情感,表達生活情趣,熱愛生活,熱愛繪畫藝術,傳承中國畫,有著積極的作用。
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選用近現代繪畫大師齊白石的繪畫作品作為思政內容,因為他在中國畫壇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賞析他的繪畫作品后,我們以臨摹他的寫意作品《事事平安》《葫蘆》為例,講解水墨畫的調色、畫法,學生們在學習技法后,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繪畫創作,而不是一味地臨摹大師作品,大師作品固然優秀,但是,文化的傳承重在創新,恰如白石先生的:“畫吾自畫”。形成創新意識對于學生適應時代的發展是十分有益的,通過以上的方法,在公共大學美術課程中培養學生們傳承創新民族文化,進而達到思政目標。
通過“畫‘中國畫’,傳承民族文化”為思政內容,融入思政教學目標和選擇欣賞分析--講授示范--練習實踐的教學過程和方法,三位一體,使同學們感受中國畫的魅力,體驗繪畫的方法,樹立文化傳承創新的意識,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進而達到思政目標。
重視美育和德育對學生發展的重要作用,在《大學美術》課堂教學中融入思政目標、根據學科特點甄選思政內容,選擇適合授課教師、學生的教學方法,德育和美育協同發展,真正地實現思政教學目標。對于培養新時代全面發展的大學生,有著積極和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