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陳開源,陳文升
(佛山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佛山528137)
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中,新的競爭環境使得企業更關注員工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社會的轉型、時代的發展使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已轉變為高質量高水平的復合型人才。現代學徒制的實施將是解決人才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等方面不能完全適應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當前,職業院校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往往是直接借用原有模式,即便調整也是只是微調,換湯不換藥,實施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因此,急需對現代學徒制課程進行重新開發與實踐,以適應新的現代學徒制對人才培養的新思路、新要求、新目標[1]。本課題以模具專業現代學徒制核心課程“塑料成型工藝與模具CAD技術”為例進行課程開發探索。
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學體制仍然是以傳統的學科制為主。以佛山職業技術學院模具專業為例,課程體系設置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拓展課等模塊,各科在課程開發和教學過程中相互獨立,忽視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之間的聯系,造成學生對整個專業所學的內容孤立,難以融會貫通。現代企業要求學生具備綜合的能力和素質,不僅要求學生具備相關知識和技能,更需要學生根據生產實踐利用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傳統的學科制培養模式已很難適應現代企業對高質量高水平技術技能型復合人才的要求。現代學徒制通過校企深度融合,學生充當學生和學徒“雙身份”,授課教師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工程師或資深師傅擔當,即“雙導師”,由學校和企業“雙主體”共同合作完成對學生的教育和培養。因此,現代學徒制課程開發需要校企聯合開發。在課程開發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各自的優勢,形成優勢互補,將學校的教學資源和企業的實踐資源有機融合,打造既符合現代企業要求又兼顧學生發展的現代學徒制全新特色課程。
佛山職業技術學院模具專業現代學徒制的課程體系是在充分調研職業崗位和職業能力的基礎上確定的,依據學習規律和學徒制試點項目人才培養方案的總體安排,確定課程地位和順序。“塑料成型工藝與模具CAD技術”是模具專業現代學徒制專業課核心課程,通過課程學習要求學生具備模具設計助理工程師的基本能力,能勝任家電、汽車、電子類產品生產企業和模具制造企業的二維注塑模具設計崗位和三維注塑模具設計崗位技能水平,并且有繼續學習的能力。
現代社會是學習型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現代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更高,要想在未來社會中不被淘汰并擁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每個人都需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觀念。此外,還需要具備繼續學習的能力,為學生未來發展提供必要保障。一方面,高職教育需要培養企業需要的專業技術人員,為企業生產提供技術支撐和服務;另一方面,還需要考慮高職學生未來自身發展的問題。因此,在教學內容設計方面,除了要做到為職業崗位群服務之外,還需要做到內容系統化,教學中設置必要的理論知識,為學生后續個人發展和成長提供支撐[2-3]。
構建模具專業現代學徒制課程體系,需要建立組織保障和制度保障。在模具專業現代學徒制專業委員會的基礎上,成立現代學徒制專門的課程開發小組,小組成員由校企雙方資深教師、工程師、師傅共同組成。課程開發小組需要到企業和兄弟院校充分調研,根據調研情況梳理職業能力,根據職業能力梳理出人才培養的框架,再逐步推進課程體系構建、課程開發計劃、課程開發思路等具體事宜。
以模具專業為例,以校企深度融合為立足點,調研現代學徒制試點中存在的問題,通過理論研究和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根據工學結合,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探索符合現代學徒制特點的人才培養機制。本課題基于現代學徒制,在對國內外先進經驗和研究成果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分析了現代學徒制的培養現狀、問題及其原因,通過對中外現代學徒的對比研究,探討現代學徒制背景下模具專業人才職業能力培養路徑。
課程體系構建以人才培養目標為基本依據,是保障教學和實現教育目標的關鍵環節。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由校企“雙主體”通過調研論證共同制定,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模式,現代學徒制體現學校和企業對學生最終培養目標的共同期待,更加強調學生的職業能力和未來發展。傳統的課程體系偏向理論,實踐與現實脫鉤嚴重。現代企業對現代學徒制培養學生的學徒身份更在意,從學徒身份出發,企業側重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學校作為教育的另一個主體,其優勢在于理論教學和系統教學,從學生的全面成長和未來發展考慮,學校必須擔起為學生未來發展布局的使命和擔當。因此,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總體框架下,科學構建與企業職業能力崗位群相適應的、兼顧學生個人未來發展的課程體系非常重要。根據企業典型工作過程提煉出人才培養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在三個目標培養中突出專業核心能力,以專業核心能力為支點再拓展到職業能力崗位群,最后形成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課程體系[4]。現代學徒制視角下模具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如圖1所示。
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的指引下,打破本專業原有課程體系和課程標準,對模具專業現代學徒制課程重新規劃建設和實施。課程開發分為課程規劃設計和具體實施過程兩個環節。課程規劃以職業標準為指導原則,根據能力遞進規律設置課程內容,開發中重點考慮課程結構、課程標準、課程內容等。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充分發揮校企“雙主體”的作用,調動“雙導師”積極性,制定必要的措施,提高師資隊伍水平;制定課程運行管理機制,利用現代科技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改善以往教學中的不足。課程開發實現理論知識兼顧學生未來發展,專業課程以滿足職業能力要求為原則[5-6]。課程開發指導思想如圖2所示。
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課程資源開發、教學條件準備、教學方式實施、教學評價的指導依據,是課程資源開發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現代學徒制是通過校企深度合作,對學生實行教師、師傅“導師”制的培養模式。傳統的課程體系和課程標準已不能適應現代學徒制教學的需要,為實現現代學徒制的教育目標,合格的現代學徒制課程標準應該具備5個“雙”特質,即“雙身份”“雙主體”“雙導師”“雙基地”和“雙評價”,如圖3所示。學生具有學生和學徒“雙身份”,在課程標準建設中應該明確“雙身份”的不同任務;“雙主體”指學校和企業雙方有機結合對學生的培養共同發揮作用,企業的主要任務在于提供職業崗位相關的工作任務,學校的主要任務在于將工作任務進行轉化,形成可供使用的教學資料;“雙導師”即實行“一課雙導師”和“一學徒雙導師”構建課程體系,“一課雙導師”即每一門課程安排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兩個導師,“一學徒雙導師”即每一個學生也都分別安排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兩個導師;“雙基地”即由學校和企業分別建立學習基地,根據課程不同教學部分的教學特點,靈活選擇教學基地,自由切換;“雙評價”指學生(學徒)的課程學習評價由院校老師的考核和企業師傅的考核共同組成,切實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綜合評價體系[7]。

圖3 課程標準開發
在課程標準開發的基礎上,編寫工學結合的教材,教材采用項目化形式。項目來源于企業真實案例,由企業工程師、師傅根據企業的工作崗位內容提供一手素材,由學校教師進行整理加工成教材的教學案例,與教材相配套的教學課件、教案、視頻、微課、動畫、練習題、拓展素材等教學資源同時開發。
課程評價包括過程評價和期末評價。過程評價由教師評價和師傅評價兩部份組成,占比為70%;期末評價占比30%。學生最終成績由三者疊加,以此作為學生的學科成績,體現全面考核思想。
教師對學生的考核評價包括過程評價和期末評價。過程評價主要包括平時成績(作業、考勤、課堂表現等)、學習態度(團隊合作、擔當、積極、自學能力等)、處事能力(溝通交流、表達、管理、動手等)、創新能力四項;其中平時成績占20%,學習態度占10%,處事能力占5%,創新能力占5%,總占比40%。
企業師傅根據教學安排和企業要求考核學徒的工作崗位的職業能力,根據企業具體情況制定崗位考核標準,不能勝任崗位任務記為不及格;初步勝任崗位任務記為及格;熟練操作記為良好;熟練操作且有創新表現記為優秀。該部分占比為30%。
期末評價主要采用期末考試形式,可靈活采用開卷、閉卷或課程設計等形式,占比30%。
“塑料成型工藝與模具CAD技術”是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要求下開發的課程。作為模具專業現代學徒制的核心課程,該課程在開發過程中充分融合學校和企業的資源優勢,做到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充分調動校企“雙主體”的積極性,課程資源豐富,緊扣企業需要,同時兼顧學生個人發展,學生(學徒)參與度高;課程考核實行學校教師考核和企業師傅考核相結合的綜合考核方式,考核學生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