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大喜 朱春良 徐根深

摘要:目的:分析人工智能影像技術在卒中診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篩選出本院在2020/3-2021/3時期接收的運用人工智能影像技術進行診療的腦卒中患者48例,篩選出本院在2019/2-2020/2時期接收的運用傳統技術進行診療的腦卒中患者48例,對比2組的CT檢查時間、靜脈溶栓DNT時間、疾病診斷精準率。結果:實驗組的CT檢查時間、靜脈溶栓DNT時間等遠遠小于對照組,另外,實驗組疾病診斷精準率是95.8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1.25%,以上指標對比差異突出,存在統計學價值(P<0.05)。結論:通過人工智能影像技術對腦卒中患者實施診斷與治療,能夠明顯地縮減患者的CT篩查與靜脈溶栓時間,是一項具有一定應用價值的診療方法,值得廣泛運用。
關鍵詞:人工智能;影像技術;腦卒中;診療
【中圖分類號】R25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9-178-01
腦卒中是一個常見病癥,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與死亡率,通常會對患者及其家庭帶來嚴重的經濟壓力,甚至也會帶來極大的精神傷害,已經成為現今國際上普遍認同的一個公共衛生問題。本院在全面應用人工智能影像技術之后,發現其對腦卒中患者的臨床診療具有積極作用。接下來我們通過回顧分析法對其展開臨床研究,由此來探討人工智能影像技術的具體應用,相關內容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常規資料
篩選出本院在2020/3-2021/3時期接收的運用人工智能影像技術進行診療的腦卒中患者48例,將其設置為實驗組,其中男女之比是25:23;年齡在23-81歲之間,中間值是(50.3±9.5)歲;同時又篩選出本院在2019/2-2020/2時期接收的運用傳統技術進行診療的腦卒中患者48例,將其設置為對照組,其中男女之比是27:21;年齡在24-80歲之間,中間值是(51.2±8.2)歲。對比兩組的基線資料發現差異不突出(P>0.05)。此次研究內容及目的已被所有患者悉知,且全部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2組患者的病情診斷是以手術檢查結果為準,并且在接受診療過程中,均由同一組醫護人員進行標準化操作,保障研究期間不存在醫護人員差異引起的誤差。
1.2方法
對照組選擇傳統診療模式,即:血化驗、CT與MRI檢查、溶栓治療等。實驗組選擇人工智能影像技術,其操作流程包括:指導患者進行CT與MRI檢查,然后對檢查數據進行分析,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對患者的病變區域進行自動識別,例如:鑒別分析頸動脈斑塊成分組成,并評估患者斑塊破裂風險,再與患者的臨床檢查結果進行驗證,在給予確認之后,則需要及時安排患者接受溶栓治療,在此期間,需要配置一個具有人工智能檢測功能的手機軟件,便于對患者的臨床治療過程進行督導與服務,確保整個環節能夠有條不紊地運行下去。
1.3觀察指標
對比2組的CT檢查時間、靜脈溶栓DNT時間、疾病診斷精準率。
1.4數據分析
以上實驗數據通過SPSS25.0展開研究,計數指標給予(n,%)闡釋;計量指標給予()闡釋,如果最后的數據是P<0.05,能夠看出其差異存在統計學價值。
2. 結果
2.1對比2組患者的CT檢查時間、靜脈溶栓DNT時間
結合表1能夠發現: 實驗組CT檢查時間、靜脈溶栓DNT時間分別是(12.44±2.74)min、(17.42±1.87)min,明顯小于對照組的(25.04±4.55)min、(45.72±4.13)min,以上指標對比差異突出,存在統計學價值(P<0.05)。
2.2對比2組患者的疾病診斷精準率
結合表2能夠發現: 實驗組疾病診斷精準率是95.8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1.25%,以上指標對比差異突出,存在統計學價值(P<0.05)。
3.討論
腦卒中是一個危害非常大的疾病,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日常生活帶來極大影響。若無法第一時間接受規范性治療,通常會導致疾病損傷范圍擴大,影響預后效果。對此,在實施臨床診斷過程中,采用先進的診療技術提高疾病診斷率、縮短治療時間是非常重要的。基于人工智能影像技術的作用下,能夠逐步提高患者的疾病診斷率,它主要是結合患者的生命體重、臨床主訴、生理變化、各項評分等進行綜合評判,同時,還需要把腦卒中篩查、高危因素分析等當作一個相對獨立的模板,確保患者能夠第一時間接受精準的臨床干預。值得注意的是,腦卒中患者的溶栓治療時間是非常緊迫的,它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為患者清除病灶,根據一些西方國家的臨床研究來看,在患者接受靜脈溶栓治療方案之后,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能夠精準定位,并第一時間啟動溶栓綠色通道,安排主治醫生盡快接診,大大提高溶栓效率,對搶救患者帶來積極的作用。根據本文的研究結果能夠發現:實驗組的CT檢查時間、靜脈溶栓DNT時間等遠遠小于對照組,另外,實驗組疾病診斷精準率是95.8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1.25%,以上指標對比差異突出,存在統計學價值(P<0.05)。這能夠看出,采用人工智能影像技術對診治腦卒中患者是有很大幫助的,它能夠為患者進行臨床搶救提供機會,并逐步提高臨床搶救精準率,為增強患者預后質量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傅璠, 盧潔. 人工智能在缺血性腦卒中影像的研究進展[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20(10).
[2]李思奇, 趙依雙, 張玉梅. 人工智能在腦卒中后認知障礙評定與康復中的應用[J]. 中國醫刊, 2019, v.54(10):32-36.
[3]魏銘綜述, 黃楹審校.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影像篩選研究進展[J]. 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 2020(1):95-98.
作者簡介:熊大喜(1987-12-),男,漢族,本科,云南保山人,主治醫師,研究方向: 影像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