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探討獨活寄生湯結合電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腰腿疼痛麻木的臨床療效。獨活寄生湯結合電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腰腿疼痛麻木療效確切,可有效緩解疼痛麻木、改善肢體運動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有助于患者康復,值得推廣。
關鍵詞:獨活寄生湯、腰椎間盤突出、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9-209-01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較為常見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為腰椎間盤各部分(髓核、纖維環及軟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于后方或椎管內,導致相鄰脊神經根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部疼痛,一側下肢或雙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臨床癥狀。腰椎間盤突出癥以腰4-5、腰5-骶1發病率高,約占95%。目前,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尚無有效根治方法,腰椎間盤突出癥大多數病人可以經過經非手術治療緩解或治愈。其治療原理并非將退變突出的椎間盤組織回復原位,而是改變椎間盤組織與受壓神經根的相對位置或部分回納,減輕對神經根的炎癥,從而緩解癥狀。腰椎間盤突出癥非手術療法并不能完全滿足臨床需要。祖國醫學將本病屬“痹癥”范疇,已經在治療上具有顯著優勢,故主張以活血化瘀、行氣通絡為治則治療方式多樣,如湯劑口服、電針等,均具有顯著優勢。
一、臨床治療方法:
將醫院2019年1月-2021年7月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腰腿疼痛麻木患者156例按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8例。對照組行電針治療,腰痛取穴腎俞、夾脊、命門、腰眼、大腸俞、秩邊、腰俞、長強等,下肢疼痛麻木取穴環跳、委中、承扶、承山、三陰交、太溪、照海等,留針30分鐘,1次/天,治療7天,休息1天,連續治療20天。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獨活寄生湯,水煎450ml,早、中、晚分服。1劑1天,治療20天。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疼痛緩解情況、生活質量。結果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93.58%(73/78)高于對照組76.92%(60/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康復評定分量表,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二、過程和表現
1.選取2019年1月-2021年7月谷城縣第二人民醫院中醫康復科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56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8例,對照組男48例,女30例;年齡49-71歲,平均(60.53+-4.24)歲,病程0.5-2年,平均(1.62+-0.23)年,。觀察組男46例,女32例;年齡50-70歲,平均(60.84+-5.03),病程0.6-2.3年,平均(1.71+-0.25)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納入標準:年齡75歲;西醫診斷符合《中國腰椎間盤突出癥中西醫診治專家共識》中相關診斷標準,且經腰椎間盤CT或MRI檢查確診;中醫診斷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痹癥日久、肝腎兩虛、氣血不足證型,主癥:腰腿疼痛、痿軟,肢節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溫,舌淡苔白,脈細弱。腰部壓痛伴放射痛:椎間盤突出部位的患側棘突旁有局限的壓痛點,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沿坐骨神經通路有壓痛。直腿抬高試驗陽性;直腿抬高加壓試驗陽性。挺腹閉氣試驗陽性。神經系統檢查:可有膝反射減退或消失,小腿內側感覺減退;或小腿前外側足背感覺減退,足拇指背伸力及第2趾肌力減退;或小腿外后及足外側感覺減退,第3、4、5趾肌力減退,跟腱反射減退或消失。神經壓迫癥狀嚴重者患肢可有肌肉萎縮。
3.排除標準:
合并嚴重臟器功能不全、內分泌系統疾病者、血液系統疾病者;精神障礙或認知障礙;近期接受相關治療者;存在電針治療禁忌癥;依從性差,不能配合電針治療者。
4.治療方法:患者入院后均給與舒筋活血、營養神經、脫神經水腫、抗炎鎮痛等對癥治療,并給與電針治療觀察。
5.對照組:電針治療,腰痛取穴腎俞、夾脊、命門、腰眼、大腸俞、秩邊、腰俞、長強等,下肢疼痛麻木取穴環跳、委中、承扶、承山、三陰交、太溪、照海等,留針30分鐘,1次/天,治療7天,休息1天,連續治療20天。
6.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獨活寄生湯祛風濕、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藥用獨活20g、桑寄生15g、杜仲12g、牛膝10g、細辛8g、秦艽15g、茯苓12g、肉桂6g、防風10g、川芎8g、人參12g、甘草10g、當歸12g、芍藥15g、熟地6g,氣虛顯著加黃芪30g,濕重加澤瀉10g+車前子10g,筋脈拘攣不利加威靈仙10g,夜間疼痛為甚加蟲類藥物蜈蚣5g、蝎子5g,水煎450ml,早、中、晚分服,1劑1天,連續服用 20天。
7.觀測指標:治療20天后評估兩組臨床療效,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基本痊愈;中醫癥候積分減少大于等于95%,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度以上,能恢復原工作;顯效:中醫癥候積分減少大于等于70%,腰腿痛減輕,直腿抬高50-70度,腰部功能活動改善。無效:中醫癥候積分減少小于30%,腰腿痛癥狀無改善或加重,直腿抬高50度以下。總有效率:基本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8.統計學分析: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疼痛緩解情況、生活質量。結果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93.58%(73/78)高于對照組76.92%(60/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肢體疼痛評分、生活質量兩組均有提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三、臨床治療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93.58%(73/78),高于對照組76.92%(60/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四、小結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因腰椎間盤變性、破裂、突出刺激或壓迫脊髓或神經根所表現的一種綜合征,是臨床常見的腰腿痛疾病之一。本病好發于30-50歲體力勞動者,男性多于女性,臨床以腰4-5和腰5-骶1椎間盤突出 為常見。中醫將本病歸屬于“痹證”,多因過勞損傷經脈、或肝腎不足,氣血 滯,或感受風寒濕邪、經脈痹阻,或跌仆扭挫, 血阻滯所致。中醫文獻中有關痹證的淪述相當豐富。《內經》不僅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對其病因病機、證候分類以及轉歸,預后等均作了較詳細的淪述。如《素問·痹論》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素問·四時刺逆從論》云:“厥陰有余病陰痹,不足病生熱痹”。因感邪季節、患病部位及臨床癥狀的不同, ?《內經》又有五痹之分。《素問·痹論》曰: ?“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素問·痹論》還以整體觀闡述了痹與五臟的關系: ?“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筋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肝。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心。肌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脾。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并在預后方面指出:“其人臟者死,其留連筋骨者痛久,其留連皮膚者易已。”歷代醫家還根據疾病的不同癥狀特點,賦予不同的病名在治法方藥上亦漸趨豐富。李中梓《醫宗必讀·痹》闡明“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治則;葉天士對痹久不愈,邪人于絡,用活血化瘀法治療,并重用蟲類藥剔絡搜風,對臨床均有較大指導意義。
痹癥的發生與體質因素、氣候條件,生活環境及飲食等有密切關系。正虛衛外不固是痹證發生的內在基礎,感受外邪是痹證發生的外在條件。邪氣痹阻經脈為其病機根本,病變多累及肢體筋骨、肌肉、關節,甚則影響臟腑。
單純電針治療雖可改善腰椎間盤突出癥疼痛患者肢體功能,促進疾病恢復,但起效 較慢部分者可能存在電針禁忌癥,限制了臨床應用,為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本研究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獨活寄生湯。方中重用獨活為君,辛苦微溫,善治伏風,除久痹,且性善下行,以袪下焦與筋骨間的風寒濕邪。臣以細辛、防風、秦艽、肉桂、,細辛入少陰腎經,長于搜剔陰經之風寒濕邪,又除經絡留濕;秦艽祛風濕,舒筋絡而利關節;肉桂溫經散寒,通利血脈;防風袪一身之風而勝濕,君臣相伍,共袪風寒濕邪;氣虛顯著加黃芪30g,濕重加澤瀉10g+車前子10g,筋脈拘攣不利加威靈仙10g,夜間疼痛為甚加蟲類藥物蜈蚣5g、蝎子5g,諸藥合用,可共奏補肝腎、通血脈、止痹痛之效。
本研究顯示,經治療,觀察組臨床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針藥結合更具優勢。康復評定得分越高,表示恢復越好,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高,本研究,治療后兩組康復評分均有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針藥結合治療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可進一步促進快速康復,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獨活寄生湯結合電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可提高治療效果,提高患者運動功能,改善生活質量,有助于患者康復,值得推廣。
作者簡介:伍仕偉,,中醫康復科,(1986.5),男,湖北省襄陽市谷城縣人,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中醫康復頸肩腰腿四肢關節痛方向,單位:湖北省襄陽市谷城縣第二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