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小麗



摘要:
“三全育人”要求在“立德樹人”前提下通過“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舉措來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跨類碩士生作為當前高校讀研的普遍現象,分析發現化“劣勢”為“優勢”是提高其科研素質的突破口,但其優劣勢轉化之間存在一個巨大的鴻溝,如何彌補這一個鴻溝,是問題解決的關鍵。基于“三全育人”思想構建了跨類碩士生培養機制,包括四位一體育人機制實現“全員育人”;注重培養全過程與關鍵環節,實現“全過程育人”;合力保障,提高培養質量,實現“全方位育人”。
關鍵詞:“三全育人”;跨類碩士生;培養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21)04-0084-07
所謂“跨類讀研”即跨學科、跨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當前,隨著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的增長,高校中跨類讀研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1]。在世界范圍內,諸如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柏林工業大學等世界著名大學歷來都非常重視跨學科(專業)人才的培養[2],促使不同學科之間相互交融,以迎合社會對綜合型人才的需求。
跨類碩士生有其自身的特點,但在目前的培養中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影響了此類人才的培養效果[3-4]。國家《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提出了“三全育人”,不僅為立德樹人人才培養指明了基本方向,也為跨類碩士生培養提供了基本路徑。遵循“三全育人”思想,是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的要求。高校要結合自身情況與特色,在育人內容、方法、途徑、載體上進行實踐與創新[5-6],通過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跨類碩士生培養機制,利于改進碩士生培養質量,從而為國家培養高素質交叉復合型創新人才具有重要價值意義。
一、跨類碩士生培養的優劣勢分析
(一)優勢分析
跨類碩士生往往具有交叉復合型的知識結構背景,為移植與借鑒概念、思維方式和方法實現知識的整合與重建提供了前提條件,有助于克服原知識結構的單一性,建構新的綜合性知識結構體系。同時,跨類碩士生具有形成綜合性思維方式的基礎條件,吸收與借鑒其他學科思維方式的長處, 有助于打破固有思維定式,形成綜合型思維模式,為實現學科知識的融合、遷移和創新注入生機和活力[7,8]。特別是文理交叉的學生, 有助于形成兼具理工科系統性、嚴密性、邏輯性、抽象性和人文學科感性和形象綜合型思維,易觸發跨類碩士生思維的靈活性,使其從不同的視角分析問題,捕捉新的學科生長點, 從而形成開拓型的創新能力。此外,由于跨學科(專業)報考和攻讀碩士學位具有較高難度,該類考生在跨考前會經過深思熟慮并付出更多努力,性格上一般具有堅強的勇氣、毅力和自信心等品質,以及較強的學習動力、好奇心和積極主動性。
(二)劣勢分析
專業基礎知識較為薄弱是跨類碩士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在科學完整的學科培養體系下,經過本科四年的階段學習,系統化地培養本學科所需要的素質能力結構。雖然跨類碩士生為順利通過研究生入學考試,在初、復試階段均對所報考專業課程進行了針對性補充學習,即使應試成績可能較好,但相對于碩士階段所需要的學科知識來說,無論知識深度還是所涉及學科范圍仍然是遠遠不夠的。同時,思維方式轉換較為困難。每門學科都有其獨特的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以區別于其他學科,且科學思維方式的養成需要一個長時間的訓練過程。本科階段是學生接受專業性培養的最初階段,對其專業思維塑造影響深遠。跨學科(專業)攻讀碩士后,學生在較短時間內需要建立全新的學科思維方式,會對原有思維方式造成嚴重沖擊且難度較大。〖TP嚴1.tif;S1;X*2;Z1,Y,PZ#〗〖TS(〗
圖1 跨類碩士生的優劣勢〖TS)〗此處,由于跨類碩士生要面臨基礎知識補充和思維方式的轉變的問題,進入研究狀態一般相對較慢,會給學生學業施加壓力,容易對其心理產生消極影響,導致產生沮喪、厭學等情緒,需要長時間的適應和心態調整[9]。
跨類研究生的優劣勢特點正如硬幣的正反兩面,其所具有的劣勢剛好是跨類學生培養的關鍵。劣勢若引導得當,就會轉變為優勢和突破口,對其科研素質提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優劣勢轉換間存在一個巨大的鴻溝,如何彌補這一個鴻溝,是跨類學生培養質量提升的著重點。因此,需要根據跨類學生的特點,構建科學合理的培養體系(如圖1),實現化“劣勢”為“優勢”針對性培養,更好地發揮跨類學生的潛能,對當前比重日益增大的跨類學生培養來說具有重要價值意義。
二、“三全育人”視角下跨類碩士生的培養的基本理念
針對跨類學生的培養,應貫徹落實“三全育人”的理念,從“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角度把握跨類碩士生培養不同階段的特點,圍繞學生培養的重點需求,協同各方力量,做好全程規劃,抓住關鍵環節,構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一)全員育人
明確跨類碩士生培養的參與主體,從人員上確立主管部門和研究生培養單位、政企等社會力量、碩士生導師、碩士生“四位一體”的全員協同參與培養體系,整合各方資源,形成育人合力。“全員育人”彰顯育人的主客體是育人的根本,且貫穿于跨類碩士生培養的全過程和全方位。
(二)全過程育人
從時間上要貫穿跨類碩士生培養的全階段,從碩士生新生入學到畢業離校,從學期初到學期末,融入學生培養的各個環節,同時抓住關鍵時機和不同階段的特點進行精準針對性培養。“全過程”標識了育人的時間軸,將全員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融入跨類碩士生培養的各個環節。
(三)全方位育人
強調跨類碩士生培養的實效,形成校內校外相結合、課內課外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立體育人體系,全方位提高跨類碩士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全方位”體現了跨類碩士生育人的空間域,為“全員育人”和“全過程育人”的有序有效推進提供了平臺。
“三全”的重點在“全”,難點在“育”,核心在“人”。三者有機統一,形成一個系統性功效疊加的一體化跨類碩士生培養體系(如圖2),要求運用系統論的觀點通盤考慮,實現跨類碩士生的育人目的。
三、“三全育人”視角下跨類碩士生培養機制
“三全育人”視角下跨類碩士生培養過程如圖3所示。
(一)跨類碩士生“四位一體”育人機制——“全員育人”
構建政府主管部門和研究生培養單位、企事業單位等社會力量、碩士生導師、碩士生“四位一體”的“全員育人”的育人體系,其基本內涵是圍繞跨類碩士生這一育人主體,形成一個能在人才培養進程中充分發揮各方優勢及整體綜合優勢的系統。
1.政府主管部門和研究生培養管理單位
主管部門和研究生培養單位應正視跨類碩士生比重增大這一事實,加強培養的重視程度,建立科學的培養體系。首先,應充分認識跨類碩士生培養的重要性;其次,在原有碩士生管理組織機構基礎上,適當增設相應管理組織機構,如在碩士生指導委員會下設置跨類碩士生指導分委員會,以便統籌合作,擬定合適的政策、方針,提高跨類碩士生的培養的針對性;再次,構建并不斷優化跨類碩士生培養體系,根據學科差異,優化培養方案,如突出基礎理論課程的地位,適當增加基礎學科的課時;增添多學科交叉領域知識,拓寬專業口徑等。最后,針對跨類學生最為欠缺的專業基礎知識和思維模式的轉換問題,創新研究生課程體系,夯實其專業基礎,具體包括對現有課程進行整合、優化,增加本碩貫通課程;增加為跨類研究生安排的選修課程;調整課程時間安排,增加學生選修課程時間的靈活度等;統一組織某學科跨專業研究生就相關專業基礎課進行集中補課等。若受現實條件等限制,可通過鼓勵學生選擇相關選修課程,搭建相關平臺、多開展學術交流會等措施來加強加強研究生之間的交流。
2. 跨學科(專業)導師
(1)全面了解學生。導師作為碩士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也是碩士生學術生涯的引路人,首先應全面了解所指導學生各方面情況,尤其是學生本科階段的課程體系、實踐經歷、未來規劃與設想等,結合目前的學科專業,針對學生自身情況因材施教。
(2)引導跨類碩士生盡快步入本學科領域。對于剛邁入新學科門檻的跨類碩士生,為其制定專門的培養路線,指導其選擇相應的選修課程,指定研讀本學科專業經典名著,并采取定期匯報討論等措施督促檢查其學習效果;關注其面臨新學科時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特別是在學科方向性問題上應及時解答指導;對跨類學生進行專門的科研訓練,在其具備相關知識基礎后,適當布置新學科的課題或作業,鼓勵其運用原學科的知識和方法解決新問題;關注跨類學生面對新學科知識體系的心理狀態,受挫時及時調整學習方法和生活心態,積極主動地適應跨學科專業等。
(3)培養學生的跨學科交叉思維能力。在前文跨類碩士生“優劣勢分析”中講到,跨類學生若引導得當,可形成綜合創新型和交叉復合的科研思維。在研究生培養的各個階段,導師要利用自身豐富的學術研究經驗,引導學生打破原專業的思維定勢,盡快實現跨專業知識的遷移、融合和發展。例如,在畢業論文選題方面,鼓勵引導學生將新舊學科知識結合,選擇跨專業性質的方向內容作為學位論文的選題,實現發揮跨學科(專業)優勢;在論文寫作階段,指導學生通過對跨學科(專業)知識與方法的綜合運用,增強創新性,并進一步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和能力。
(4)增加學生學術互動交流的途徑。除了增加與跨類學生交流頻率外,導師應提供更多引導學生加強對新學科專業了解和學習的機會。如增強與本學科師生交流、參加專業性學術會議、與本學科所在行業增強互動等,幫助跨類學生在跨學科學術思想碰撞和專業行業實踐中找到研究興趣點,拓寬專業視野,提升思考問題的高度和層次,激發創新思維。
(5)嘗試與跨科學導師合作,聯合指導學生。針對導師對部分跨類碩士生研究方向不熟悉的情況,可嘗試聯合多學科導師共同指導學生的方法,不僅有利于學生的思維交流碰撞,也有助于導師間學術的交叉融合,取得學術新突破。
3. 企事業單位等社會支持力量
社會支持力量包括家庭、企事業單位等社會力量支持等多方面。對于家庭而言,主要是在跨類碩士生的培養過程中給予更多物資支持和精神上的理解。除了在校理論知識的彌補,跨類學生思維方式的轉換需要通過提升自身的實踐應用能力,深入了解本學科行業背景,實現彌補本科階段的專業內容缺失,將研究成果落地實處,以解決行業實際問題。因此,碩士生培養單位應積極尋求與企事業單位合作機會,通過提供實習與人才培養基地、建立校啟合作研發平臺等方式與學校形成協同聯合培養模式。通過校企合作,企事業單位一方面為高校提供技術需求方向,促進師生投入到一線科技研發工作中;另一方面,逐步加強企事業單位在人才培養與技術創新領域中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促進雙方在人才儲備、技術發展與創新等方面達成共贏。通過融合雙方優勢,構建產教融合良好局面,實現專業教學理論與業界實踐的最佳結合。
4. 跨學科(專業)生源碩士生
對于跨類碩士生而言,除了要滿足學習階段的課程要求,還需要面對補充新學科專業知識、轉換研究思維方式等難題。既然選擇了跨學科的道路,首先應該清晰地認識到可能遇到的困難,對可能的付出做好心理準備;其次,要根據自身特點,擬定學習計劃,盡快補足本專業知識,轉變思維方式,跨越鴻溝,變弊為利,形成個人鮮明的科研特色。
具體而言,第一,選修所需的專業基礎課程是提高專業基礎的有效途徑之一。跨類碩士生應該充分利用課程選修機會選修新學科專業課程,豐富知識體系,根據研究需要系統學習相關本科課程,或者采取自學的方式夯實專業基礎;第二,廣泛的閱讀提高自身學術素養,特別是對本專業領域的經典名著的深入閱讀。研究生能從閱讀中加深對專業領域知識理論的理解,學習新學科專業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第三,應積極爭取參與導師所承擔的科研課題和項目、主動參加學術會議和學術交流等各種科研資源及科研訓練機會,盡快拓展并加深新學科專業的科研素養。此外,跨類碩士生應利用各種方式主動與導師進行溝通以實現和獲得高效指導。
(二)注重跨類碩士生全過程與關鍵環節培養——“全過程育人”
在跨類碩士生培養過程中,應從培養方案設置、課程與實踐體系安排等進行整體規劃和統籌考慮,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特點,做好不同階段的重點性輔導。在每個階段,也可以分為若干個小階段,采取多種輔助手段進行相應的培養。
針對研一新生,重點注重本學科專業基礎知識的補充和探索思維方式的轉換。除了參加學校的選修課程等環節,可以組織專業不同、背景相異的人(包括教師、學生、企業專家等)組成學習團隊,通過“引導學習、共同學習、合作學習”的三階段學習法來實施[10]。尤其需注重跨類碩士生培養過程中的“傳幫帶”作用,即通過已畢業的或高年級的跨類學生的現身說法、經驗傳授等方式對低年級的學生進行引導,形成培養過程
中的良性循環。
針對研二階段的畢業論文選題,主管機構、導師應鼓勵和引導跨專業生結合行業背景,選擇交叉性課題作為學位論文的選題。將本科專業知識和與碩士階段科研課題相結合,以增強碩士論文的創新性,實現對跨專業知識和方法的綜合運用,及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和能力。
研二研三的學位論文撰寫階段是跨類碩士生復合交叉型素質提高的必要階段,是通過應用復合型知識結構和綜合型思維方式進行課題研究的重要階段,也是充分發揮其優勢的關鍵階段。在論文的邏輯結構把握、內容撰寫等方面,結合具體的內容,引導學生對前期基礎知識和交叉思維方式的綜合應用、檢驗和補充發展,以充分發揮綜合交叉的優勢。
(三)提高跨類碩士生培養質量的合力保障——“全方位育人”
遵循“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主管部門和研究生培養單位、政企等社會力量、跨類碩士生導師、跨類碩士生組成“四位一體”的全員育人體系,在跨類碩士生培養全過程中,抓住關鍵環節,通過多種合力方式,形成校內校外相結合、課內課外相結合、畢業生或高年級學生“傳幫帶”相結合的“全方位育人”的協同育人格局,全面提高跨類碩士生的培養質量。
四、結語
高校跨類碩士生的培養,需遵循“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調動各方力量實現“全員育人”;在培養全過程和各關鍵環節實現“全程育人”;學校內外全面提高碩士生綜合能力,實現“全方位育人”。
“三全育人”視角下的跨類碩士生培養體系,從整體系統角度把握跨類碩士生培養優勢,實現主管部門和研究生培養單位、家庭與企事業單位等社會力量、導師、碩士生四位一體的“全員育人”模式的構建,利于加強教育主體間的溝通與交流。在發揮各方優勢前提下,樹立統一的培養目標,充分發揮教學模式的整體作用和綜合優勢。根據跨類碩士生的特點,構建“全過程”育人模式,緊扣各階段培養工作重點和關鍵問題,培養具有交叉復合素質的人才,促進“教育場”的形成。“全方位”育人模式的構建,使教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利于提高和改善跨類碩士生的培養效果。參考文獻:
[1]
李中亮. 跨專業研究生教育: 問題與策略[J]. 教育發展研究, 2013,33(Z1):104-108.
[2]朱永東, 張振剛, 葉玉嘉. MIT跨學科培養研究生的特點及啟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 2):134-138.
[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EB/OL].[2017-02-27].http://edu.people.com.cn/GB/n1/2017/0227/c1006-29111179.html.
[4]吳玉程. 新時代高校落實“三全育人”的理論與實踐探究[J]. 中國高等教育, 2018(Z2):35-37.
[5]謝凱, 方賢文. 對跨專業研究生培養的思考[J]. 文教資料, 2014(16):135-137.
[6]孫淑萍. 提高跨專業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思考[J]. 東北電力大學學報, 2009, 29(5): 60-62.
[7]陳宛玉, 葉一舵, 林鶯鶯. 跨專業研究生新生生涯適應力的調查與分析[J]. 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7,(12)35: 100-103.
[8]曹麗新. 跨專業研究生培養及其科研能力提升對策研究[J]. 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5,(Z1): 68-69.
[9]余情, 石玲. 跨專業研究生主要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J]. 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15(3):114-116.
[10]劉旺盛, 吳球軍, 潘家財. 跨專業研究生培養的新模式——三階段互助學習循環法[J]. 集美大學學報, 2018, 19(5): 64-69.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for interdisciplinary
postgradua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wide education
YAN Xiaoli
(School of Management Studies,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P. R. China)
Abstract:
Three-wide education require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talent training through all employees, the whole process, and all-round measures and paths. Interdisciplinary? postgraduates have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After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urning disadvantages into strengths is a breakthrough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but there is a huge gap between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How to make up for this gap is the key to solve the problem. Based on the idea of three-wide education,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for interdisciplinary postgraduate has been constructed, including the realization of “full-staff education” through the “four into one” system, realization of full-process educatio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and key links of the cultivation, realization of all-round education through the joint efforts.
Key words:
three-wide education; interdisciplinary postgraduate; training mechanism
(責任編輯 崔守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