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鳳玲 黃文
摘要:
課程思政是高校推動課堂教學改革、提升課程育人質量的有效途徑。目前高校土木工程專業課程思政教育過程中存在專業課教師思政教育觀念不強,思政教育水平相對較低;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缺乏可借鑒的實踐經驗;相關專業課程之間缺乏有機聯系,無法有效落實思政教育。文章以巖土工程系列課程為例,提出以專業方向課程模塊為基本單元,從提升專業團隊教師思政教育水平、開展專業課程及專業實訓環節一體化協同思政教育、編寫專業課思政教育輔助教材、開展專業課思政教育第二課堂四個方面進行全方位、全過程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真正實現專業課程“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協同聯動,為培養政治方向正確、理論基礎扎實、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奠定基礎。
關鍵詞:土木工程;課程思政;課程模塊;巖土工程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21)04-0176-06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大發展,西方國家的價值觀念及文化對中國高校大學生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如何培養政治方向正確的合格人才,引起了各大高校與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2016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1],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2]。以思政課程為核心,專業課為輔助,切實推進思想政治與專業知識合力育人的教育理念,這為高校實施課程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
國內許多高校進行了思政教育改革與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為貫徹落實《廣東省教育廳關于做好2020年春季學期高校黨委書記、校長和院(系)黨組織書記、院長(系主任)及中小學黨組織書記、校長上第一堂思政課工作的通知》要求,深圳大學各學院領導在2020年春季學期,采用云端開講的方式為本院學生上了生動的“思政第一課”。通過第一堂思政課的學習,學生們認識到了讀書報國是一種責任,在新冠疫情期間認真上好網課,以自己的專業能力和知識為實干興邦貢獻力量;深圳大學激勵和促進輔導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強化輔導員履行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職責。然而專業課程在高校課程設置中占到80%以上,與學生聯系最密切、接觸最頻繁的是專業課教師。專業課教師扎實的專業素養潛移默化影響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通過專業課教師的教學活動實施高校思政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途徑。
全國有理工科專業的高校基本都開設了土木工程專業,該專業為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培養了設計、施工、管理和科研等方面的高級專業人才。土木工程專業課程科目較多,且我國在土木工程領域成果卓著,這為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有機聯接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非常有利于開展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深圳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土木工程系設有建筑工程、地下工程、道橋工程、土木工程材料四個專業方向。這四個專業方向都根據專業特點設置了相應的課程模塊。其中,巖土工程系列課程模塊在四個專業方向中占有重要位置。為此,文章以巖土工程系列課程模塊為例,從專業課程整體設計、一體化協同教育角度對土木工程專業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方法進行了探索,以期有效落實和發揮專業課思政教育的引領作用。
一、高校開展專業課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
高校在實施專業課思政教育的過程中主要存在的問題[3]:(1)專業課教師思政教育觀念不強。專業課教師普遍認為學生在大一時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學習,已完成了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的教育,因此專業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更關注專業知識的講授,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致使在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現斷層;(2)缺少可借鑒的課程思政實踐經驗及專門的專業課思政輔助教材。由于專業課程思政提出的時間較短,近兩年各高校才推進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且主要針對某一門專業課程開展課程思政實踐研究,而大范圍的課程思政研究還未見報道。同時,專業課程教材中沒有思政內容,為了完成課程思政任務,在授課過程中,專業課教師將思政內容強行加入專業知識體系中,使之顯得牽強和突兀,甚至影響了專業課程的完整性和系統性;(3)專業課程各自為政,缺乏有機聯系,無法有效落實思政教育。近年來,由于高校培養計劃的修訂,許多專業課程都面臨課時減少的問題,課堂教學時間極為寶貴,
授課教師忙于完成專業教學計劃,無法壓縮出多余的時間去進行思政教育。同時,許多專業課授課內容存在交叉、重復,如土力學中土體分類、地基承載力、土坡穩定分析分別與工程地質、基礎工程、邊坡工程課程內容重復。專業課教師之間缺乏溝通,一方面造成了課時浪費,不利于開展思政教育;另一方面不同的專業課程在開展思政教育時,思政案例重復,使學生產生厭倦心理,不但沒有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且
還影響了專業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3-5]。
二、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建設路徑
(一)對高校專業課教師進行常態化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其思政教育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高校教師自身所具備的職業道德修養影響著教育的質量,關系到國家未來的發展命運。高校應從三個方面對教師進行常態化思想道德教育。
一是,組織教師學習《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加強教師的師德師風素養,以實際行動成為學生道德學習的示范者。
二是,通過編印學習資料、開設網上學習專題、發放推薦學習讀物等方式,組織教師學習馬克思主義,學習黨的理論,領會中央文件精神,真正做到學懂、學通、學透,把思想統一到中央精神上來,堅持政治方向正確,提升自身政治素養。
三是,教師應在提升自身政治素養的同時,潛心研究思政教學方法,提升自身的思政教育水平,找準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結合點,使思政元素以潤物無聲的方式融入專業課程講解過程中。
(二)基于課程模塊,開展一體化協同思政教育
深圳大學土木工程專業教師團隊確定的巖土工程課程模塊架構如圖1所示。可以看出巖土工程專業方向課程模塊包括專業核心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和課程配套的實訓環節。因此,開展思政教育不僅局限專業課課堂,還應包括實訓環節,應將思政教育落實到在校學習的全過程。
團隊教師共同對課程模塊中各門課程在內容、體系和科學理論等方面的相互承接、梯次深化特點進行研究、梳理,對重復內容進行合理優化,完善課程模塊的知識體系。工程地質是最基礎的入門課程,土力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比較強的課程,在土木工程專業整個課程體系中占據樞紐地位[6],起著從基礎課過渡到專業課的橋梁作用。基礎工程課程綜合性和實踐性較強,它以土力學、工程地質、鋼筋混凝土結構等課程的基本理論為基礎,既考察學生初步運用這些知識分析解決工程實際問題能力,又為后續專業選修課程學習中更深層次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工程能力打下了堅實基礎,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為必修課與選修課的銜接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因此,基于課程模塊進行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要充分考慮整個課程模塊的專業特點,對思政元素進行整體設計。其次,要兼顧各課程之間的相互承接、逐級梯次深化的特點,挖掘課程思政元素融入點,并分解到每一門課程與實訓環節中,使所有課程與實訓環節協同發揮思政育人的功效。
教師團隊在共同探討、研究的基礎上,確定了巖土工程系列課程模塊的整體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國家戰略與民族復興
“一帶一路”倡議使土木行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結合城市超高層建筑,高鐵、超長隧道、特大型跨海跨界橋梁、油氣管道等工程實例與專業知識,引導學生將所學用于推動社會主義建設,讓其及時感受到所學專業知識所帶來的成就感與喜悅感,認識到知識的力量,使其主動意識到自身所肩負的民族復興重任。以“川藏鐵路”建設為例,該工程實例將會在工程地質、環境巖土工程、邊坡工程和巖土工程勘察實習中涉及。在工程地質課程中,任課教師講授完課程所有內容后,以“川藏鐵路”為主題,將工程地質課程的主要知識點串在一起,組織開展一次綜合性工程案例講解。教師通過PPT向學生介紹川藏鐵路的概況及沿途景觀與風土人情。然后提出:“為什么要建川藏鐵路?”“川藏鐵路沿線的工程地質條件是怎樣的?”“川藏鐵路建設將遇到怎樣的工程地質問題?”三個問題。關于第一個問題,在學生思考發言后教師總結如下:2018年10月10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指出,我國規劃建設川藏鐵路。在這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對工程技術人員提出了
“把這件大事辦成辦好”
的殷切期望。可見,川藏鐵路建設是國家新時期發展的重大戰略,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治藏方略的重大舉措。川藏鐵路建成后,將極大地促進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對進一步促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鞏固邊疆穩定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對中巴經濟走廊、中尼交通等“一帶一路”實施具有重要引領作用。討論中,學生們熱切期盼2026年川藏鐵路全線貫通后去欣賞絕美的高原景觀,去領略藏區的風土人情。接下來,教師再提問:“對于一項工程項目建設,應從哪些方面去查明工程地質條件”。教師主要從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地層巖性、水文地質條件、地表地質現象、地質物理環境六個方面與學生討論川藏鐵路沿線的工程地質條件。在討論中學生體會了這些專業知識的重要性,也認識到了川藏鐵路沿線工程地質環境的復雜性。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從工程地質條件逐條分析川藏鐵路建設遇到的工程地質問題。
例如在分析地層巖性時,學生了解到川藏鐵路沿線的巖石類型有喜山期花崗巖、閃長巖、花崗混合巖, 前寒武系花崗片麻巖,古近系泥巖, 侏羅系頁巖, 石炭系 、三疊系、二疊系板巖等,學生在課堂及野外實習中已接觸過這些巖石樣本,大多數學生很快能結合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擠壓的構造背景得出,在鐵路沿線極高地應力區,花崗巖、閃長巖、花崗混合巖、花崗片麻巖等硬巖區工程建設中極易遇到巖爆,在泥巖、頁巖、板巖等軟巖區工程建設中極易出現圍巖大變形等問題。在全面分析川藏鐵路建設將遇到的所有工程地質問題后,學生們意識到不管是鐵路工程建設,還是運營都可能是世界上風險最高的鐵路,也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具挑戰的鐵路建設工程。學生們紛紛
表示將持續關注川藏鐵路建設的動態,學習川藏鐵路建設者是如何去解決這些工程地質難題。該工程案例引發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深入思考,思政元素無聲地浸潤到專業知識中,與學生產生了思想共鳴。
在二年級春季學期的巖土工程勘察實習中,學生在施工現場全面了解了工業民用建筑中常用的勘察方法,此時教師引出問題“川藏鐵路如何開展勘察工作?”。川藏鐵路的基本概況學生在工程地質課程中已有所了解,所以可以直接針對問題展開討論。在討論中學生意識到:川藏鐵路沿線往往是無人區,自然環境惡劣,野外地質勘察既要面對極大高差的地形,還要克服缺氧引起的身體不適,采用常規手段和勘探設備,勘察勘察質量達不到要求,勘察效率低,勘察難度極大。此時,教師引導學生開拓思路,利用新技術、新方法、新設備展開勘察工作,學生在積極思考后提出可以應用遙感技術、無人機三維技術、航空物探、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定向鉆探技術等,第一次接觸到了“空天地一體化”的綜合勘察方法,由此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對土木工程中的新技術、新方法充滿好奇心和學習的渴望。
川藏鐵路沿線的怒江、帕隆藏布江、雅魯藏布江等所在的高山峽谷內, 滑坡、崩塌時有發生,且成因復雜,類型多樣。如按主控因素或物質組成,川藏鐵路沿線的滑坡可以劃分為地震型巖質滑坡、坡腳侵蝕型巖( 土) 質滑坡、降雨型巖( 土) 質滑坡、凍融型土質滑坡等類型。在邊坡工程課程中,教師以川藏鐵路沿線的高陡卸荷岸坡為例,與學生共同分析、探討沿線滑坡、崩塌的監測技術、災害評估技術、綜合治理技術等。此外,川藏鐵路施工建設活動將對沿線的敏感區域自然生態、人文景觀、野生動植物保護等產生影響,環境巖土工程課程以此為例展開討論、分析,國家綠色發展戰略的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課堂討論之中,豐富了學生的思想。
思政元素二: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研究精神,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勇于奉獻、愛國愛民的高尚品格
主要結合巖土工程領域的科學家、奮斗在土木工程一線的工程師的典型事跡進行講解,以科學家及普通工程師所具備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影響當代大學生。
例如:深圳市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級工程師周杰,畢業于深圳大學土木學院,常年工作在工程一線。他通過不斷學習,時刻反思和總結,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榮獲省部級以上科學技術獎4項;國家級工法1項,省級工法21項,市級工法22項;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23項。在基坑工程課程中,以他在2019年提出的市級工法《狹窄場地深基坑內撐梁拆換撐施工技術》為例,結合基坑工程內支撐設計、施工,講解該工法的創新思路及工程效益。以同門師兄不斷創新的事跡使學生有了天然的親近感,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既學習了專業知識,又從師兄的創新經歷中獲得了啟發和鼓勵,不再畏懼創新,激發了學生成長為一名優秀工程技術人才的信心。
思政元素三:加強學生規范意識,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職業道德和工匠精神
巖土工程系列課程中的基礎工程課程設計、基坑工程、地基處理、邊坡工程都涉及專業規范。通過講解規范,讓學生在理解專業規范設定依據的基礎上,熟悉專業規范,堅守規范底線。讓學生感受到專業規范是工匠精神的基礎,是實現質量強國的保障,從而讓學生認識到作為土木人,追求建筑工程質量,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是職業道德和責任所在。
(三)基于課程模塊,組織專業課教師編寫思政輔助教材
組織課程團隊教師編寫基于課程模塊的專業課思政輔助教材,共同探討課程模塊中所涉及的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點。教師在制定課程大綱及課件時,可以參考該思政教材,既可以提高專業課思政教育水平,也可以有效避免不同任課教師重復采用相同思政元素的問題。
由于巖土工程系列課程實踐性較強,因此采用工程案例授課是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該教學方法能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對工程實際問題的認識,提升學生運用專業理論知識解決工程實踐的能力,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有助于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主動思考專業知識背后的思政內涵,自覺提高思想政治素養。教師團隊立足學科學術內涵傳承,精心選材與構思,逐步建設了與上述三個思政元素相對應的課程思政案例庫,其遴選標準為:(1)應含有多個知識點,具有一定的難度,達到提升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要求;(2)工程案例應與時俱進,具有先進性和科學性,具有與課程專業知識相匹配的新技術、新理論和新方法。例如:“川藏鐵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6240億元填海工程”“粵港澳大灣區超級工程——深中通道項目的海底隧道”“港珠澳大橋”等國家重大工程均與巖土工程系列課程目標相契合,都是很好的工程教學案例。
(四)基于課程模塊,開展專業課思政教育第二課堂
由于專業課教學活動課時相對有限,高校專業課思政教育不能僅靠第一課堂,還需要充分利用課外時間,開展專業課思政教育第二課堂。第二課堂方式多種多樣,各專業可以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專業特點靈活選擇。如聘請本專業領域專家進行專題講座、組織學生開展創新實驗項目、為學生推薦本專業的名人傳記或重大工程書目等。
三、結語
我國在土木工程領域成果卓著,非常有利于開展專業課程思政教育。以不同專業方向課程模塊為基礎,發揮教師團隊的集體智慧,精心提煉相同專業方向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以思政元素為課程模塊整體教育目標,根據各課程之間的相互承接、逐級梯次深化特點,挖掘課程思政元素融入點,將其分解到專業課程講授、專業實習、課程設計等教學環節中,并利用專業思政第二課堂,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立體化課程思政教育,真正實現專業課程的增智與立德同行,潛移默化地對學生予以正能量的指引,為國家培養出政治方向正確、理論基礎扎實、具有創新能力的合格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參考文獻:
[1]
魯正,林嘉麗.土木工程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討—以建設工程法規課程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3):136-144.
[2]何韶穎,蔣嘉雯.深度學習理論下的城市設計系列課程思政教學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4):162-168.
[3]張天航,張鵬,鄭元勛等.高校土木工程類專業課程思政的實踐與探索[J].高教學刊,2020(19):172-174.
[4]姜晨,陳立國,朱堅民,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的路徑: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以機械制造類課程為例[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9(1):48-52.
[5]楊澤宇,曹世暉.課程思政視野下的“建筑材料與檢測”教學探究[J].福建建材,2020(6):113-114,21.
[6] 李為騰,吳燕開,王來等.以興趣激發為著力點的土力學課程教學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4):89-94.
Discussion on the ideology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ourses module of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JI Fengling, HUANG Wen
(College of Civil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60, Guangdong, P.R.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al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colleges to promote teaching reform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urriculum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ideology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are as follows: the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is not strong, the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relatively low;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is lack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not be effectively implemented owing to the lack of organic connection between relevant professional cours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take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module as the basic unit to carry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from four aspects: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vel of the professional teachers team, carrying out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compiling auxiliary teaching material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developing the second classroo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dual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knowledge imparting” and “value leading”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can be truly realiz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is a founda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civi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with correct political direction,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and innovative ability.
Key words:
civil engineer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modul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責任編輯 梁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