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銘
摘 要:陶瓷藝術來源于本心歸宿,更是與生活生命力的存在息息相關,不可分割。歸鴻之道意在表達精神自由的追求與回歸的心愿。梳篦則帶著常州歷史非遺文化沉淀的美感,文章探索在生活陶藝視域下,歸鴻之道與常州梳篦特色的融合與碰撞,以當代設計與美學為立腳點,走近這兩者融合下對于生活陶藝獨特的審美體驗,探索由舊化新的藝術生命與情懷。
關鍵詞:歸鴻之道;梳篦特色;生活陶藝;美學設計
對于生活陶藝的理解與詮釋,簡而言之離不開其實用性與審美體驗。生活陶藝視域下,所蘊含的主題思想與裝飾色彩是豐富獨特的。正是對于歸鴻之氣韻的探索,以及家鄉(xiāng)梳篦特色的結合,使生活陶藝的審美體驗從內容與形式上更增添了一份回歸之意。
一、生活陶藝的理念維度
從生活中體味并接觸陶瓷世界,離不開理念維度,更離不開它所包含的功能性。生活的經歷與情感成為生活陶藝設計的基礎,設計生活陶藝時離不開對于其理念維度的認知與思考。在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里,陶瓷也用其獨特的語言各地生花,如茶具的清雅、香器的雋永、花器的妙言、酒器的迷離[1]。許多人將美感寄托在形式外在的表現美感上,外在設計過分追求與眾不同導致偏離設計的基礎是不可取的。在生活陶藝設計過程中最不可忽視的問題便是在使用過程中,它的理念維度是否可以與現實空間功能維度相融合。因此,從理念意義上講,生活陶藝設計在不失去實用意義的基礎上,詮釋了一種強有力的表達和傾訴,是一種個人信念寄托承載的表現方式。
生活陶藝的創(chuàng)作是從空洞到可實行的探索,從細小延展到偌大的空間的過程。應用陶瓷新彩的特征為色彩裝飾,繼承傳統(tǒng)陶瓷彩繪技法的精華,又對陶瓷裝飾形式加以發(fā)展,成為與傳統(tǒng)釉上彩繪有所差異的工藝制作方法[2]。綜上所述,生活陶藝的設計從理念維度上來講,需要考慮到設計的美學,以及情感思緒的宣泄、深層次表達多方面的延展性。運用一定的虛無的轉變,以及所包含的實用功能,在設計與創(chuàng)作中將作者的信念激發(fā)出來,使其用自己的語言去告訴大眾。在生活陶藝工藝的發(fā)展中,精神文化內涵演變也是豐富多樣的。由于生活陶藝的生產制作所采用的材料不同,傳統(tǒng)意義上的生活陶藝制作保留著人們樸素的造物思想。人們在傳統(tǒng)手工技藝上孜孜以求,因而質樸的感官感受和“大巧若拙”的氣息也就油然而生了。當代藝術所反映的是與這個時代的人的生活狀態(tài)和生存狀態(tài)、思維狀態(tài)、精神狀態(tài)、心理狀態(tài)緊密相關的一種文化形態(tài)[3]。藝術的魅力在于不予言說,言有盡而意無窮。生活陶藝的美學設計不僅僅在形象美的基礎之上,創(chuàng)作更是離不開心中所想所思,因此承載的精神力量是作品更深層次的意蘊。
二、歸鴻之道的藝術表現及處理方法
在中國文化中歸鴻之道有它獨特的文化意蘊。鴻雁是候鳥,春秋遷徙。秋天,大雁乘著長風飛往南方越冬。在古詩詞中,詩人常取鴻雁翱翔于天際,喻一種超然于物外,自由自在的人生精神境界。“鴻”,乃飛鳥鴻雁之意,加一“歸”字,則聯系到歸鴻。“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4]嵇康隱居時和阮籍、山濤、向秀等友人常聚集在竹林之下肆意酣飲游樂,因此世人稱他們?yōu)椤爸窳制哔t”。在思想上他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直情任性,順應自然。“目送歸鴻”所表現的是怡然自得的情趣和閑適曠達。
(一)歸鴻之道所蘊含的文化意蘊
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目光追隨著天空中自由飛翔的鴻雁,隨歸鴻而去的,不僅僅是目光,也是渴望精神自由的心靈。化身飛鳥,神游遼闊長空,達到一種超然玄遠的境界——道家向往的逍遙游的境界。萬里長風吹送南歸的鴻雁,何等逍遙,其中蘊含著生活里最平凡的理想。
(二)歸鴻之道在陶瓷藝術表現中的處理方法
通過生活陶藝的專業(yè)學習,探索精神層面的歸鴻之道,加以常州非遺梳篦特色,我們可以將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日用審美融合創(chuàng)新在一起[5]。通過拉坯成型、注漿翻模和釉上彩的工藝手法相結合,將陶瓷新彩作為釉上繪制的手法,通過拉坯制作然后將燒好的素瓷入窯低溫烤成。用乳香油和樟腦油調出的色料進行勾線,表現出深淺明暗。倘若色彩和明暗沒達到預想效果,可加色再燒這是新彩的優(yōu)點。歸鴻之道是化無形于有形,將承載的精神力量融入歸鴻的形象中,襯托出畫面的意象美感。選取鴻雁的形象是希望通過形象化的表達與色彩的創(chuàng)造性來表現一種傳遞信息的意義。而運用釉上彩的方式使得這種表達更加地靠近欣賞者的眼光與心靈。歸來與遠去是和而不同的氣韻。研究的主要內容與意義便是歸鴻意蘊的堅定傳承與陶瓷藝術的恰當融合,創(chuàng)新貫通。而生活陶藝更是值得我們去將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日用審美融合創(chuàng)新在一起創(chuàng)作的領域。
三、常州非遺之梳篦特色與生活陶藝的結合探索
(一)梳篦的發(fā)展歷史
梳篦是常州的特色非遺。在社會生產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下,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工藝需要我們的傳承與弘揚。梳篦,在古又稱櫛,在《說文解字》中這樣說道:“櫛,梳篦之總名也。”[6]同時它也是中國古代八大發(fā)飾之一。梳與篦最明顯的區(qū)別在于齒距的疏密程度。光緒年間開始,因為常作為御用品送進宮廷,所以常州的梳篦享有“宮梳名篦”之美譽。對外交往中,常州的梳篦也常作為國禮。制作梳篦的工序,包括開齒、鋸背、打磨、拋光、剔齒。工藝復雜且精細。常州梳篦不僅僅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文化象征。在制作梳篦的過程中,老手藝人們常常有著工匠之心,這份工匠之心,就是淳樸的初心。“宮梳名篦,情同伉儷;延陵特產,花開并蒂。”這首常州民謠所唱的就是常州木梳、篦箕,充滿趣味,講述了常州梳篦的別樣魅力。京杭大運河從常州穿城而過,當時運河兩岸都是篦梳作坊,形成了木梳街、篦箕巷。
常州梳篦的傳統(tǒng)工藝是工匠們一代一代言教手傳下來的,是群眾的智慧果實。工匠們的個性也融于手藝里,通過手中的工藝來表達每個人的愛與憎、苦與樂。
(二)將梳篦特色與陶瓷達成融合裝飾效果的處理方法
常州梳篦在涓涓歷史長河中,凝聚著勞動百姓的才智,與常州的地方經濟和民間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它對地方經濟的繁榮和發(fā)展起著一定的積極作用,常州梳篦是地方民間文化史上歷時最長、應用最廣、民間性最強的民間工藝,是具有代表性的常州特產。常州梳篦作為常州世代沿襲的傳統(tǒng)手工藝產業(yè),在地方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7]。常州梳篦也是一種民族遺產,伴隨著民生、民習和民風,為鄉(xiāng)土文藝增光添彩。每一件手工藝品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方式,梳篦上的彩繪可以與陶瓷的彩繪技法結合運用。描繪、雕刻是梳篦的主要裝飾手法,而這些在陶瓷的手工技法上也有一定的體現。梳篦的造型在歷史的發(fā)展中一脈相承并在不斷與當代的美感設計融合創(chuàng)新,可以與生活陶藝設計中的器皿相互聯系取其精華,在具有美觀性的同時能夠不失實用之本。梳篦的齒輪模樣更是與雕刻分不開,立體化的呈現效果能在陶瓷的載體上發(fā)揮出更加有風味的歸宿印記。在歸鴻與陶瓷融合的同時加上梳篦的裝飾元素作為輔助,增加畫面表現力,促進文化的傳承。
四、結語
感官體驗與設計創(chuàng)作是與生活中的追求與細節(ji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的。傳統(tǒng)文化與傳統(tǒng)工藝更值得我們去了解去嘗試創(chuàng)新,將生活與獨特的藝術表現結合在一起,提升生活品位。陶瓷藝術也是人們在沉默中發(fā)出屬于自己內心聲音的一種方式,熱愛初心,熱愛泥土,熱愛火焰,熱愛能夠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廖寶秀.歷代茶器與茶事[M].3版.北京:故宮出版社,2018:234.
[2]馬蘭英.陶瓷新彩在景德鎮(zhèn)的發(fā)展[J].藝術市場,2012(19):139-140.
[3]高名潞.立場模式語境[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110.
[4]潘知常.游心太玄:關于中國傳統(tǒng)美感心態(tài)札記[J].文藝研究,1988(1):36-42.
[5]萬越.傳統(tǒng)文化底蘊與現代審美意識在藝術設計中的交融與創(chuàng)新[J].大家,2010(8):63-63.
[6]吳瓊,陳璐,張福昌.梳篦的形態(tài)演變[J].藝術生活(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02(3):42-43.
[7]段筆耕.傳統(tǒng)手工藝文化的發(fā)展現狀與問題分析:以常州梳篦為例[J].美與時代(上),2016(3):46-47.
作者單位:
中北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