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先琴 周元培
摘 要: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古代先人的文明和智慧的結晶,是具有重大歷史研究價值的文化資源,同時它也具有很大的商業價值。但是,當前博物館在非遺文化傳承上面臨著多種現實困境,難以對非遺文化進行活態保護,直接導致其作為活態載體的文化傳遞價值難以發揮出來。基于此,文章對博物館非遺文化傳承展開探討,并提出具體解決對策。
關鍵詞:“活化”語境;博物館;非遺文化
注:本文系廣東海洋大學2020年人文社科項目“粵西地區非遺展示空間‘活態化設計策略研究”(C201422)、廣東海洋大學科研啟動費資助項目“粵西地區非遺展示空間‘活態化設計策略研究”(R19062)研究成果。
博物館對非遺文化進行活態傳承和展示,有助于盤活文化資源,讓文化真正“活起來”。因此,針對當前面臨的多種保護困境,博物館應該強化館內設計,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建立專題博物館,加強文化產品的活態演示。
一、“活化”語境與非遺文化的基本概述
非遺文化的“活化”語境就是指博物館通過形象化、真實化、立體化的展示,將非遺文化活態呈現出來,讓參觀者如身臨其境般地體會非遺文化的魅力,充分展示其文化價值。由此可見,非遺文化活態傳承是將文化、情感、歷史高度融合的表現形式,是一種多維度的自然表達。
非遺文化從本質上講,就是一種文化表現形式,將文化內涵通過表演、工藝、技能等形式表現出來,比較具有代表性的非遺有魔術雜技、音樂舞蹈、傳統手工技藝等。非遺文化以傳承性、地域性、活態性為特點,重點強調以“人”為核心,以生命力為文化發展內涵,更加注重文化傳承的技藝性、經驗性和精神性[1]。
二、“活化”語境下博物館非遺文化傳承策略
(一)強化館內設計
在調查過程中,筆者發現,很多非遺博物館在館內設計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空間安排和展覽手段這兩個方面。很多博物館在進行非遺展示時,為了突出“博”而“大”的特點,只注重博物館的形象、外觀方面的設計,而忽視了館內展品陳列、主題選擇、參觀路線等細節性設計,參觀者可能出現反復瀏覽或者瀏覽不到的問題,這不僅會減少非遺傳承的觀賞魅力,甚至還會讓參觀者產生不適感。另外,一些博物館的展示手段過于靜態化,來到非遺博物館的參觀者根本目的是體驗優秀傳統文化,并且領略文化自身的內涵和魅力,觀賞民俗情節和表演藝術,但是很多博物館能夠提供給觀眾的只是玻璃柜中的展品,親身體驗機會較少。因此,非遺博物館應該強化館內設計,提高其內在吸引力[2]。博物館可改善基礎設施,打造精品陳列,創新宣傳思路和服務理念,比如N市非遺博物館優化空間布局,創新展覽邏輯,利用“磁石點”的吸引作用,促進參觀者自發性學習,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場景化表達,最終讓人們產生共情心理。具體做法為:第一,結合燈光投影技術和聲效技術,營造街道叫賣場景,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敘事化展示,豐富參觀者感官體驗;第二,通過傳習活動,加深參觀者記憶點,激發其參觀興趣;第三,通過圖文信息傳遞和實物表演,讓參觀者了解工坊形式、古代文化和娛樂生活,促進其自主學習,提升自身體驗感。
(二)堅持四個維度可持續發展理論
四個維度的可持續發展理論是指非遺博物館在傳承和保護文化資源時,應該以可持續發展為基礎,并按照文化、環境、經濟、社會的順序進行非遺傳承[3]。隨著工業文明的不斷發展,環境問題越來越凸顯,因此,綠色、環保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成為社會共識。這就要求非遺博物館在傳承文化資源時創新生產運作模式,挖掘市場需求,尤其在少數民族非遺傳承過程中,要根據文化類型采取差異化開發手段。比如在手工藝非遺傳承過程中,浙江杭州手工藝活態展示館逐漸摸索并采用可持續發展思路,在活態展示中融合20 余項特色手工藝項目,并設置專項展示區,引進了數十名手工藝人進行現場展示,并為參觀者設置工藝制作實踐區、展示區和售賣區,體驗課程多達150余項,包括現場體驗課和長期體驗課,發揮平臺優勢,致力于衍生品開發。在這一案例中,浙江杭州手工藝活態展示館非遺傳承方式與傳統傳承方式最大的區別就是參觀者可以瀏覽、觀看并全程參與手工藝制作,不是在冰冷的展柜中看到鮮艷的民族文化“成品”,而是切身體驗手工藝文化,真正實現了活態展示,創新服務設計思維,符合參觀者多種體驗需求。從四個維度的可持續發展理論來講,它真正實現了文化可持續、經濟可持續,在文旅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將生態和文化進行串聯,統籌服務系統設計,提升傳統手工藝品的活力和市場競爭力,開發出文創藝術的衍生品,深受市民喜愛和好評,有效促進了博物館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三)打造專題博物館
博物館非遺文化傳承,不僅應強化館內設計,堅持四個維度的可持續發展理論,還應打造專題博物館,或者在原來博物館的基礎上創建分館,專用于民族服飾和民間美術的展覽。在活態文化傳承過程中,美術藝術是歷史文明發展和演變的重要載體,不僅是文化的傳承,更是地域風俗最直觀的體現。因此,首先,非遺博物館可以學習中國畬族博物館的活態展示方式,開設畬族服飾展示館專題博物館,實現展示、研究、推廣、收藏、征集、宣傳、教育一體化發展,建立博物館平臺,免費、定期開放“非遺天天見”展覽活動,通過窗口展示、活態展示的方式傳播本省民族文化。一些非遺博物館內包括剪紙、雕塑、繪畫、服飾、織錦、畫扇、演奏等項目,融合多種展演形式,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邀請非遺傳承人到現場進行扇藝制作演示,展廳內的參觀者可以進行跟學、模仿,體驗民族折扇的魅力[4]。其次,一些非遺博物館還應該注重傳統服飾的活態傳承,比如中國畬族博物館為了保護、傳承與推廣將要失傳的畬族服飾制作技藝,創辦了畬族服飾展示館,將傳統服飾文化作為博物館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依托。面對博物館硬件設施老化、數字化設備不足等問題,文化部門通過活態傳承的方式,創新數字博物館,將畬族服飾制作利用數字化形式進行保存和記錄,融入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讓參觀者感受民族服飾的精神內涵和歷史文化內涵。畬族服飾展示館還利用制作手工藝專題片、題材動畫片、動態圖等方式還原畬族服飾制作過程,利用3D建模技術,讓參觀者更加清晰地觀看服飾紋案,讓其對畬繡技藝有更深的文化理解。
(四)活態化體驗展示
活態化體驗展示主要是為參觀者提供多樣性體驗,具體包括觸覺、聽覺和嗅覺等,在演示空間中進行動態化傳播,為參觀者提供全方位的體驗,不僅僅是技術手法的拼湊和堆砌,而是通過藝術表現力,實現非遺和參觀者之間的心理和情感的雙向溝通,從而創造美的感受[5]。南京博物院為了有效引領大眾深度體驗非遺的魅力,通過多樣化的公眾活動,深入挖掘非遺文化內涵。例如舉辦非遺展示體驗場活動,其中包括手工技藝類、餐飲展示類、傳統婚俗類、口頭表演類、馬燈展示類等非遺。所有前來體驗者都可以與非遺傳承人進行互動,了解非遺的歷史源流、傳承特點。南京博物院在展示內容方面以體驗感、參與感為主,突出場景還原,更加真實地展示非遺文化精髓。例如對刺繡技藝通過數字化技術進行放大化處理,讓參觀者能夠實時觀測并體驗刺繡的物理性空間和藝術性空間,在展示傳統刺繡技藝的同時,挖掘其文化內涵。
綜上所述,非遺文化的“活化”語境能讓博物館通過形象化、真實化、立體化的展示,帶給參觀者如身臨其境般的體驗感和參與感,充分展示其文化價值。因此,非遺博物館應該強化館內設計,堅持四個維度的可持續發展理論,打造專題博物館,進行活態化體驗展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出非遺文化的傳承性、地域性、活態性,真正發揮其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1]朱妍昕.旅游市場下博物館角色的變化:以非遺實踐為視角[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21):152-153.
[2]張蕓蕓,姜保國.淺談如何以非遺博物館為陣地做好非遺的保護和傳承[J].卷宗,2019(4):81.
[3]潘彬彬.當代我國生態博物館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芻議[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18):116-118.
[4]朱莉莉.“博物館+非遺”視域下歲時節日文化傳承路徑探析[J].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集刊,2019(00):14-27.
[5]張彰,張婷婷.傳統手工藝在博物館中的展示體驗與傳承策略研究:以御窯金磚博物館為例[J].裝飾,2020(8):100-104.
作者簡介:
嚴先琴,碩士,廣東海洋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環境設計。
周元培,碩士,湛江科技學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思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