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特色小鎮在小康社會建成、健康中國建設及城市化建設的過程中擁有著難以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是集養老、旅游、健康、文化、休閑等功能為一體的經濟發展模式。現階段,立足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及生態資源稟賦,打造了一批農業特色小鎮,但在特色小鎮建設與發展的過程中卻存在定位不明確、權責不清晰、創新不鮮明的問題。因此,文章在明確地方特色小鎮政策背景和理論內涵的基礎上,以江蘇省為例分析特色小鎮的發展問題,提出具體的路徑優化策略。
關鍵詞:地方特色小鎮;路徑優化;江蘇省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江蘇地區特色小鎮建設培育模式與優化對策研究”(17YSD002)研究成果。
地方特色小鎮是配套完善、環境優美、地域文化與特色產業的綜合體,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形態,同時也是優秀人才、新型業態及高端產業集聚的關鍵平臺,既體現在休閑、旅游、文化、產業的功能疊加上,還體現在生態、生活、生產的融合上。地方特色小鎮構建在產業結構優化與供給側改革的基礎上,能夠有效地破解資源瓶頸,優化產業布局,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新媒介與新方向。本文以江蘇省特色小鎮建設為例,探究地方特色小鎮的內涵及背景,明確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以此為我國特色小鎮的路徑優化及策略制訂奠定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也能為江蘇省的產業發展與經濟建設提供必要的支持。
一、地方特色小鎮的政策背景與基本內涵
(一)地方特色小鎮的政策背景
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城鎮化的建設與發展,尤其在特色小鎮建設的層面上,黨中央對特色小鎮的建設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即要通過小城鎮和特色小鎮建設,助力我國城鎮化發展與經濟優化升級,使特色小鎮成為我國經濟升級、產業發展的新動力。2018年,國家發改委結合我國城鎮化建設的戰略方向及實施細則,與相關機構就特色小鎮發展工作,從資金支持、產業培養、政策引導等層面給予支持。
(二)地方特色小鎮的基本內涵
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確定產業定位,構建產業價值鏈,注重文化傳承與保護,是打造地方特色小鎮的關鍵和重點。我國特色小鎮在建設與發展的過程中,能夠立足當地的自然資源與文化傳統,“宜農則農”“宜產則產”,培育出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拓展產業價值鏈,使供給側改革更契合時代與經濟發展的需求,切實實現地方特色產業從“特”轉到“聚”“強”“合”的發展目標。通常來講,特色小鎮是我國小城鎮發展與建設的新形式與新形態,積極培育特色小鎮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是貫徹“聚焦富民”理念的現實表征,同時也是我國實現讓“農民富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業強起來”的關鍵和抓手。特別在經濟新形態的背景下,特色小鎮的建設與發展能夠為我國探尋經濟新增長點、推進供給側改革及產業優化升級提供依據和支持,使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得到可持續性、和諧發展。
二、江蘇省特色小鎮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定位模糊
浙江省特色小鎮建設起步較早,所以在江蘇省地方特色小鎮的構建過程中,容易受到浙江省的影響,且在規劃、政策等層面上有較為明顯的模仿、套用痕跡。而由于江蘇省與浙江省在農耕文化、經濟資源及生態資源上存在明顯的差異,所以浙江省的特色小鎮建設經驗難以適應江蘇省的產業發展訴求,嚴重影響到小鎮的建設質量。而在特色小鎮建設的過程中,產業離散問題比較嚴重,缺乏產業引領,精煉度不夠,是江蘇省特色小鎮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究其原因在于特色小鎮定位較為模糊,導致江蘇省在特色小鎮建設的過程中,難以借鑒其他省份的建設經驗,使產業發展過于凌亂。對此,江蘇省應形成集約化的特色小鎮發展模式,重點發揮特色產業的經濟優勢,通過本土化改革,形成地方化、特色化的經濟發展形態,進而以特色產業為抓手,提升特色小鎮的建設質量。
(二)權責不清
在地方特色小鎮建設的過程中,江蘇省還沒有形成大批經營性企業和機構入駐小鎮的格局,相關部門也沒有制定出相應的扶持政策,導致小鎮居民難以參與地方特色小鎮的經濟建設,致使當前的小鎮建設主體出現權責不清晰、不明確的問題。這種問題主要體現在農民、居民、企業、政府在小鎮建設中的責任缺失及權責模糊上,如果不加以重視,將導致特色小鎮難以匯集各方力量提升小鎮建設質量和效率,嚴重影響到江蘇省社會市場經濟發展與建設的質量。而在理論研究的層面上,小城鎮是農村生活、文化、經濟及政治的服務中心,大力發展地方特色小鎮的重點是振興小農,是發展小農。江蘇省是我國面積較小的地區之一,小農經濟是江蘇農業發展與農業生產的基本方式。然而地方特色小鎮在城鎮體系及行政序列中卻難以得到重視,致使行政資源無法從根本上推進小農生產方式的現代化升級,致使小農發展與我國現代農業生產存在明顯的錯位性問題。此外,政府、農民、居民、企業在小農與產業發展上的權責不清是影響江蘇省構建特色小鎮質量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相關部門的關注和重視。
(三)缺乏創新
在江蘇省構建特色小鎮,發展產業經濟的名單中,擁有創新特色及科技特色的小鎮較多,而農業小鎮、體育小鎮的數量相對不足。目前,江蘇省在地方特色小鎮建設的過程中,能夠發揮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及產業修繕的作用,可以切實提升農業特色小鎮、體育特色小鎮的發展質量與效率,但這類小鎮在建設與發展的過程中卻缺乏創新驅動,難以與科技小鎮相匹敵。由于江蘇農業產業鏈尚不完善,所提供的產品價值不高,容易導致農業特色小鎮陷入發展瓶頸。在功能上,農業小鎮與體育小鎮、休閑小鎮很多只停留在產品供應上,而在應用新技術、新理念上,改進產品供給形式與生產過程的能力還存在明顯的不足。所以在特色小鎮發展和建設的過程中,必須注重信息化、現代化及創新化在特色小鎮建設中的價值,通過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結合、線下與線上的融合,提高產業融合的質量,為推動地方特色小鎮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江蘇省特色小鎮建設的路徑優化策略
(一)定位特色產業
江蘇省地方特色小鎮應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優選出差異化的漁業、休閑業及餐飲業等作為產業發展主題,通過差異定位與細分市場的方式,對產業鏈進行合理布局,進而從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業發展質量等方面,使產業發展模式從下游生產向上游研發的方向拓展,以此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譬如泰州大泗中藥養生小鎮是以珍稀花卉、藥材及加工業為主的,能夠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拓寬產業發展維度,使特色小鎮建設的價值定位更加清晰、更加明確。而在具體的實踐層面上,該小鎮的定位是大力發展養生產業,根據“醫藥養游”的基本原則,以中藥中醫為主題,重點突出養生養老和文化旅游在小鎮建設中的價值,并通過科技園建設增強了醫療保健產業的內驅動力,提升了特色小鎮建設的整體質量。
(二)明確主體權責
在地方特色小鎮的建設中,應積極發揮自身的服務功能與引導作用,通過統籌規劃、規范市場的方式,提升特色小鎮建設的整體質量。而要想明確企業、居民、農民在小鎮建設中的責任,需要從以下角度出發:首先,以企業為特色小鎮主體,促進項目發展與建設,提高經濟發展與建設質量。通常來講,企業在復雜的經濟環境中能夠靈敏地感知到市場需求的發展與變化,能夠根據市場變化作出戰略調整及決策優化,進而提高地方特色小鎮在經濟發展與產業發展上的質量。其次是居民,雖然居民和企業在理想追求與價值理念上存在明顯的差異,但居民卻是特色小鎮建設的重要主體,能夠使特色小鎮在產業發展、市場拓展的過程中實現優勢互補。最后是農民,農民在地方特色小鎮發展中擁有難以替代的地位,是小鎮建設的主體之一,既擁有參與小鎮建設的義務,還擁有監督和管理的職責。此外,江蘇省相關部門應將特色小鎮建設納入城鎮體系及行政序列的體系中,肩負起發展小農經濟的責任和義務,彰顯小農生產在小鎮建設中的價值。
(三)構建創新機制
創新是江蘇省打造特色小鎮的關鍵和重點。“特色”具有“有別于其他同類事物”的含義,因此注重創新、發展創新是地方特色小鎮得以建設、得以發展、得以延續的關鍵和基礎。與此同時,注重創新、關注創新、驅動創新又是江蘇省破解小鎮建設中產業發展同質化、產業結構單一等問題的關鍵,能夠切實提升特色小鎮的市場競爭力,使旅游、文化、產業得到充分融合。首先,以融合創新為抓手,構建多元的產業創新空間。即通過在生態繁育、技術創新、休閑觀光、綜合種養等層面上,構建“文”“人”“城”“產”融合發展的發展模式,使人文氣息、產業特色及資源稟賦在融合發展中得到創新和發展。其次是科技創新,在農業小鎮、休閑小鎮、體育小鎮的建設過程中,相關部門或企業應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創新特色小鎮的建設形式和發展模式,使特色小鎮擁有信息化、現代化及智能化的發展特征。
四、結語
江蘇省在建設地方特色小鎮的過程中,應堅持以農民、居民、企業、政府為主體,關注生態、社會及經濟的健康發展,通過特色小鎮的建設,促進各地區的資源優化配置及產業結構調整。在特色小鎮路徑優化的層面上,應結合特色小鎮建設中所存在的問題,制訂與之相對應的優化策略,從而提高特色小鎮建設路徑的針對性與實效性,推動地方特色小鎮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熊正賢.特色小鎮政策的區域比較與優化研究:以云貴川地區為例[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104-116.
[2]周文靜,李凌,張瑞林,等.體育特色小鎮建設與新型城鎮化耦合發展機理、演化模式與發展路徑[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9(2):33-39.
[3]馮云廷.特色小鎮建設的產業-空間-文化三維組織模式研究[J].建筑經濟,2017(6):92-95.
[4]趙士雯,趙艷華,國福旺.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天津特色小鎮培育策略研究[J].城市,2016(10):22-25.
作者簡介:
王堞凡,博士,常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風景園林、景觀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