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承進 張作虎
摘 要:近年來,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各個城市在規劃、建設和管理等方面存在著趨同化現象,城市之間的差異逐漸消失。就常州而言,在全域一體化、產城融合的推進過程中,城市的基本框架已經搭好,但在體現人文情感、營造藝術氛圍、展現城市溫度等方面依然任重而道遠。因此,通過城市美學喚醒城市活力,充分發揮文化藝術的價值,顯得尤為重要,而一座城市的藝術類高職院校在這其中起著關鍵的耦合作用,對城市美學重塑具有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城市發展;高職院校;產城融合
基金項目:本文系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2021年教師企業實踐鍛煉項目研究成果。
一、地方藝術類高職院校對城市發展的作用
地方藝術類高職院校以培養藝術類專業人才為主要目的,為城市發展輸送藝術人才,對塑造城市品牌、城市文化、城市空間、城市美學起著重要作用。
(一)對城市文化建設的引領作用
藝術類高職院校應是創意、創新風向標的樹立者,是藝術發展的引路者,對藝術潮流發展動向有著敏銳的嗅覺。一方面,藝術院校通過對學生藝術能力的培養,為城市建設提供創意靈感,其培養的藝術人才和藝術家在重大項目的文化建設方面起著關鍵指導作用;另一方面,藝術院校通過專業成果為城市輸送再生活力,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城市美學影響力,從而帶動全民參與城市文化建設的積極性。
(二)塑造城市氣質和內涵的作用
一座城市的氣質來自外在和內在,外在的美體現在城市樣貌、公共建筑、標識標牌等方面,內在的美體現在城市文化、城市性格等方面。藝術有助于塑造城市氣質和內涵,將外在美和內在美、古典美和現代美進行創新融合,形成城市獨有的美學格調。藝術類院校是文化藝術的重要發生地,能夠從源頭激發城市發展的美學動力和創新活力。
(三)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作用
產城融合的生態核心是“產城人”,產業發展是把人引進來,城市發展是把人留下來。產城融合應該剛柔并濟,除了“剛”的產業布局,還應該有“柔”的城市功能,而“柔”包含著城市文化、城市美學、城市創意等內容。加速城市新陳代謝,發揮文化創意的價值,構建有溫度、有美感、有生命力的城市,這樣才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城市的藝術場景、美學空間是催生構思與發明的先決條件,豐富的建筑空間、藝術機構、道路驛站和文化設施等創意環境,吸引著創意類人才、運營者和游客的到來。美麗的城市吸引著美麗的人,美麗的人建設出美麗的城市,人才質量直接影響著城市的魅力指數,而藝術類高職院校既是藝術人才的集中地和輸送地,也是城市活力的源泉。
(四)藝術院校的地標性作用,帶動當地旅游文化的發展
一座城市高校的發展直接影響著城市文化和城市綜合實力,是文化聚集的地方。藝術類高職院校本身具有較強的藝術塑造性,能夠快速接受各類創新性事物,容納各類創新資源。藝術類高職院校極易成為城市的文化地標,成為短期旅游打卡的聚集地,帶動當地旅游文化的發展。
二、常州藝術類高職院校存在的問題
隨著城市文化產業的發展,藝術類高職院校也獲得一定的發展。常州的藝術類高職院校不多,具有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學校更是鳳毛麟角,學校在發展過程中,在推動城市文化、城市美學發展方面顯得能力不足。
首先,常州藝術類高職院校普遍存在建設特色不明顯、美學思維欠缺、學科發展不平衡、辦學理念滯后等問題,專業發展與學科發展已經落后于城市的發展。
其次,藝術類院校的學科設置和人才培養還處于閉門造車的階段,與城市文化發展不匹配,沒有深度參與城市的各類建設項目。在許多城市中,如成都、南京、西安、濟南等城市,地方性大學尤其是藝術類院校參與城市發展規劃、城市文化美學建設的廣度與深度是非常全面而深入的。因此,常州藝術類院校和專業與本土的文化和美學契合度有待提高。
最后,社會認同度不夠高、專業與產業不盡協調等問題制約著其進一步發展。高校在一座城市當中,是先進文化和先進美學的價值體現。產業與行業的發展離不開高校的引領協調,高校藝術類各專業除了培養行業企業所需要的專業人才外,也要做到與行業協會、產業協會的協調共生,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人,也能夠促進專業的發展,從而促進行業產業集群與高質量發展。
三、重點打造常州藝術類高職院校的建議
(一)傾全市之力重點打造一所高質量藝術類高職院校
中國不乏藝術類院校,一座優秀的藝術類院校能夠帶動一座城市的美學發展,如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北京電影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四川音樂學院、西安美術學院等。常州的藝術類院校在各方面還不夠突出,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相關部門在規劃城市建設時,往往更加注重城市建筑的功能布局,90%的資金投入物理建設,而忽視了一所大學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性。城市規劃者應該轉變思路,加強項目的立項、規劃,以及資金投入的力度,為藝術類院校提供更多的共建機會,傾力打造一所真正屬于常州的高質量藝術院校。
(二)深化產教融合,讓校企合作形成閉環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大論述,這對于本地高校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首先,注重培養學生的技術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藝術類高職院校在深化產教融合的過程中,應該以職業要求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提高實踐課程在教學中的比重,重點關注創新類實踐項目。其次,應該緊密結合地方經濟和城市的高質量發展,瞄準所服務區域、行業的發展需求,建立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讓知識技能更好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在產學研一體化中,實現高校與地方經濟社會協同發展。同時在校企合作中務必形成閉環,讓企業深度參與課程改革,將優秀項目引入大學,促進大學生的有效實踐。
(三)提升學校的整體藝術氛圍
第一,校園環境的藝術氛圍塑造。學校應該利用自身學科專業的優勢,將美學思維融入校園環境。實踐出真知,因此實踐與藝術創作應緊密結合,由學生以項目實踐的形式,積極參與校園的美學重塑,比如讓學生參與學校文化體系、學校微場景建設等。這一過程不僅有助于學生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通過實踐增強專業自信心,而且有助于學校增強藝術氛圍。
第二,舉辦藝術活動。通過多元化的藝術活動,塑造學校的藝術氛圍,例如:舉辦主題藝術展、藝術沙龍;邀請藝術名家來校進行學術交流;舉辦大規模的校園藝術節,形成常態化節日;參與藝術團體的演出活動,集合各方資源,主動參與城市化建設進程中;等等。
(四)提升藝術院校的城市參與度
第一,學校與政府攜手,舉辦畢業季活動。例如:“名城蘇州畢業季”是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首次和蘇州市委宣傳部、蘇州市文廣新局、蘇州市教育局聯合打造的開放性畢業展示活動,活動展出在蘇學校藝術類畢業生的創作成果,通過分享各校在教育教學改革、產教融合等方面的經驗,共同推進“蘇州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融合試點城市”的建設。此活動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常州藝術類院校也可以聯合政府相關部門舉辦此類活動,讓學校的藝術作品真正參與全域一體化、產城融合中。
第二,參與城市文化藝術建設。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本身就是一個文化的寶庫。學者張麗堂沿用了英國人類學家泰勒關于文化的經典定義,將城市文化定義為人類生活于都市社會組織中,所具有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和一切從都市社會所獲得的任何能力及習慣。城市布局、建筑美學、城市創意、文藝活動等城市建設內容其實是長久的大課題,藝術類院校可以把城市課題作為模擬項目,讓學生進行提案模擬,打造如網紅公交站臺、網紅小廣場、網紅菜場、微劇場、微書房、微展覽、微畫廊等文化藝術載體。發揮高校教師的帶動作用,形成課題研究團隊,為城市文化發展儲備高素質人才。
第三,為城市藝術發展建言獻策。藝術類院校學生是具有一定審美的、有個性的、年輕的群體,同時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所帶來的文化也是多元化的。為城市藝術發展建言獻策,有助于城市吸收優秀的藝術風格,用創新的思維喚醒本土文化。因此相關部門應該多聆聽年輕人的心聲,開辟特殊通道,共同激活城市美學。高校有著獨特的人才資源優勢,來自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高素質人才和技能人才以獨特視角對城市的再認識,對城市未來的發展具有較大的參考意義。
第四,合力舉辦社區藝術大學。相關部門應與學校合力籌辦社區藝術大學,下沉到社區文化美學創造當中,讓學校融入城市,讓城市更具活力,真正讓學校走進城市,走進社區,了解本土文化,創造和發展一座城市的藝術魅力。把優質的教育資源本土共享,把本土的優秀文化傳承發展,提升整個城市的內涵。
綜上所述,地方藝術類高職院校必須立足本土,轉變辦學理念,緊密結合地方發展實際,擔起塑造城市美學的重要責任。相關部門也應該在探索全域一體化、產城融合發展路徑的同時,把美學理念融入城市,傾注精力,加大投入,重點打造一所本領硬、學術專、品質優的藝術院校。二者相輔相成,相生相長,共同掀起城市的美學復興,探索未來城市發展的特色之路。
參考文獻:
[1]陳亞軍,李莉方.高職院校與地方城市發展互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9(22):35-38.
[2]曹鴻驊,陳乃林.融合發展:高職院校引領城市社區教育的戰略選擇[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21):23-25.
[3]周曉剛.蘇南地區高職人才培養與區域產業互動發展的現狀與問題研究[J].中國培訓,2015(12):3-4.
[4]李海濤.“雙高”背景下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發展的問題與對策:以杭州市為例[J].創意城市學刊,2019(2):43-53.
[5]吳淑娟.地方高校與地方經濟社會互動發展的障礙與對策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120-124.
作者簡介:
曹承進,常州紡織服裝職業學院創意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數字媒體。
張作虎,常州紡織服裝職業學院產業教授,江蘇花頭鯨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研究方向:數字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