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潔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表明了文化的重要性和影響力。現代社會的藝術發展可謂是如火如荼,故宮文創產品風靡全國,中國李寧品牌崛起,中國品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這些無一不彰顯著中國文化藝術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如今,藝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藝術的一個分支——公共藝術,它的發展極大地傳承和弘揚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文章比較了中西方公共藝術的差異,深入剖析了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的關聯,認為公共藝術的設計應與城市文化相結合,以公共藝術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樹立城市文化自信,推動城市文化發展,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關鍵詞:文化自信;文化軟實力;公共藝術;城市建設
隨著我國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也在發生轉變,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在得到物質保障的基礎上,愈來愈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而公共藝術作為城市空間的一部分,不僅體現了城市文化,也承載著人們的記憶和情感。
埃菲爾鐵塔是巴黎城市地標之一,是巴黎城市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由女神像是紐約的城市名片,皇冠噴泉是芝加哥的城市形象符號,悉尼歌劇院代表著悉尼城市形象。由此可以看出,公共藝術是城市面貌的縮影,體現著城市精神。如果想了解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不如去看看它的公共藝術表達。
一、公共藝術的內涵
公共藝術是開放的、共享的、自由的,并能夠被社會大眾所接受的參與性藝術,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文化藝術。公共藝術的公共性不僅指是城市空間的公共性,還意味著交往、溝通,強調共同的社會秩序和個人的社會責任。公共藝術作為一個符號來講,體現著一個城市的精神和所屬時代的文化,是城市的名片。
公共藝術可以小到一個站牌、座椅、路燈,也可以大到一個展館、廣場等。它利用藝術設計的手段,將人們的情感與城市空間的相連接,用公共、開放、共享的語言展現藝術的美,彰顯著城市文化自信。
二、中西方公共藝術比較
中西方公共藝術的發展存在很大的差異。由于歷史文化的差異,西方的公共藝術是科學的、寫實的,中國則頗多寫意類作品。西方人的創作思維是立體的、開放的、外向的,科學的,而中國人的創作思維是平面的、線性的、寫意的、向內的,比如中國的秦始皇兵馬俑和美國自由女神像。秦始皇兵馬俑的建造和發現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它的設計風格是雄偉的、嚴謹的,它的存在和發現對于現代人了解古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在古代,兵馬俑是秦朝皇帝的私有物,但在新時代的中國,兵馬俑已經從私有物成為公共可參觀的古代歷史文物。兵馬俑的發現與開放不僅傳播和弘揚了中國雕塑文化,也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秦始皇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代表。而自由女神像是美國的象征,是美國精神文化的象征,表達了美國人民爭取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對于美國人民來說,自由女神是希望,是擺脫貧困和壓迫的保證。由此可見,每一個城市、每個國家都具有充滿自身文化特色的公共藝術。對于我國城市空間規劃來說,只有不做千篇一律的復制品,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設計出符合人民群眾共同價值追求的公共藝術,中國城市空間設計才能在世界舞臺上綻放更耀眼的光芒。
三、 公共藝術的歷史性、時代性、未來性
從我國公共藝術的歷史性來看,我國傳統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公共藝術的設計應繼承傳統。各地歷史文物的出土與開放,不僅有利于研究各個朝代的歷史文化,還有利于拉動該城市的旅游經濟。公共藝術要在繼承和展現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與當代社會發展相協調,思考是否要拆除損壞的古建筑,再建仿古建筑。一部分人反對仿古復建的景區和建筑,認為這樣的景區和建筑沒有韻味,只是為了提高當地的經濟效益和文化影響力而建的。其實修舊如舊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歷史遺留下來的痕跡和韻味,對現有的文物進行保護、展示,讓更多人切身實地地感受古代建筑文化,能更好地展示城市的歷史文化。對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傳承、發揚與開發,比一味地破舊立新更能傳承傳統文化。
從公共藝術的時代性來看,它的產生和興盛與城市的發展密切相關。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國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公共藝術也在與時俱進,根據新時代的發展要求不斷創新,比如國家體育場(鳥巢)、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設計頗具藝術性。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為什么如此受人們的歡迎?不單是因為它自身重要的實用功能,此外它的設計也非常獨特。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是一座人文機場,更是一座藝術館,體現了中國藝術的公共性、開放性、時代性,代表著中國設計走向世界。
而公共藝術的未來性是基于過去、現在,對未來的公共藝術的價值進行瞻望。
提到美麗又充滿魅力的布拉格,就會想到布拉格的雕塑,充滿科技感的卡夫卡雕塑,懸掛在樓頂吊桿上的人形雕塑,給人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其實在世界藝術的舞臺上,中國城市的公共藝術沒有國外藝術那么抽象、大膽,但是,中國城市的公共藝術是獨具韻味的。榫卯結構是中國傳統建筑結構,故宮的建造也運用了這種構造方式,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也是如此,這是對中國傳統工藝的繼承。中國的公共藝術種類也數不勝數:《慶豐收》群雕、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見證了中國重大歷史事件;敦煌的飛天壁畫和蘭州的黃河母親石雕,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優秀代表;徽派建筑是城市公共藝術的典范,展示了中國城市的獨特形象和文化。但是一些城市的現代化建筑風格高度同質化,面對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應從我國的傳統建筑文化出發,根據南北文化差異,建設具有城市特色的公共藝術空間,讓城市具有個性和獨特的魅力。
隨著中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很多城市留下了大量工業遺址,對工業遺址的保護和改造成為亟待解決的事宜。天津棉三創意產業園區和北京798藝術區,將公共藝術的設計建造與城市工業遺址的再利用相結合,創造了充滿生命力的公共空間。置身其中,人們的身心可以得到很好的舒展,這樣的空間改造和設計也推動了城市文化的發展。用城市公共藝術講好中國故事,是藝術的進步,是對文化的傳承,能夠推動國家的發展。
四、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人民需要文藝,文藝也需要人民,一切優秀文藝創作都為了人民。城市形象的建設以公共藝術為載體,傳達著城市的發展理念和人民的精神需求。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們不再僅僅追求物質上的滿足,而逐漸去尋求精神的慰藉。而公共藝術是傳播文化、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它的發展與城市的發展息息相關,能充分展現城市精神面貌。優秀的公共藝術作品能夠陶冶人們的情操,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所以要建設讓人民滿意的,與城市文化、地域文化相契合的公共藝術,打造城市的良好形象。
公共藝術作為城市地域文化的承載物和標志,是城市空間與人民生活的情感經歷和記憶的紐帶。公共藝術的設計一直致力于與當地環境相協調,從最初的審美性、生態性慢慢向人文性靠近,不再聚焦視覺效果,而是用設計喚起人們的情感,使人們產生共鳴。越來越多的可參與性作品受到人們的喜愛,全國各地的公共藝術展覽也吸引著人們注意力,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也建立了人與城市的情感聯系,還能喚起人的情感記憶。藝術家蔡國強先生說過,用要有形的,去表現無形的。其實公共藝術就是用有形的載體表現無形的城市文化和精神。深入城市公共空間,了解其文化內涵,結合地域背景所創作的公共藝術,一定是深得公眾尊重和認同的。在城市空間進行藝術創作,創作出人民群眾喜愛的公共藝術,能夠為城市增添人情味兒。
公共藝術的設計和創作以公共空間為依托,以服務人民群眾為目的。不論是城市雕塑、街道墻繪,還是城市園林,都是在滿足人們需求的前提下,以其獨特的材質、色彩、結構等表現方式來展現城市的歷史、文化,展現公共空間的開放、多元與包容。
公共藝術積極地向世界表達著國家的文化自信,用它獨有的形象積極推進與我國綜合國力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的形成。城市公共藝術傳達了城市公共空間的發展理念以及人民的精神訴求,彰顯著城市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城市公共藝術作品與地域文化緊密相連,是城市的印記,具有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它就像一張名片,代表了一個城市的形象,也展現了一個國家的文化形象。我國公共藝術的不斷發展,立足于中國深厚文化底蘊和綜合國力,將公共藝術設計與城市歷史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相結合,可以使公共藝術充分發揮其作為城市名片的作用,推動城市的發展。
五、結語
在“互聯網+”時代,創新是發展的不竭動力,只有堅持創新才能更好地促進城市地發展。將科技創新與藝術跨界相融合,利用先進技術創作人們喜聞樂見的公共藝術作品,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滲透到公共藝術領域,進行新時代的公共藝術設計。對于我國的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并將其應用于公共藝術設計,通過公共藝術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文化韻味,提高中國文化影響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創作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藝術。
參考文獻:
[1]劉強,孟慶凱.城市建筑空間公共藝術特質分析及設計對策:評《公共藝術創意設計》[J].江西社會科學,2018(10):261.
[2]鄭學剛.中國文化軟實力提升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8.
[3]王紅霞.融合:中國傳統文化與公共藝術[J].藝術品鑒,2017(4):418.
作者單位:
天津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