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部分新農村建設工作破壞傳統村落景觀,導致部分傳統村落景觀喪失了地域性特征。文章旨在結合中原文化的發展,研究傳統村落景觀保護與傳承工作,將中原文化發展過程分為初級階段、中級階段、高級階段,分析中原文化在傳統村落景觀中的傳承與發展,以此提出三項傳統村落景觀保護手段:修復傳統村落景觀元素、再生設計文化景觀、控制村落格局與整體風貌。同時結合保護手段,提出傳統村落景觀傳承策略,即建立景觀文化生態圈、保留建筑文化特征、傳承傳統村落景觀的非物質要素,以期實現中原文化影響下傳統村落景觀的保護與傳承。
關鍵詞:中原文化;傳統村落;景觀保護
基金項目:本文系鄭州經貿學院校級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中原地區傳統村落景觀保護與傳承研究”(ky2022)研究成果。
為順應社會經濟發展,在國家的號召下由政府指導開展新農村規劃建設工作,這一過程需要改建傳統村落。由于傳統村落景觀是傳統文化影響下形成的文化遺產,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所以需要防止新農村建設工作對重要景觀造成破壞,而新農村建設工作盡管小心規劃、用心處理,但還是存在部分建筑景觀遭到破壞的問題。因此,本文以中原地區傳統村落景觀為研究對象,以保護與傳承中原文化為目的,進一步研究中原地區傳統村落的建筑布局、基本結構、景觀形態等特征,以為當地傳統村落景觀以及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供更為切實的方式與方法,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更為合理的策略。
一、中原文化在傳統村落景觀中的傳承與發展
傳統村落具有防御性以及群居性特征,除了能夠體現當時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底蘊,還具備了互動性以及觀賞性特點。而中原文化在傳統村落景觀的傳承與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有的村落發展理念。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革,中原文化促進了傳統村落景觀的演進,這一過程主要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當地文化水平相關;傳統民居結合中原文化的變革,建立全新的村落布置結構,逐漸形成矩形、扇形等結構整齊且清晰的村落景觀。從中原文化的初級發展階段來看,早期的居住方式主要為穴居,人們通過木構架和泥漿搭建簡易的房屋結構,逐漸形成最開始的村落景觀[1]。而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演進,逐漸形成了具有保護作用的防御土墻或圍欄。根據調查資料,這一類保護型建筑最早出現在鄭州西山仰韶文化城址中。到了中原文化發展的中級階段,中國古代皇帝制度開始出現,將土地劃分為不同的郡縣,以主要城市為核心,向四周擴散建立村落,形成初具規模的房屋、道路以及田地等村落形態。中原文化發展到高級階段后,自宋朝開始人們更加注重精神需求,坊、市界限的打破改變了城市建筑格局,還出現了夜市、早市等現象。中原地區傳統村落的形式與規模發展,無不受到中原文化影響,并體現了中原地區政治經濟發展的脈絡。因此在研究傳統村落景觀的保護與修復方法時,需要將中原地區的歷史與文化考慮進去,將中原文化影響下的傳統村落布局、結構等作為研究的重點。
二、中原文化影響下的傳統村落景觀保護手段
(一)修復傳統村落景觀元素
修復工作是保護中原文化影響下的傳統村落景觀的一項重要工作,通過多種修復手段復原傳統村落景觀元素。該過程需要修復人員預先了解傳統村落的歷史發展背景,針對村落固有結構體系、分布狀態以及文化特征,制定具有當地獨特性的修復策略。首先在村落整體布局上,需要結合村落選址的地理位置條件,并參考當時建筑的建造觀念,遵循屋后有山、屋前有水的修復理念,同時需要注重傳統村落景觀的歷史性特征。村落景觀建筑中的結構高低、寬窄都蘊含著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蘊,因此要格外注意布局上的主次關系、等級關系。而最重要的一點修復注意事項,就是結合調查資料中的圖片或影像,復原每一處建筑景觀的原貌,保證景觀的基本外觀不變[2]。開展修復工作時要注意選擇適合傳統村落的建筑材料,以保證村落中的建筑結構與框架不變,同時注意所選材料的色澤與材質肌理,防止現代材料影響景觀的修復效果。
(二)再生設計文化景觀
保護中原文化影響下傳統村落景觀的第二項要求,就是要再生設計文化景觀。首先,要再生當地景觀的文化基因。在中原文化影響下村落景觀形成了獨有的文化基因,在修復與保護中必須傳承與發展這一基因。設計過程中應注意保留文化景觀的歷史樣貌,利用材質匹配的材料對缺損部分進行修補,縮減復原位置和其他景觀位置的差異。其次,要再生文化景觀附近的生態環境。由于一些村落景觀是依賴于當地環境而產生的,因此景觀與生態環境之間不僅存在主觀上的聯系,還存在客觀上的關聯。再次,要再生文化景觀形態。這是因為景觀形態是描述一個傳統村落思想、文化、經濟狀態以及人文發展的關鍵因素,人們能夠根據傳統村落景觀了解中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情況。最后,要再生聚落空間,恢復村域空間以往的形態特征和結構。該因素與人們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后續人們在了解村落景觀時,可以根據村落的空間形態特征,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
(三)控制村落格局與整體風貌
這一保護策略通過三個層面,實現對村落格局與整體風貌的控制。第一層是保護村落的山水格局。這一保護工作涉及大量自然環境因素和風貌特征因素,以中原地區的傳統村落景觀為例,在進行村落景觀保護的過程中,需要充分了解當地地形地貌、原有地域特征與環境肌理等自然環境特征,如此才能正確開展保護工作。第二層是要合理規劃村落功能布局。按照功能劃分村落布局,可分為生產空間、生活空間以及生態空間。其中生產空間用于日常物質生產與交換,生活空間用于居民活動,生態空間用于構建居住環境,三個類別的空間相輔相成,構建既符合當下人們功能需求又體現當下社會狀況與歷史風貌的傳統村落。通過合理規劃村落功能布局,才能展現中原文化影響下的傳統村落景觀文化與當地的風土人情。第三層是要合理規劃空間界面。因為傳統村落景觀是自然環境影響下,由人類依據自然環境特征建立的,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特征與人文特征,所以需要以合理的空間界面展現這一村落景觀結構特點,實現對村落格局與整體風貌的保護[3]。
三、傳統村落景觀傳承策略
(一)建立景觀文化生態圈
傳統村落具有獨特的文化特色,這一因素能夠直接反映到村落景觀上,因此可以建立一個景觀文化生態圈,以更好地傳承傳統村落景觀中的中原文化,實現意識形態和物質的雙向傳承。不同地區的傳統村落景觀由不同的民族文化衍生而來,各民族在宗教信仰、服飾文化、生活習慣等方面各有不同,傳統村落景觀的建設規格以及建筑造型也因此千差萬別。例如一些村落受藏傳佛教影響較深,一些村落受儒家思想影響,彼此存在不同的文化信仰[4],這同時也體現在村落景觀的營造上。特別是在節日氛圍、嫁娶習俗以及服飾色彩搭配等方面,存在不同的特點,因此村落內的景觀造型、結構組合、色彩使用、材料搭配以及選擇位置等,存在較大差異。而景觀文化生態圈就是在合理的范圍內保護這些村落景觀,并以一個完整的景觀格局向到此休閑游玩的旅客展示中原文化氣息。
(二)保留建筑文化特征
村落景觀多以建筑來展示村落的文明程度,因此在保護傳統村落景觀形態、布局等結構性特征的同時,要保留景觀建筑的文化特征。其一,通過景觀建筑傳承村落布局以及建筑所包含的歷史文化,展示空間布局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從而能夠展現當時社會的意識形態。其二,通過景觀建筑,傳承村落的人文底蘊,體現當時社會的鄰里交流、日常活動情況,借以還原當時的傳統村落形態。其三,通過景觀建筑,體現村落在當時的功能與作用,實現對民居院落、街道水系以及廣場道路的文化特征傳承,吸引更多的人走近中國傳統村落文化,使他們通過對村落環境的實際體驗與感受,體味中原文化變遷給傳統村落景觀功能帶來的影響。其四,通過傳承景觀建筑的其他屬性的不同特色,從更多角度保護中原文化[5]。
(三)傳承傳統村落景觀的非物質要素
傳統村落景觀作為文化遺產,不僅在基本結構形態上體現民族文化在不同階段的特征,還能使民族文化保留在建筑及景觀的結構、布局、形態等實體物質上,實現民族文化的傳承。中原文化影響下的傳統村落景觀,是研究歷史文化起源、演變、發展、衰落、革新、繁榮等階段的重要參考資料,因此不僅要傳承傳統村落景觀的物質要素,還要傳承建筑技巧、打磨工藝等非物質要素。因此要研究初級階段、中級階段以及高級階段中原文化的發展歷程,實現對不同階段人類智慧以及文明程度的分析,通過保護與傳承中原文化影響下的傳統村落景觀,為國家的文化研究工作提供更加有效合理的手段[6]。
四、結語
研究根據中原文化的發展歷程、傳統村落景觀的特征,結合二者之間的傳承與發展關系,總結了三點傳統村落景觀傳承策略,為當地傳統村落景觀中蘊含的中原文化,提供了更為嚴謹與合理的保護手段和傳承策略。但此次研究走訪調查的傳統村落只有兩個,且都在華北平原,因此所提出的手段與策略可能存在一定偏差,今后需要擴大調查范圍,進一步優化與擴充中原文化影響下傳統村落景觀的保護手段與傳承策略。
參考文獻:
[1]王英.文化自信視域地方文化更加出彩的時代價值:以中原文化為例[J].現代交際,2021(3):207-209.
[2]趙瑋,張巖.景觀敘事視角下傳統村落鄉土文化景觀保護與活化設計研究:以云南元陽蘇紅古寨為例[J].藝術教育,2021(3):235-238.
[3]賴玉梅.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探討:以廣東省平遠縣泗水鎮梅畬村為例[J].城鄉建設,2021(5):56-58.
[4]魏小利.文化自信視域下中原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探析[J].今古文創,2021(7):82-83.
[5]匡劉清晨,宋鈺紅,劉娜,等.滄源縣嘎多佤族傳統村落景觀空間特征研究[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1(1):48-55.
[6]張月英,張美玲.美麗鄉村建設下傳統村落的景觀發展:以福建省將樂縣常口村為例[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0(12):46-47.
作者簡介:
劉予申,碩士,鄭州經貿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學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