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菊
摘 要:科學技術把我們帶進一個新的時代,而藝術讓我們所處的時代多姿多彩。科學技術和藝術是相輔相成,并肩發展的關系。科技發展所產生的新技術、新材料直接影響藝術設計的表達,而設計師的思維想法將會為技術、材料的發展帶來靈感和創新。基于此,文章以蘇州博物館為例,淺析當下材料和技術與環境藝術設計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材料技術;蘇州博物館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個對其作品的實用性、功能性以及藝術性表達的可實施性要求都較高的領域,而作品的實現和藝術的表達毫無疑問需要技術和材料的支持,在技術和材料的基礎上表達思想和情感。回顧人類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歷史,我們會發現,任何一種具有時代性的技術和材料都會使得環境藝術設計的表達形式發生相應的變化,古埃及建筑的測量和起重技術、古羅馬的混凝土拱券技術、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等等都足以證明這一點,現代主義設計更是利用新材料、新技術創造新的藝術表現形式的典型。貝聿銘作為“現代建筑的最后大師”,他在建造蘇州博物館時同樣遵循現代主義的設計理念,實現了傳統和現代天衣無縫的過渡和結合。貝聿銘將當代技術和材料與蘇州當地的地域文化、人文涵養有機結合,獻給我們一個跨越時代的經典之作。
一、材料、技術與環境藝術設計之間的關系
意大利現代建筑師奈爾維認為:建筑是且必須是技術與藝術的綜合體,而并非技術加藝術。環境藝術設計作為廣義建筑的擴大和外延也同樣遵循這個規律。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創新思維、設計意圖需要通過物質手段予以實現,而技術和材料恰是其中的媒介,同時,技術和材料的發展也會開創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完善藝術性表達,讓室內外環境盡善盡美。
現代主義建筑運動先驅柯布西耶在20世紀初便說過:“建筑結構和裝飾的形式經過幾個世紀的漫長變化,在鋼筋水泥的50年里為人類建筑史做出了巨大貢獻之后,又經歷了一次徹底的變革。”而正是在20世紀,金屬結構、玻璃幕墻等新型材料已經成為新建筑的重要材料,使得當時的建筑形式和藝術表現發生了根本性的演變。同時,新材料、新技術的進步,使得人們的審美不斷變化,由新材料、新技術催生出的新的藝術表現形式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同時,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影響著技術和材料的發展,設計的最終服務對象——人,在環境中的需求變化影響著能夠解決空間功能性和實用性問題的科學技術,同時影響著解決審美問題的藝術創作,三者通過實踐相互結合形成環境藝術設計。
二、材料、技術在蘇州博物館室內外環境
藝術設計中的體現
(一)蘇州博物館概況
貝聿銘先生祖籍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后,蘇州博物館便是他送給家鄉的禮物,也是他建筑生涯的封刀之作。這座博物館的設計不僅體現了蘇州悠久的歷史文化,而且與現代主義的簡潔風格結合得自然動人。貝聿銘先生按照“中而新,蘇而新”的設計思路,將蘇州博物館置于庭院景觀之中,使得博物館與其周圍的獅子林、拙政園等蘇州古典園林協調統一。同時通過材料和技術的合理運用來詮釋設計理念,讓整個建筑在觀感和功能上給人帶來美好的體驗。
蘇州博物館將建筑造型和所處環境自然融合,加上現代化的創新,無不體現出別具匠心的設計理念和蘇州的江南人文特色,是中國建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作為現代主義建筑,它是集東方美學與古典園林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是現代園林的延續、經典建筑的典范。
(二)蘇州博物館中材料的運用對于環境藝術設計表現的影響
“材料”是藝術家用以表達情感、靈感的物質載體,不同的材料經過不同的設計實踐和精神創造能造就豐富多彩的藝術表現形式。蘇州博物館體現的“中而新,蘇而新”的設計風格中,“中”指的是符合中國傳統建筑理念,“蘇”指的是融合蘇州人文涵養與地域文化,而其中的“新”就是指材質的新穎。貝聿銘先生在設計蘇州博物館時,使用新材料讓人們在博物館的室內外環境中感受到強烈的現代藝術氣息,同時感受悠久的傳統文化。可見,材料的巧妙運用對環境設計的藝術性表達有著重要作用。
在材料的運用上蘇州博物館主要采用玻璃和鋼材等現代感十足的材料,同時考慮到周圍的拙政園、獅子林等古典園林,采用了瓦片、磚等傳統材料,將傳統和現代合理結合,達到了和歷史對話的目的,整個建筑內外充滿了現代感卻又不乏江南建筑的古典韻味。
蘇州博物館的屋頂設計采用現代化的幾何形態而非傳統的坡屋頂,其中金字塔形玻璃天窗時斷時續,跨在現代與傳統之間,個性鮮明。開放式的鋼結構用木材鑲邊,不僅能夠保留傳統文化氣息,同時能夠確保整個建筑永不變形和蟲蛀。玻璃屋頂之下大面積使用的金屬遮陽片和木作構架使得博物館內充滿柔和的光線,符合貝聿銘先生一貫以來的“讓光線來做設計”的理念。
整個博物館的色調是江南傳統的粉墻黛瓦,但在表現形式上是現代的。玻璃屋頂和石屋頂相互映襯,選擇“中國黑”花崗巖而非傳統磚瓦。蘇州作為一個多雨的城市,貝聿銘先生在設計博物館時充分考慮了這一點,“中國黑”與傳統瓦片材質不同,色調、特質卻相同,日曬而灰,水洗而黑,有著江南水墨暈染之感,為粉墻黛瓦的江南符號增添了新的詮釋內涵。博物館庭院的設計借鑒了蘇州古典園林的特色和古典氣韻,鋪滿鵝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小橋、八角涼亭、小片竹林等景物組成了現代感十足卻又詩情畫意的庭院景觀,既不同于傳統園林,又蘊含著蘇州古典人文氣息和神韻,粉墻灰瓦,飛檐翹角,以壁為紙,以石為繪,營造出米芾水墨山水畫般的意境。
(三)蘇州博物館中技術的運用對于環境藝術設計表現的影響
現代主義建筑學派奠基人格羅皮烏斯認為,設計應該要與工藝相統一,藝術應該和技術結合,在建筑設計中不光要考慮其功能,同時也要考慮當下的技術水平以及之后的維護成本。蘇州博物館就遵循著這樣的設計理念,材料和工藝技術的結合,增強了室內外環境空間的藝術表現力,包括給排水、暖通和電氣依據需求和功能采用不同設計方式的合理做法。
在庭院景觀中,貝聿銘先生設計的八角涼亭體現了技術和藝術的結合。涼亭的設計采用鋼材作為一體化屋頂的骨架,骨架上覆蓋模數化的玻璃。這樣的建造方法不僅可以加快施工速度,而且能夠簡化施工步驟,同時能夠便于后期維護管理。
由于位于多雨水的江南城市,所以蘇州博物館的室內設計對防潮防霉有一定的要求,而室內又有著小型水景,故而在滿足功能性要求的同時又不能影響其美觀性。為此,給水采用變頻恒壓供水,館內地下室的污水處理采用潛水泵抽升排水。而博物館屋面的形式較為復雜,所以排水方面虹吸雨水排水系統與重力流雨水排水系統相結合。消防設置上,蘇州博物館采用消火栓及噴淋系統,并且碰頭布置根據裝飾要求去精確定位,如館內部分頂面采用玻璃天棚,此處均采用側墻噴頭。總之,消防設置在滿足功能性的同時,既滿足規范要求又不影響裝飾效果。
蘇州博物館的通風系統采用一次泵變頻技術,展廳、走道等公共區域采用定風量全空氣系統。風口的布置也做到了功能與造型結合的綜合要求,斜側送風位于展柜的后部,而回風處理置于展柜離地的間隙,送回風口則做到了很好的隱蔽處理,保證功能性的同時不失美觀性。
三、當下材料、技術對蘇州博物館室內外環境
藝術設計的影響
蘇州博物館運用新材料、新技術將中國古典建筑形式用現代方法展現,即用鋼結構搭建主體建筑,采用多種現代材料,達到了技術和藝術的結合。基于此,“中而新,蘇而新”的特點在建筑形式和室內外風格上獲得了完美的體現,使得“新”充滿了蘇州的氣韻,變成了創新的“蘇”和創新的“中”。
四、結語
通過綜合分析材料和技術的運用對蘇州博物館室內外環境藝術設計的影響發現,材料和技術與環境藝術設計之間有著緊密相連的聯系。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進步和材料的發展,同時材料和技術的進步能夠催生出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它們是相輔相成、并肩發展的關系。新的時代技術能夠反映出時代精神,而利用新材料、新技術這些物質條件去發揮時代審美的作用以達到體現時代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新指向的目的可能是未來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付龍珠.淺析裝飾材料與施工工藝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重要性[J].建材與裝飾,2016(52):117.
[2]戴建華,吳萍.室內設計中材料的表現與運用[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64-66.
[3]張寶貴.新材料技術對環境藝術的影響[J].建材發展導向,2003(5):90-92.
[4]馬遠.貝聿銘蘇州博物館新館的空間環境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9.
作者單位:
蘇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