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江波 潘敏純
【摘 要】本文以職業教育能力培養為切入點,通過深入分析“1+X”證書制度內涵、中高職銜接存在的問題以及能力本位教育的模式構建等,探討“1+X”證書制度下能力本位人才培養銜接教育對策及中高職銜接可操作模式:實現學歷與職業技能的有效銜接;開發能力本位課程;改革考核評價等。
【關鍵詞】中高職銜接 能力本位 1+X證書制度 標準體系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15-0036-03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產業發展的集約化、精細化和智能化要求中高等職業教育能夠實現有效銜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層次。為此,國務院、教育部等先后下發系列文件,要求積極推進中高職銜接,搭建現代職業教育立交橋。本文從職業教育能力培養角度,闡述“1+X”證書制度的內涵,分析中高職銜接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提出能力本位人才培養銜接路徑及對策。
一、“1+X”證書制度內涵
“1+X”證書制度是《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所提出的,從2019年開始,在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以下稱“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
(一)“1+X”證書制度是學歷與能力并軌的證書制度
根據《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1+X”證書制度是“學歷證書+若干職業能力證書”制度,是“鼓勵職業院校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積極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拓展就業創業本領,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的一種制度。從原文的解讀來看,職業教育與傳統的學術教育在證書管理上存在明顯差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學生通過某種形式的學習并考核合格,按規定給予頒發相應的學歷證書,對達到一定專業或學術水平的頒發學位證書。由此可見,傳統的學術教育實行的是“學歷證書+學位證書”制度,強調的是學習經歷和學術水平。而根據《教育部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公告》(2019年12月5日)第八條和第四十五條,“實施職業教育應當根據經濟和社會需要,結合職業分類、職業標準等,實行學歷證書、培訓證書、職業資格證書以及體現職業技能等級的證書制度”,“接受職業學校教育的學生,達到相應學業要求,經學??己撕细瘢l給相應的學業證書,符合條件的,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和體現職業技能等級的證書”。結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和即將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職業教育即將實行“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更強調學生在獲得學習經歷的同時,應具有一定的職業技術能力。因此,“1+X”證書制度是一種學歷與技術能力并軌的制度體系,也符合職業教育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特點。
(二)“1+X”證書制度是一個基于標準化的能力資歷框架
在“1+X”證書制度中,“1”是學歷文憑,“X”是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兩者都有相應的國家標準。特別是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我國自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實施后,于1995年啟動國家職業分類,形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經歷2009年和2015年兩次分類修訂,職業大典基本確定了比較系統、科學的職業分類、資格標準和證書開發體系。根據201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發布情況來看,遵循了客觀性、科學性和開放性三大原則,通過對職業標準結構的改造,將技能分為通用技能、特定技能和核心技能三大模板,并按技能層次,分層別類確定和制訂行業通用技能標準、特定技能標準和核心技能標準,能滿足職業技能鑒定的有效需求。
(三)“1+X”證書制度能實現學歷證書與職業技能證書的有效銜接
從目前的技能等級證書來看,從縱向維度主要分為初級技能、中級技能、高級技能、技師和高級技師。而根據《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將“推進資歷框架建設,探索實現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互通銜接”,由此預期將構建一個多層遞進的“學歷+技能”資歷框架(如圖1所示)。
構建圖1所列的“學歷+技能”相互銜接的資歷框架,將引申出以下幾點:一是職業分類和職業分類標準必須獲得政、校、行、企的廣泛認可,具有公證力和影響力,這一點目前國家組織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已具備一定的基礎。二是學校依據職業分類設置專業,依據職業能力標準開發基于工作崗位和職業能力的能力本位課程。三是專業教學、技能培訓、課程考核、技能鑒定以職業分類及能力標準為依據,實現考核的國家標準化。
二、中高職銜接能力本位缺失
近年來,中國非常注重中高職銜接教育。自2010年以來,教育部先后發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關于進一步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從中高職銜接的方向要求、協調發展、銜接實施和制度保證等維度提出了促進中高職有效銜接的舉措,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形成了對口招生、五年一貫制、“2+3”“3+2”等幾種銜接模式,進一步拉動中職院校的招生規模,促進高職生源的旺盛,提升高校毛入學率,為國家經濟和人才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但從總體實踐來看,中高職銜接缺乏明確的能力標準體系。
(一)能力標準體系在職業教育中的缺失
能力標準體系是在產業崗位工作調研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套自下而上的能力標準等級,有三個明顯的特征:一是能力標準體系的建立是圍繞崗位群及崗位職業發展梳理而形成的,能夠確保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與崗位需求相一致;二是建立初級、中級和高級等崗位能力標準,互相側重并與相應的崗位技能需求相一致;三是該能力標準得到社會、企業和學校的廣泛認可。國家盡管制定了職業分類大全,對崗位職業能力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標準,但由于未能與職業教育有效銜接,導致中高職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存在相互脫節問題。如“3+3”對口招生,中高職院校各自制訂自己的人才培養方案、專業教學及檢驗標準。中高職之間口徑不一,相互脫節,無法做到融合統一。而“3+2”“2+3”模式盡管是中高職院校相互合作,在制訂培養方案等方面有一些溝通和協調,但由于沒有公認的能力標準體系,缺乏能力達成程度檢驗,且容易受到校本思想的引導,寬進加寬出,再加上一些專業招生規模少,需要與其他高中畢業生或其他院校中職畢業生混合編班,從而導致銜接目標產生偏離。
(二)學歷與能力等級體系不匹配
中職學校培養的是初級技術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培養的是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中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在能力角度應該是遞進關系,各有側重也各有不同。在實際操作中,因受到學校辦學條件制約和缺乏外部的評估認證等保障體系未能執行等,各高校均依據自己的調研和辦學實際制訂人才培養方案,中高職人才培養定位不清,如一些高職市場營銷專業培養面向崗位是銷售員,中職也是銷售員,課程設置重復、教學內容重疊、能力培養層次趨同。
(三)要素能力與行為能力定位不清
課程是實現能力培養的基礎,在中高職銜接中處在核心地位。從中高職人才培養的能力要求和目標設定角度來看,中高職課程開發應該以能力培養為主,依據完整的行動單元進行能力分析,也就是行為能力本位,并具有差異性,只有這樣才能打破課程重復設置、教學內容重疊的怪象。而從目前出版的中高職教材來看,由于沒有明確的能力界定標準作為中高職課程開發的依據與組織教學的依據,絕大部分仍然是以記憶、思維和想象力作為課程能力的基本分析單位,這種以要素能力為主的課程開發更多地強調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系統性和連貫性,未能體現職業教育的特色,也未能體現中高職教學能力層次的差異性。
(四)職業教育能力要素的國家標準缺乏
能力標準體系既是中高職專業設置、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和組織課程教學的基礎,也是中高職教學質量監控和評價的標準。由于缺乏能力標準體系,各中高職院校以校本為中心,根據學生和教學情況開展相應的教學,難以打破校本思想,為了合作而協調。因此,在實踐中,盡管存在教育集團、“3+2”“2+3”等合作辦學協議,但受校本因素的影響,中高職院校教師資源、教學資源仍然是以校為本,相互溝通和協調較少,未能做到優質教學資源共享、人才共育共管、教學質量互認等,使中高職教育未能實現有序銜接,同時也導致學分制難以在跨院校之間實施。
三、基于“1+X”制度的能力本位中高職銜接模式分析
從學歷證書制度過渡到“1+X”證書制度,是職業教育向深層次的應用型技能人才培養教育在制度層面的轉型升級,必然會推動中高職銜接教育制度改革。結合國家“1+X”證書制度改革,筆者認為應建立基于能力本位的“培養—評價”雙軌銜接模式。具體包括:一是要建立完善的、具有公信力的職業教育標準體系;二是要對接職業標準建設系統的專業教學標準;三是實行雙元評價機制,學校評價學習情況和綜合素質,客觀的社會中介機構評價職業能力。具體運作模式見圖2。
四、基于“1+X”制度能力本位中高職銜接模式實現對策
實施“1+X”證書制度能力本位中高職銜接模式,關鍵在于發揮能力標準在職業教育質量提升中的基礎性作用。按照專業與產業對接、課程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對接要求,完善中高職專業設置、課程開發和教育教學等活動。
第一,要建立基于標準化的能力體系,實現學歷與職業技能的有效銜接。政校行企應充分合作,在對職業分類和崗位工作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完善標準化能力體系建設。一些已有國家職業能力標準的,通過梳理分解,明確相關崗位所需的技能等級、技能要求和工作內容,并將其套入相應的中職和教育標準范圍之內;一些尚未有國家職業能力標準的,需要根據產業崗位需求和專業人才職業發展需求等,由政府部門組織企業專家、社會學者、中高職院校優秀教師共同制訂社會公認的能力體系標準,作為中高職院校專業培養目標設置和教學質量評價的依據。
第二,以能力遞進為原則,開發能力本位課程。避免了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重疊,而且能夠減少課時數量和課程門數,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能有效實現分階遞進的教學思想。同時,因能力標準體系是課程開發的依據,也是其教學質量檢測的依據,以此為基礎制訂課程標準,能保證學生能力的達成,高職學校也無須擔心學生在中職學習不好未能達到要求而需要補開課程。
第三,以能力考核為重點,積極探索考核改革評價??紤]到中職升高職考試的時間點問題,建議由政府部門組織相關的行業技能鑒定點,對學生進行綜合考核,考核合格頒發相應的證書,同時作為高職招生依據。如將學生中職學習成績績點+綜合技能鑒定成績作為招生依據,既注重能力達成過程評價,也注重結果的評價。
強化能力教育合作,打破院校壁壘。按照有效銜接、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的基本原則,通過教育集團、院校合作等途徑。強化中高職院校在師資培訓與交流、能力課程開發與教學、實驗實訓實習管理等方面的交流與共享。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中高職院校的優秀教育資源,形成辦學合理;另一方面可加強中高職院校師生的相互了解,分享教育信息,強化辦學認同。
注:2016年度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廣西中高職銜接研究”(2016ZZC008)
【作者簡介】陳江波(1980— ),男,湖南隆回人,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審計室主任,講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和工商管理;潘敏純(1983— )女,廣西武鳴人,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學生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黃桂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