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面臨著嚴峻挑戰。在當前的教育體制改革下,中學生的學習壓力不斷增加,一些不良事件頻頻發生。教師及家長愈來愈重視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已成為現代教育中的必修課。因此,當前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研究,旨在提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從而有效地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健康;有效性
一、當前中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
在現代的社會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心態已經成為當前教育領域的真實寫照。家長對于孩子的成長教育問題非常重視。同樣,學習壓力過大、心理負擔過重、課業輔導過于緊張等問題成為當前壓垮中學生心理防線的關鍵因素。統觀現代社會教育的發展,中學生的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家長、學校以及社會的重視。如何保障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成為當前教師的一項重要課題。
二、國內外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現狀
國外早已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予以絕對重視,其在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上積累了較為成熟的理論策略。依據國外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我國針對當前中學生心理發展不平衡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借鑒參考了國外相關教育策略的指導,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策略建設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三、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意義
心理健康發展能夠幫助中學生有效進行課程學習,保障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于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學生的心理狀況以及心理需求,從而確定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和內容。此項研究可幫助師生加大對心理健康教育學習的重視程度,合理結合教育理論的學習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不斷地培養和提高中學生綜合精神素質水平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四、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創造良好的環境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依賴于周圍環境的影響。一個健康良好的成長學習環境是中學生陶冶情操、健康學習的基礎條件。
1.良好的校園環境
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是中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有效保障,在充滿學習氛圍的班級里學習,有利于中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而良好學習氛圍的營造離不開優秀班集體的管理。有效制定嚴格的班級管理制度,對獎懲制度做出明確規定,在班級學習中開設學習小組,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應積極開展班會活動,定期對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進行深入了解。
2.良好的家庭環境
良好家庭氛圍是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家庭氛圍有利于中學生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有利于中學生規范自身行為方式以及言語素質。家庭良好氛圍的建立離不開家庭結構的和諧完整,為保障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建立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圍尤為重要。其次,在中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與孩子間的溝通交流非常有必要。在與孩子的交流過程中,父母能夠了解孩子、傾聽孩子的心聲,幫助孩子解決學習以及生活上的問題,是家長營造良好家庭氛圍的重要依據。
(二)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調節
在學習過程中,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主要依賴于學生對自身的正確認識,教師應幫助學生了解自我,以良好樂觀的心態接受自身的優缺點,并認識到錯誤及時改正。中學生在學習上難免遇到一定挫折,教師應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調節,合理疏導自身情緒,接納自己,不斷完善自己。
(三)家校配合,有效引導青春期學生
處于青春期階段的中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還未有充分的理解,學生家長配合學校措施,與學校合力幫助學生,在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相互聯系、相互幫助下,保障青春期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注意中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心理狀況,做到家校溝通及時,讓老師充分了解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對其進行針對性教育,促進其心理的健康發展。
(四)合理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建立良好的同學關系
中學生在與異性交流時不夠成熟,教師應適時進行合理引導,鼓勵學生建立良好健康的異性同學關系。同樣,在同學關系的建立中,教師應有效引導學生之間多進行交流溝通,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校活動、社團活動以及班級活動,加強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提高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建立健康的同學關系,從而有效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全面發展。
總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基于教師、家長的合力教育,有效保障中學生的心理健康,針對其性格特點、心理狀況進行合理分析,充分引導中學生發展健康心理,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進行適當調整,加強教師、家長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
參考文獻:
[1]李谷雨,吳健.基于學生認知態度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研究:以湖北中醫藥大學為例[J].領導科學論壇,2018(3):67-69.
[2]牛玉梅.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J].新課程(上旬),2018(6):32.
注:本文系白銀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有效性研究”(BY[2020]G201號)課題。
作者簡介:郭耀軍(1987.9—),男,漢族,中學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