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建立 周鐵鋒 王曉軍
摘 要:農業科技對于推動現代農業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科技可以引領農業產業供給側改革。在詳細調研杭州農業產業和科技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分析當下杭州農業供給側改革過程中農業科技存在的問題,并探索當前農業產業和農業科技沒有深入融合的深層次原因,最后結合杭州城市發展定位和農業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提出深化政產學研合作、拓寬創新投入渠道、加強農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等對策建議,以期促進農業科技更好地服務杭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關鍵詞:農業科技;供給側改革;發展;對策;杭州市
中圖分類號:F327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21-0020-03
農業是基礎性產業,是實現現代化的基礎[1]。近年來,國家對“三農”工作高度重視,21世紀以來連續發布了17個以“三農”問題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從2004年的“農民增收的關鍵是科技進步與科技創新”到2020年的“強化科技支撐作用”,盡管每年聚焦的主題并不一樣,但是每年主題中的科技元素一直都存在。科技是先進生產力的主要標志和集中體現,科技在現代農業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對于提高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保障糧食安全、維護政治穩定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農業科技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這表明,科技創新不僅在農業現代化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起到了關鍵引領作用,更是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轉型的重要支撐力量[2]。
同時,杭州市提前邁入依靠創新驅動的新發展階段,展現“重要窗口”頭雁風采,加快杭州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全方位提升農業科技工作水平,提高農業綜合質量效益與競爭力。近年來,杭州十分重視農業科技工作,市委、市政府相繼制定并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杭州農業現代化的實施意見》(市委〔2013〕3號)、《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創業的若干意見》(杭政辦函〔2017〕63號)等政策文件,高水平制定、實施《杭州市現代農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從化解農產品供需結構性矛盾、提高農業產業比較收益入手,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美[3]。因此,在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需要進一步立足杭州區域農業農村實際,全面剖析影響現代農業科技支撐體系在杭州推廣的制約因素,分析影響杭州市現代農業科技支撐體系因素,構建杭州現代農業科技支撐體系運行機制,提出提升杭州市現代農業科技水平對策建議,具有重大的理論與實際意義[4]。
一、杭州市農業科技發展現狀
近年來,杭州市不斷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農業科技水平和服務能力得到極大提升,基本形成基于產業分類的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杭州市農業科技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5]。
(一)農業科技支撐體系日趨完善
杭州已建立起了以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杭州學院以及中國水稻研究所、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中華全國供銷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等中央在杭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為重點,浙江省農科院、浙江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浙江農林大學等省在杭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為支撐,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亞熱帶森林培育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農產品質量安全危害因子與風險防控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物病蟲分子生物學農業部重點開放實驗室、園藝產品冷鏈物流工藝與裝備浙江省工程實驗室等一批國家、省部級創新平臺和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為依托,杭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杭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杭州市種業集團有限公司、杭州茶廠有限公司等市級科研院所、科技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市縣農技推廣服務中心為補充的層次分明、結構合理、分工明確、密切協作的農業科技支撐和推廣服務體系[5]。除了涉農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外,杭州還有為數眾多的農業創新型企業。截至2017年底,杭州市擁有省級農業科技型企業267家,省級農業研發中心85家,市級農業科技企業332家、農業研發中心117家。此外,杭州還有大量的非專門高校和科研單位的涉農科研部門,如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中國計量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浙江工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等,農業科技創新氛圍濃厚。據不完全統計,每年涉農科研經費投入在2億元以上。
(二)農業科技推廣和服務體系建設成果凸顯
杭州市不斷創新農業科技推廣方式,繼續加強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按照推廣隊伍主體化、推廣行為社會化、推廣形式多樣化的思路,完善基層農業公共服務體系,組建由首席專家、責任農技員、鄉土專家組成的農業創新與推廣服務團隊,提升農技服務針對性、有效性和信息化水平。僅2018 年,杭州市確定區域性主導產業50多個,推廣主導品種270多個、主要技術160多項,創建省級科技示范推廣基地39個,確定培育科技示范戶4 500多戶。從健全機構、明確職責、建好機制、優化服務等方面推進推廣服務體系建設,規范基層農技服務。截至2018年年末,全市有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140個,其中省級示范中心30個、市級示范中心50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 947人,完成考核指標的155%。開展實用型人才培訓,培訓農村實用型人才1.4萬余人次,新編科普教材41種,印發5萬余冊,組織100名實用人才參加全國培訓。
(三)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實現新跨越
近年來,杭州開展了農業科技孵化器等創新創業平臺的建設,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共認定農業“星創天地”12家(其中國家級6家,省級6家),如杭州安廚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星創天地)建立了統一的農產品溯源、倉配、冷鏈等相關的配套設施,并在縣、鄉兩級建立“農創客服務中心”,幫助電商企業進行電商創業,目前入駐企業己超過30家,對接合作社超過80家。此外,2017年杭州市政府與浙江省農科院合作建立省農科院農業“雙創”基地,依托省農科院的科技資源,由省、市財政落實1 300萬資金,共同建設杭州市發展現代農業的創新創業平臺。這些平臺的打造,對于進一步激發農業農村創新創業活力,優化農村創新創業環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