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科 嚴爾瑋



摘 要:田坎是自然環境、人口生計和土地制度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復雜的人地關系互動中,自然環境和人類經濟活動對田坎概念演變、定位功能和凝練特征產生重要作用。對貴州省關嶺縣花江大峽谷小流域中三家寨和孔落箐兩個村進行調研。研究結果表明,石漠化綜合治理中,兩個村的田坎利用具有石坎多、田坎撂荒多、田坎坡度大和田坎殘損較嚴重等特征,并對村民田坎利用特征的成因進行剖析,以期拓展田坎資源的概念、主要功能和利用特征,豐富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理論。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從而助力鄉村振興和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小流域;石漠化綜合治理;田坎;干熱河谷
中圖分類號:F062.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21-0023-03
田坎具有區分權屬、護坡、保水、保土、保肥和通行等功能,是耕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17年,國家頒布的《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21010-2017)把南方寬度<1.0米的地坎(埂)認定為耕地,并納入耕地范疇;把耕地中南方寬度≥1.0米的地坎認定為田坎,屬于農用地范疇,不納入耕地面積,還將其主要功能界定為護坡和攔蓄水。陳正、周同和桑玲玲的研究表明,2018年,根據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統計表明全國田坎面積約1.22億畝,占耕地面積的6%。2010—2014年度土地變更調查統計表明全國新增耕地總面積2 608萬畝,其中通過整治田坎新增耕地共204萬畝,占新增耕地總面積的7.8%。可見,田坎資源數量大,對田坎概念的界定、功能的拓展及其利用特征進行研究,拓展田坎資源可持續利用理論,對盤活土地資源,促進農民增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國內學者關于田坎利用、田坎系數、田坎設計、田坎響應和田坎侵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石觀海、孫浩峰對馬蓮河流域項目區內的閑散地與梯田埂坎利用方式和利用率進行了調研,表明閑散地和梯田埂坎開發利用空間較大,并分別提出二者的開發利用途徑。楊利民、黃宇萍和劉專根據湖南省第二次土地調查耕地田坎抽樣調查實測結果,分析了該省耕地田坎的區分權屬和保水保肥等功能,并揭示了田坎地理分布存在耕地田坎密度與地形地貌顯著相關,區域分布特征不明顯等規律,實證了《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21010-2007)南方耕地中寬度<1.0m的田坎認定為耕地不符合南方實際,并提出土地調查與糧食產量統計的耕地標準應該統一。趙佳琪和陳英對河西走廊地區永昌縣的調研。分析表明分家析產后,大多數農戶耕地中耕地田坎系數明顯增加,實際耕作面積減少,制約土地利用集約化的發展。李建華等基于田坎穩定性判別,以西南山丘區地形地貌特點,按照五類典型梯田樣區,構建標準田塊和標準樣區的田坎響應模型研究了該區域田坎響應。分析表明,田坎高于田面毛寬和凈田面寬均呈正相關;當地形坡度增大,田坎高度相應增加才能擴大田面寬度和新增耕地面積;典型丘陵樣區和山地樣區中均表現為地形坡度增大,其可修筑的梯田面寬越窄,若田面寬度增大,則格田、田埂數量和占地均減少,且其條田響應顯著。湯永強結合國家開展的黑土區坡耕地治理工程中的坡改梯工程,采用建設微型徑流小區法,研究探討不同季節黑土區新修土坎梯田田坎侵蝕情況的差異及特征。趙寧對漢陰縣通過實踐采用一種下部為石坎、上部為土坎的土石混合田坎進行了研究。這種田坎比土坎穩定,投資少,且節約土地,提高耕地產出率和經濟效益。
目前國內關于田坎的研究不多,且多側重于自然科學方面的研究,嚴重缺乏根據在現行國家質量標準框架內,對田坎利用的綜合研究。在我國西南地區丘陵多,山地多,坡度大,梯田或者梯狀坡耕地土地利用類型多,導致田坎多,田坎系數比例大多在10%以上,其中貴州全省平均達到20%,且多為石坎,理論上不符合上述關于田坎及其功能的界定。因此,本研究通過對貴州省安順市關嶺縣花江小流域的三家寨和孔落箐兩個村的進行實地測量和入戶訪談調研,從兩個村石漠化綜合治理中田坎利用的特征分析,對國標田坎概念和主要功能的界定進行了深入實證研究。
一、研究區基本情況
關嶺縣花江鎮所轄花江大峽谷段為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區域,是石漠化地區研究石漠化綜合治理中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個系統的典型小流域,故本文以花江鎮板貴鄉所轄的花江大峽谷北側的峽谷村所屬的原三家寨和孔落箐2個相鄰的村為研究區域。兩個村屬典型的干熱河谷氣候,氣候炎熱,年均降水量不足700mm,森林覆蓋率約為12%。2019年末,兩個村共410戶,2 100多人,耕地面積合計2 263.8畝,人均耕地面積約1.1畝,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玉米和紅薯等,主要經濟作物為火龍果,花椒、枇杷、砂仁和沃柑等。兩個村山地多,坡度大、坡改梯土地利用類型較多等原因,導致該區域土地利用細碎、田坎系數大,加上實際利用中,對田坎的修建和維護長期缺乏資金、技術和人力的投入,田坎利用形勢嚴峻。
二、研究方法
(一)田坎測量方法
調研人員通過皮尺測量田坎長度、寬度和高度;利用測角儀測量土坎、土石混合坎和石坎的不同坡度。借鑒楊利民等人的研究,將坡度分級為≤2°、2°~ 6°、6°~15°、15°~25°、>25°。共測量田坎60條,其中兩個村各30條,三家寨以通村而過的S210道路為界,上下均分;孔落箐以S210道路通往花江大峽谷景區售票處的旅游道為界,上下均分。
(二)訪談法
調研組組織2個小組,每個小組由1個教師帶領3名本科生開展調研,調研采取問卷調查與訪談相結合的方法收集樣本。通過在對兩個村的村民、村干部、土管所工作人員和基層政府工作人員進行面對面訪談,逐戶發放,現場回收,力求保證數據的客觀性和有效性。
2020年,9月底對調研人員進行了系統的公共衛士安全和專業調研的培訓;10月10—12日,調研組組織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6名本科學生開展了實地數據測量和入戶調研。訪談40人,發放問卷40份,回收4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