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慶陽
摘 ? 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溯源于古典經濟學,以馬克思再生產理論為指導,系統回答了為什么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任務、怎樣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價值取向、策略方法和改革方向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性
中圖分類號:F121 ? ? ?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20-0001-04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 年11 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重大命題。黨的十九大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新發展階段,“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長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都將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主題”、“主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綜合研判國內外發展環境的深刻復雜變化,特別是深刻分析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面臨的突出矛盾問題后,對我國經濟發展思路的戰略謀劃,對主要工作著力點的戰略調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特有范疇,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韓保江,2018)。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溯源
(一)古典經濟學構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直接理論源頭
威廉·配第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是他的名言。除了最早提出商品的價值是由勞動創造的外,威廉·配第還進一步分析認為,勞動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降低生產成本。馬克思對配第的這個思想給予高度評價:“配第也把分工當做生產力來闡述,而且他的構想比亞當·斯密還要宏大。”威廉·配第還正確地認識到,改進資源配置方式也能夠提高效率,增加供給和收入。
亞當·斯密是公認的現代經濟學鼻祖,他著名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的理論體系是從分析分工開始的,因而也是從供給角度來探尋財富增長的。斯密也認為勞動是財富增加的源泉,同時提出,增加國民財富,除了雇傭更多勞動力外,還可以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來實現。資本積累有助于雇用更多勞動力,分工的發展、勞動力配置的優化以及機器的使用等都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因此,斯密認為,財富增長取決于分工的發展速度和資本的積累量。顯然,斯密從供給的角度對財富增加(經濟發展)進行了較為系統、深刻的分析和闡述。這些思想對今天我們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頗具借鑒價值。
李嘉圖是古典經濟學的集大成者,其勞動價值說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直接理論來源。古典經濟學研究財富增加,現在看,就是關注價值創造和生產發展,本質上是從供給角度思考問題,重視生產端的研究。古典經濟學對供給及其決定因素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研究,關注要素投入和勞動分工,注重產品結構和產業升級,從而構成供給側管理的直接基礎(朱富強,2016)。
(二)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理論指導
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強調生產的決定作用。在英法古典經濟學之后,馬克思對總供給的決定因素、總供給(生產)與總需求(消費)的關系作了深刻論述。馬克思在其論著《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分析揭示了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之間的辯證關系。馬克思認為,生產起決定性作用,再生產過程總是從生產重新開始。顯然,這里的生產就是指供給,消費就是指需求,再生產就是基于擴大再生產的長期生產過程(方福前,2017)。馬克思關于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辯證關系的論述,對于我們分析經濟運行狀況和經濟關系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逄錦聚,2016)。
馬克思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強調結構均衡的特殊意義。在《資本論》第二卷關于“再生產”的論述中,馬克思將社會生產分成兩大部類:第Ⅰ部類是生產資料的部類,這里的生產資料是必須進入或至少能夠進入生產消費的形式的商品;第Ⅱ部類是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類,這里的消費資料是必須進入資本家和工人兩個階級的個人消費的形式的商品。根據馬克思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第Ⅰ部類所生產的全部生產資料必須同整個社會對生產資料的需求保持平衡,第Ⅱ部類所生產的全部消費資料必須同整個社會對消費資料的需求保持平衡。馬克思所論述的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兩大部類比例關系以及部類內部的比例關系,本質上就是現代社會經濟供給結構的問題。顯然,與現代西方宏觀經濟學側重于社會總供求的均衡分析不同,馬克思對社會總供給以及供求關系的分析更加重視供求結構比例關系的分析。馬克思以勞動價值論為重要基礎,從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出發對資本主義矛盾進行研究,認為經濟危機是因為生產的相對過剩造成的。馬克思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和對供求的結構性分析,以及對經濟危機原因的剖析,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思想系統回答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政策更多地是在需求側發揮作用。實事求是地講,需求側管理確實刺激過經濟增長,也平抑過通貨膨脹,但需求側管理的后遺癥十分明顯。一是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應明顯下降,經濟調控周期越來越短。二是刺激投資帶來重復建設,導致落后產能過剩,不利于產業轉型升級,資源環境壓力劇增。三是供給側調整滯后,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不足,不能適應和滿足需求側對高質量高品質產品服務的需求。我們實施的需求側管理,尤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供求結構的質量和平衡問題”(洪銀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