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年華 孫彬

摘要:針對現有的中職機電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存在的供需不匹配、教學質量評價方法欠科學等問題,從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加強職業教育辦學質量的督導評價等方面入手,構建了以對標崗位為落腳點的中職機電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開發了以監評一體為出發點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管理系統,開創了數據支撐下的人才培養質量高效提升的新路徑。
關鍵詞:機電專業人才;質量評價標準;對標崗位;監評一體;數據支撐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06C-0017-05
《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5〕6號)指出,各地、各職業院校要加強教育教學質量管理,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技術技能水平、就業質量和創業能力作為衡量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要針對學校實際,創新方式方法,全面開展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管理水平。為解決因科技的迅猛發展和企業的更新換代不斷加快導致的現有產業崗位需求與中職人才培養不匹配的問題,江蘇省如皋中等專業學校認真學習和落實文件精神,成立了“中職機電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的建構與應用”課題組,以2015年結題的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的研究”為依托,展開了提高教學質量管理水平的研究,并于2016年形成了以對標崗位、監評一體、數據支撐為特色的提高機電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體系。5年來,我們在教學改革實踐中不斷探索與創新,該體系臻于完善并在周邊學校推廣運用。通過數據分析和對比研究表明,該評價標準體系能夠有力促進機電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如圖1。
圖1 機電專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PDCA ”循環體系圖
一、中職機電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的建構
(一)對標崗位,系統建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
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應是基于國家職業標準框架下學校原有評價標準與企業崗位標準相融合的載體,中職學校建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應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資格標準為核心,以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為解決中職校培養的學生與未來崗位需求不匹配的問題,課題組在以上總的指導方針下提出“對標崗位,雙元育人,共定方案”的策略,即產教融合雙方根據指導性人才培養方案,對接區域行業企業生產方式、崗位需求,依據崗位標準,校企共同完善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強化學生技術技能水平訓練,并根據人才培養的一般規律,校企共同制定出區域機電專業實施性人才培養方案,精準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實現高質量人才培養指明方向。
為了保證實施性人才培養方案能夠執行到位,課題組通過研究提出了“基于方案,構建體系,研制標準”的策略,即在機電專業實施性人才培養方案基礎上形成校企共同構建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作為校企共同實施的標準,應源于實施性人才培養方案但不局限于此,體現核心職業能力和知識能力的適度拓展,以及機電專業新技術、新業務的發展要求。同時,制定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必須考慮到“國家職業標準”的滯后性,在進行職業分析時,對市場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對行業發展做出預測,適度超前。針對原有中職校人才質量評價內容不夠精準的問題,課題組根據國家、省、市相關政策文件,確定以中職學生的職業道德培養、技術技能水平、就業質量以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情況為核心基準,設計出人才培養質量調查問卷,在對職業教育專家、行業企業代表、教師、家長、學生等進行廣泛調查的基礎上,召開專家論證會,遵循科學化、系統化、可行性等原則,篩選出人才質量評價三級評價指標體系。三級評價指標對接實施性人才培養方案,指向人才質量評價標準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知識技能、就業質量和創新能力五個核心維度。評價指標通過專家論證,確定從知行兩個方面對各評價指標設置評分標準,采用層次分析法、德爾菲法,請專家對各層權重指標進行賦值,并將他們給出的判斷矩陣數據進行綜合整理,運用SPSS22.0軟件對數據進行一致性檢驗和綜合處理,確定各評價指標權重,從而構建中職機電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標準),對接人才培養方案,實現中職機電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標準化監測與評價。
(二)監評一體,精準對接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完善政府、行業、企業、職業院校等共同參與的質量評價機制”,加強質量督導評價。為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升,必須加強人才培養的過程管理。監測與評價作為促進學校人才培養質量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必須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終極目標。要明確監測與評價的目的、方法、環節和技巧,充分發揮監測與評價的激勵導向功能,通過精準對接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實施科學有效的監測與評價。
為了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升,加強人才培養的過程管理,課題組研究出“監評一體,多元參與,即時反饋”的策略。監評一體指向質量管控機制和工具,即運用信息化手段,將評價指標體系創新開發成融人才培養質量監測和評價于一體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管理系統,通過系統形成的結果實現對人才培養過程的精細分析、動態管理,從而實現管理的信息化、現代化。多元參與指向評價主體,即構建學生、學校、家長、企業及社會等立體評價體系,實施有效評價。學生評價包括自評和互評,自評是一個反思自己、完善自己、肯定自己的平臺,能夠激發學生的自我認同感和目標責任感;互評是一個相互學習、相互提醒、相互幫助的平臺,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學校評價主要包括任課老師評價和班主任等管理人員的評價,這是評價最為核心的板塊,對學生達成人才培養質量標準要求的程度進行定量或者定性的界定,能夠讓學生及時知曉自己和標準之間存在的差距,讓教師及時知曉學科和標準之間存在的差距,讓學校及時知曉班級、教學部或專業與標準之間存在的差距。企業評價也是評價的核心板塊之一,包括企業師傅和管理人員等的評價,能夠顯示學生適應崗位、立足崗位的情況,更能反映學校教育教學的質量。家長和社會評價是人才培養質量評價不可或缺的部分,強調學生表現的家庭微觀和社會宏觀的一致性,能夠引導和培養學生表里如一的優秀品質。即時反饋是針對中職校人才培養質量缺乏動態管理、監測信息反饋不及時等現象而開發出的評價管理系統,根據每學期形成的監測數據,針對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知識技能、就業質量和創業能力5個層面涉及的81個三級指標,設置不同的權重、評價主體,系統獲取數據并實時分析,全過程、全方位、全員性人才培養的質量指標數據一目了然,從學??傮w到班級整體再到學生個體,縱向與橫向多元多維地呈現數據,從而有效地進行中職校人才培養過程的實時監測與評價、動態管理。系統平臺可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監測和評估的信息化,便于各校方便快捷地共享成果。
(三)數據支撐,動態達成人才培養質量評價要求
利用評價管理系統能夠形成較為客觀有效的數據,對人才質量評價標準中的各個方面進行評價,并最終形成綜合評價。人才培養質量的量化分析能夠為學校修訂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構建適切的課程體系以及人才培養模式提供重要的參考意見和決策依據。
數據首先能精準對應到人才質量評價標準的一級5個指標、二級18個指標、三級81個指標,然后根據管理者的需求和學生的需要進行定向聚焦。評價管理系統對形成的數據進行進一步精細化分析后可以反饋呈現給各方,生成各層面、各層級、各層次的一目了然的可視化圖表數據,如雷達圖、柱狀圖等??梢詮暮暧^上精準呈現并分析整個專業學生質量哪些方面達標,哪些方面欠佳;從中觀上分析各年級、各班級的問題主要出現在哪些指標上,差距多大;從微觀上分析學生哪些方面有待強化提升等等。在數據的支撐下,從宏觀到中觀再到微觀,集中且全面地反映出學校機電專業人才質量總體發展狀況、各班級質量發展狀況以及每個學生達到的水平。數據以學期為單位進行采集,同時根據數據分析出的結果不斷調整和優化教育教學,螺旋上升,動態達成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要求。
二、中職機電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的應用
筆者以職業道德、知識技能兩個一級指標為例,具體說明中職機電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的應用和數據形成過程。
例一:一級職業道德指標下設3個二級指標,即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與身心素質,每個二級指標各對應5個三級指標,這樣職業道德設定的三級指標一共15個。三級指標從“知”與“行”兩個方面進行考核評價,都有其評價的內涵。如理想信念,其評價內涵為樹立正確堅定的理想信念,將個人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最高理想辯證統一起來。具體評價方式分“兩塊三步”進行。
第一步是“知”的評價,其核心是評價學生每個三級指標的知識內涵掌握情況。首先,對應三級指標建立題庫,如理想信念指標里,學校聘請德育及相關專業老師,依據實施性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主體對接到課程,如思政課、相關專業課等),分6個學期建立題庫,然后逐層將知識題庫導入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管理系統。其次,每個學期學校或專業部等部門進入系統,從系統題庫中隨機抽取相應試題進行組卷并發布測評要求,然后在專業部組織下,學生登錄系統完成測試的內容。最后,系統根據學生完成的情況進行評價打分并細化對應到每個三級指標。
第二步是“行”的評價,其核心是多元客觀評價學生各個三級指標行為能力達標情況。首先,設定評價主體,如理想信念指標,其“行”的評價主體為學生本人、同學、授課老師以及班主任等,權重設置為:學生自評10%、同學互評20%、對應授課老師評價30%、班主任評價40%。其次,多元主體對應指標內涵,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評價打分。最后,評價系統根據各評價主體對學生各指標的打分進行統計。當然,各指標根據側重點不同,權重可以進行合理微調,如三級指標健康狀況,評價的內涵除國家規定的健康指標外,還涉及良好的衛生習慣和正常的作息規律,所以評價主體里加入了宿管員和家長,各權重也進行了合理調配。另外,授課老師的評價是根據每學期學生的課上、課下的表現以及期中、期末考試的成績綜合表現,評定后再導入系統,以保證評價的客觀公正。
第三步是指標數據形成,其核心是兩塊合并來生成整體數據。評價管理系統對上兩步的數據按照權重進行累加,其中“知”的權重占40%,“行”的權重占60%,這樣得到每一項三級指標的總體評價,然后評價管理系統將數據進行多維多層次處理,通過圖表等可視化結果呈現給學校、專業部、教師、學生、家長及企業等,最終實現學生在培養過程中各階段數據的生成。
例二:一級知識技能指標下設4個二級指標,即文化基礎、專業理論、技能素養與專業實踐。其中,文化基礎下設語文、數學與英語3個三級指標,主要評價學生文化基礎知識掌握與應用能力;專業理論下設機械制造技術常識、電學常識、機電設備常識等6個三級指標,主要評價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掌握與應用能力;技能素養下設安全意識、節能環保意識、質量效益意識等8個三級指標,主要評價學生掌握專業技能所具備的素養能力;專業實踐下設日常行為、工作能力、勞動態度等7個三級指標,主要對學生的頂崗實習、生產實踐情況進行評價。每個三級指標的評價方式也是從“知”與“行”兩方面分三步進行。
根據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管理系統形成的數據,學校教診改工作以問題為導向,更加具有針對性,主要包括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管理制度完善、師資隊伍優化、校企深度融合等方面,各責任部門、班主任、任課老師以及學生依據問題點,有的放矢地持續進行改進、完善與提高,同時反饋給多元利益共同體中的政府、企業與家長,共同關注并及時參與學校的教診改,進一步了解機電專業各階段如何培養學生、達到了怎樣的程度、哪些方面需要完善等等。這種反饋改進機制的建立用于衡量質量標準“四度”(社會需求適應度、培養目標達成度、教學質量有效度、學生與企業滿意度)的達成狀況,促進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持續提高。
三、中職機電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的創新
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高是新時代職業教育的重大課題。“對標崗位,監評一體,數據支撐——中職機電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的建構與應用”是學校課題組基于原有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的創新研究。首先是理念創新,提出了“對標崗位”的職業教育人才質量評價理念。該理念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為學校的教診改工作提供具體方向,持續不斷地提升機電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其次是體系創新,建構了“監評一體”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課題組改革以往教學質量由學校內部評價為主的模式,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結合行業、企業標準,構建出人才質量監測、評價一體化的指標體系,三級指標能對人才質量的過程管理和結果評價進行動態反饋,進而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第三是評價模式創新,開發了“數據支撐”下的多元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系統。課題組立足學生發展,開發形成了以學校為主體,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指導,行業企業、學生與家長等多方參與的可測可評人才培養在線管理平臺,依托評價系統產生的數據,分析人才培養的質量狀況,通過平臺的信息管理,進一步提高了監測與評價的實效性。
近年來,我們對反映人才培養質量的幾個核心指標進行對比分析,結合社會、家長等滿意度的調查,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的應用效果顯著:一是提高了人才培養的質量,用人單位高度肯定;二是提高了教師育人的能力,家長、社會高度滿意;三是提高了學校管理的水平,教育部門高度認可。我們將繼續努力,進一步完善這一指標體系,努力實現其效益的最大化。
責任編輯:華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