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飛 許勝蘭

摘要:本文通過對江蘇省7所國家“雙高”高職院校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調查及文獻梳理,對當前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提出了高職院校通過一體化開展“四化”教師隊伍重組、“四語”課程體系重構、“四全”課堂教學重診,打造專業課程與思政理論課 “三主一體”的具體路徑,充分發揮教師主力軍、課程主陣地、課堂主渠道的協同效應,有效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政理論課的同向同行。
關鍵詞:專業課;思政課;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06C-0065-04
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高校應當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在“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上實現同向同行效應。當前,高校專業課與思政課協同建設研究雖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基于高職院校視角開展重點研究的文獻并不多,主要問題在于沒有確立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入協同育人的一體化教學模式,在研究方法上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本文從高職院校專業課與思政課協同建設的現狀調查出發,重點研究高職院校專業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的協同機制,試圖探究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三主一體”的邏輯關系和具體路徑。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
(一)調研問卷框架
本文以2019年教育部、財政部公布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建設單位名單中,江蘇省7所入選國家“雙高”職業院校為調查對象,通過相關文獻梳理,結合本研究相關內容,精心設計了一份調研問卷。調研問卷包含12道單選題、6道多選題和2道問答題,主要從課程思政管理機制、課程思政資源建設、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和課程思政學術研究四個維度進行分析。調查問卷主要研究高職院校是否建立課程思政的管理協同機制、課程思政推動工作的牽頭部門、是否開展課程思政的專門培訓、校級層面對課程思政的重視程度、專業教師對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方法的熟練程度等。本次調查非常重視開展學術交流對提升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的作用。
(二)調研問卷分析
為全面深入了解江蘇高職院校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協同建設現狀,本研究綜合運用了文獻梳理、問卷調查和半結構化訪談進行調研,同時對每個高職院校選取10名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進行訪談,結果作輔助研究,不計入定量研究分析。調研時間為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以江蘇省7所國家“雙高”高職院校為調查對象,具體含專業教師、思政課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通過在問卷星上制作調研問卷,向調研院校的部分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發放調研問卷。為了確保每個院校問卷的有效率與回收率,不同院校制作了不同的問卷鏈接。通過調查問卷鏈接共發放350 份,實際回收323份,回收率為92.29%,其中有效問卷為319份,占實際回收問卷量的98.76%,具體調研問卷的有效率與回收率詳見表1。問卷收集完畢后采用Excel對問卷進行初步篩選,最后使用SPSS13.0分析軟件對有效數據進行分析。
二、研究結果分析
(一)課程思政的管理機制不健全
通過7所職業院校的問卷調查發現,32%的職業院校還沒有建立課程思政的管理協同機制,大多數通過馬克思主義學院(二級教學單位)牽頭負責,一些院校通過宣傳部負責實施,個別院校通過教務處負責實施。46.7%的教師認為學校沒有開展課程思政的專門培訓,28.6%的教師感覺學校對課程思政的重視程度一般,大多數思政課的教師感覺學校對課程思政的重視程度一般,超過50%的教師認為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缺乏固定的交流互動研討平臺,專業課教師普遍認為對課程思政的投入精力有待提升。
(二)課程思政的資源建設不到位
2020年教育部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要求各高校應當“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這充分說明高職院校只有通過結合課程的專業性特點,才能讓課程思政元素充分融于課程教學中,堅定當代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但是通過問卷調查發現,36.1%的專業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課程標準修訂、教案設計方法“不太熟練”,21%的思政課教師表示“與專業教師互動較少”,“大思政”協同建設力度不夠。
(三)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不顯著
高職院校學生喜歡動手實踐的教學方式,對傳統理論教學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在課程思政建設中,課堂教學始終承擔著主渠道的作用,正如有的學者指出,“課堂教學方法改革最重要的是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因為教學方法的改革歸根到底要落在課堂上”[1]。通過調查發現,56%的專業課教師認為課程思政效果尚未“達到課程設計要求”,具體原因主要是高職院校教師對每節課的課程思政元素把握不系統,片面把課程思政教學理解為政治灌輸,影響了進課堂、進頭腦的教學實際效果。
(四)課程思政的教研交流不充分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已經設立了教師發展中心,推動開展教學學術培訓活動。本文調查的江蘇省7所入選國家“雙高”的職業院校都設置了教師發展中心,但是,當前教師發展中心對推動課程思政的職能效應還不充分。70%以上的教師建議教師發展中心和馬克思主義學院聯合開展課程思政的教學學術培訓項目,這能有效提升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教研能力。根據調查,高職院校開展課程思政項目建設時,大多數采用示范立項的方式,通過遴選典型課程展示課程思政的建設成效,但這種方式屬于“以點代面”的方式,它不能體現一所學校開展思政課程的覆蓋面,也無法推動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對外學術交流和成果展示。
三、專業課與思政課協同育人的路徑選擇
(一)重組教師隊伍結構
教師是課程思政的教案設計和教法運用的關鍵,高職院校專業課與思政課的教師隊伍應當形成“主力軍”,根據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從“專業教師思政化、思政教師專業化、教育教學一體化、教師角色協作化”四個維度,開展專業課程與思政課建設的教師重組路徑。一是實現專業教師思政化。實施專業“雙帶頭人”制,每個專業的黨支部書記同時兼任專業負責人,形成一崗雙責的“雙帶頭人”,同時遴選思政課專任教師兼任一個專業教研室的課程思政指導教師,在專業層面全面推行課程思政教師集體備課。二是實現思政教師專業化。通過馬克思主義學院與二級學院的精準對接,讓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共同組建教學創新教學團隊,充分掌握思政元素與專業元素融合的具體教學技能。三是實現“教育教學一體化+教師角色協作化”。把思政課校內教學的小課堂與專業課社會實踐的大課堂有機融合,專業課教師根據“雙師型”教師的工作實踐經驗,結合專業特色和工作崗位要求,提煉其中的紅色基因和工匠精神,思政課教師進行學情分析和課程教學設計,開展模塊化協作教學。
(二)重構課程思政體系
課程思政的本質就是通過課程教學過程讓學生達到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的學習效果。通過重構“四語”課程思政體系,即創建“黨言黨語、思政言語”專業特色課程、“專業術語、行業用語”思政特色課程體系,按照“課程標準→教案設計→課程教學→課程效果”遞推層次開展教學,課程育人的主陣地作用可以得到有效發揮。一方面是專業課突出“黨言黨語、思政言語”。實施專業課教師“雙培”工程,把優秀課程負責人培養為黨員、把先進教師黨員培養為優秀黨員,由一門“課程+思政”,發展到多門“課程+思政”群,形成“課程思政”集群,讓專業元素與思政元素高度融合。另一方面是思政課突出“專業術語、行業用語”。正如學者指出,課程思政要重視合作研究,實現“以課程思政為目標進行教學改革,逐漸打通課程思政與其他教學模式的對接,如混合學習、合作學習”[2],教師開展合作學習的方式,就是發揮教師發展中心的作用,通過教學工作坊和集體備課制度,讓思政課教師參加專業課程的集體備課,并隨時了解具體專業的職業規律、行業特征、就業趨向和專門術語,在思政課中恰當穿插專業方面的案例、故事,把專業內容中蘊含的紅色基因、工匠精神融合起來,讓學生在技術技能學習中培養愛黨愛國的情懷,激發向上向善的學習動力。
(三)重建課堂教學評價
課堂教學是實現課程思政“育人”“育才”目標有機統一的根本途徑。要按照“全員評價、全課評價、全程評價、全人評價”的教學評價機制,建立專業課程與思政課有機融合的路徑。課程思政教學中,把每一門專業課程的負責人、課程教學團隊的每一名授課教師納入課堂教學質量考核,把考核結果與教師教學評價、職稱評審掛鉤。對所有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和專業拓展課進行評價,把課堂教學目標達成度與課程標準設定目標對應進行評價,期中教學進行診斷反饋,期末教學進行改進考核。把課堂教學的課前、課中和課后進行一體化評價,讓督導對專業課教學的教案設計、教法運用、教風塑造進行考核賦分,打造課程思政的“課堂革命”。課程思政的課堂教學特別重視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人格素養的“沉浸式”培養,每節課都要對學生的道德養成、技能掌握、工匠精神、愛國情懷、人格完善等方面進行評價,打破一張考卷定分數的傳統做法,按照“講練結合、知行結合、學思結合、啟悟結合”的評價方式,讓學生掌握典型工作崗位的職業精神、工匠精神和勞模精神,激發“青春之我、奮斗之我”的內在潛能,實現人人出彩的夢想追求。
參考文獻:
[1]瞿振元.大學的革新[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8:56.
[2]張凱,段嫵迪,辛海燕.課程思政研究綜述[J].職業技術,2021(4).
責任編輯:陳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