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鵬鵬
摘要:通過借鑒兄弟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成功經驗,深刻領會“雙高計劃”教師隊伍建設的精神,探索“雙高”背景下高水平隊伍建設的建設標準、培養體系和發展機制,打造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高水平“雙師型”隊伍。
關鍵詞:高職院校;高水平;“雙師型”隊伍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06C-0062-03
“雙高計劃”的頒布,對高職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對專業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業教師除了要能夠上好課程外,還必須具有扎實的動手能力與企業實踐背景,因此,建設一支高水平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就顯得非常重要。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能夠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有效凝練轉化教學團隊的優質建設成果,提高高職院校綜合競爭力。
一、當前“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現狀
(一)數量不足
教育部發布的《2020年全國職業院校評估學校自評報告》中顯示:有近七成高職院校的生師比超過18:1,有1500余個專業點的專任教師不足2人。高職院校的師資總量普遍不足,專業教師和“雙師型”教師緊缺。在此情況下,專業教師往往需要超負荷工作,工作壓力較大,這就導致專業教師難以以飽滿的熱情去工作。
(二)師資結構不夠科學合理
《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20)》顯示,全國高職院校招生勢頭良好,辦學規模不斷擴大。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教師隊伍總量卻沒有擴大,導致生師比提高,師資力量不足。當前的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結構中,高職稱人數偏少,年齡結構不夠合理,“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沒有企業經歷的教師數量較多。
(三)“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制度不完善
為了解決“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的問題,可鼓勵教師參加國培、省培、科學研修、學歷進修、下廠鍛煉等。然而,國培、省培等短期培訓,不能滿足對教師的個性化培訓需求,而且名額有限,很難普及到每一位教師。下廠鍛煉,由于企業缺乏對教師的有效約束,以及學校對教師有相關的課程任務等要求,部分教師的下廠鍛煉流于形式。
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面臨的機遇
“雙高計劃”為當前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巨大的機遇,高職教師要抓住當前的機遇,實現自身的發展。
(一)政策傾斜
“雙高”建設的主要目的,就是在職業院校打造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在政策方面,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都會提供巨大的支持。對高職院校來說,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能夠確保師資隊伍建設得到良好的推動。
(二)財政支持
在“雙高”建設中,政府加大了資金投入,并設立了專項教育經費,從而為“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奠定了堅定的物質基礎。同時,對社會資源的調配和對企業的共建機制的完善,也有利于高職教師走出去,與企業合作共贏,為“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取得更多的發展契機。
(三)環境優化
隨著“雙高計劃”對實訓的越來越重視,促進高水平“雙題型”教師隊伍的形成學校在專業設置及經費使用方面也有了更多的自主權,對學校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具有積極的意義。在此環境下,應積極強化對“雙高”建設目標的解析,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培養新時代需要的職業教師,明確培養途徑。
三、“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策略
(一)標準引領,打造“四有”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
1.強化企業從業經歷,制定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標準。堅持以人為本,圍繞師德修養、實踐創新、技術技能升級、學術研究、科技服務、成果轉化等方面建立高素質“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1]。強化新教師入職教育教學能力培訓,逐步將行業企業從業經歷作為認定教育教學能力、取得“雙師”資格的必備條件,全力打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
2.優化教師發展標準,建成“雙師型”教師發展標準范式。一是將師德修養與師德負面清單底線標準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線標準相融合;二是將教育教學與國際化素養、信息化技術、人工智能新技術相融合;三是將教研科研與跨專業、跨學科等跨界能力相融合;四是將社會實踐與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成果轉化等相融合,形成支撐高職教師發展標準的建設范式。
3.打破專業界限,探索建立“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標準。以現有校級專業教學創新團隊、科技創新團隊、通識教育團隊、技術服務團隊建設為基礎,依據復合型人才培養需求和國家級教師創新團隊評選標準,創新構建跨行業、跨專業、跨學科的新型復合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標準。鼓勵團隊協作的模塊化教學,推進1+X證書制度,建立國家—省級—校級復合型團隊三級考核指標,形成國家—省級—校級三級教學創新團隊培育模式。
(二)建立分層分類“雙師型”教師培養體系
圍繞“新教師—骨干教師—帶頭人—名師名匠”的教師職業生涯規劃,以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發展為主體,協同發展專業實踐能力和教研科研能力,健全“一體兩翼、師德貫穿、階梯遞進”的教師隊伍發展路徑,實行階梯式培養模式。
針對教育教學能力,設計新教師、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的能力分層考核標準,構建新教師上好一門課程、骨干教師建好一門課程、專業帶頭人建好一個專業、名師名匠開發好一個專業的成長路徑,助推教師成長為教練型教學名師。
針對專業實踐能力,實施1+X證書制度考核標準,構建新教師崗位實踐、骨干教師高訪研修、專業帶頭人掛職鍛煉、名師名匠開發項目的專業實踐能力發展路徑,助推教師成長為能工巧匠、技術專家。
針對研究能力,以專業教學團隊、科研團隊、素質教育團隊為載體,構建新教師參與團隊、骨干教師組建團隊、帶頭人鏈接高層次人才、名師名匠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交流組成的研究能力發展路徑,促進教師成長為技術研發專家、技術創新專家。
(三)優化教師發展機制
1.暢通雙師隊伍“進口”,探索建立協同發展機制。探索建立企業經營管理和技術人員與學校管理者、骨干教師相互兼職兼薪制度,允許校內教師在離崗創業、脫產研修、脫產實踐期間雙崗雙薪,認可其兼職、脫產期間的學術成果和突出業績。打通校企人員雙向流動渠道,形成校企高端人才雙向交流、共生共長常態化機制,全面促進產教深度融合,實現高端人才協同發展。
2.強化“師范教育+企業實踐”,建立“雙師型”教師分級培養制度。依托全國石化行指委“雙師型”教師培養基地,全面實施專業群教師“X”職業技能證書培訓和考核機制,以“企業技術顧問、技術專家、研發工程師、兼職科技鎮長”等兼職培養計劃為載體,實施“一教師一鄉鎮(企業)”對口交流,落實教師5年一周期全員輪訓制度,全面提升教師專業實踐能力。新入職專任教師均需接受連續6個月以上企業實踐和6個月教育教學能力提升培訓。
3.強化標準建設和目標管理,建立教師發展內生外驅發展機制。規范“雙師型”教師管理辦法,完善“雙師型”教師認證體系,推進“雙師型”教師認證管理。構建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自我診斷與改進機制,對照學校設定標準進行自測與自我定位,通過SWORT分析,設定聘期發展規劃目標和年度發展計劃,實施并實時診斷目標達成度,及時改進、糾偏,實現綜合水平的提升。依托學校教師工作績效考核激勵機制,完善二級學院教師績效考核制度,對專業教師的工作從師德建設、教學工作、教學建設和科研工作等進行綜合定量考核,獎勤罰懶。
(四)完善教師評價機制
1. 教師是教育之本,師德是教師之本。教師評價機制的建立與完善,是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的關鍵。其中師德師風建設是提升新時代教師素質的首要任務。在教師評價機制中,將師德評價作為其他教育教學工作評價以及教師職稱評審的前提條件。績效考核時,也將其作為評價指標值之一,由此來提升教師的自我修養。
2.“量”和“質”的統一。以往的教師評價側重于教師的教學能力,從自評—學生測評—同行測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但是,隨著新時代的發展,對教師的各項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應從“量”輻射到“面”,如教師科研能力、職業素養、師德師風等。另外,在“質”上應有一定的量化指標,通過數據分析個人存在的缺陷,從而提升教師的職業能力。
四、結束語
對于高職院校和高職教師來說,“雙高計劃”是一個重要的契機。要以“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標準為引領,建成“雙師型”教師發展標準范式,建立分層分類“雙師型”教師培養體系,優化教師發展機制,完善教師評價機制,培養一支專業造詣深、行業有權威、國際能交流的“四有”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
參考文獻:
[1]吳楊偉.“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雙師”隊伍建設的定位、問題與路徑研究 [J].職教論壇,2020(8).
責任編輯:陳錢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