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億 馬振紅 張立新 李秋玲
摘要:該文主要介紹了唐山市農田林網建設工程發展的現狀,分析了農田林網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唐山市農田林網建設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唐山;農田林網;現狀;建議
農田防護林不僅可以有效改善農業區的生態環境,還有利于農林業的高效增產,為人們的生活提供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景觀效益等多種效益[1-2]。唐山市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擴大規模、全域增綠與提升質量、補齊短板并重,圍繞構建“兩核、三區、七極、百園、千村、萬企”的國土綠化總體布局,大力實施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為扎實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的通知》(國辦發明電〔2020〕24號)要求,確保防護林體系建設和耕地保護相得益彰,為維護糧食安全提供有力生態保障。為此,筆者對唐山市農田林網建設現狀進行了總結,分析了全市農田林網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全市林業實際,提出了今后農田林網建設的建議措施。
1 唐山市農田林網建設基本情況
多年來,唐山市以農田林網為主體,河、渠、路綠化為骨架,村莊綠化為基點,水果經濟林為突破口的平原防護林體系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從50年代初,搞典型林網開始,到80年代初“三北”防護林工程、沿海防護林工程、世行貸款造林工程實施,田、河、渠、路綜合綠化,使農田林網建設規模化發展。90年代初平原綠化達標,唐山榮獲“全國平原綠化先進單位”,初步形成了農田防護林體系。但隨著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由于農田林網造管機制相對滯后,林木脅地的利益矛盾越來越突出,影響了農田林網的保存和發展。進入 21 世紀以來,隨著農業綜合開發、新農村建設等項目的實施,由于局部的脅地利益問題沒能解決好,加之林網產權沒有落實到人,責任制不明確,不能調動百姓的積極性,致使管護不嚴,已建成的農田林網老化并存在一定程度的破壞,尤其南部平原地區已呈明顯沙化趨勢,發揮不了應有的防護效能[3]。
2 唐山市農田林網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缺乏規劃,林網建設缺乏全局性
唐山市加強農田林網建設,雖然沿海地區建設了較為完善的農田防護林體系[3],但是全市目前還沒有出臺過地方農田林網建設規劃或標準等規范性文件,對于不同區域農田林網建設的標準、技術的步伐缺乏規范,導致全市南部沿海、中部沙區和北部山區農田防護林建設各行其是、隨機性較大,所造林網缺乏全局性。
2.2 格局老化,不適宜農業機械化耕作
唐山市農田林網在上世紀80年代平原綠化達標的基礎上,依托路網或河系水網興建而成,2008-2009年全市開展綠化攻堅和持續綠化攻堅和2018-2020年國土綠化三年行動也對部分區域農田林網進行了完善補充。這就造成了林網格局相對老化,與現代農業土地流轉集約化生產尤其是機械化作業不適應。
2.3樹種單一、林網林相參差不齊
樹種單一、品種老化、樹齡偏大、樹勢衰弱、病蟲害較重以及斷帶造成有些地方的防護林林相參差不齊。首先樹種單一,全市90%以上的林網,樹種基本是清一色的楊樹,尤其是老林網,加拿大楊、北京楊居多,蛀干害蟲比較嚴重;近幾年發展的速生楊雖然蟲害較少,但抗病能力差,目前發現干腐病危害較重。其次沒有主副林帶之分,一行或兩行樹較多,且沒有輔助林帶。第三是需要更新的林網,受采伐限額的限制,不能及時更新,只能修修補補,大樹底下栽小樹,導致林相欠整齊,影響防護效能的發揮。
2.4投入不足,資金瓶頸制約突出
農田林網建設需要修路、挖溝、購苗、栽植、管護,甚至還要對受損農戶進行經濟補償。而在農田林網建設中,國家投入的資金遠遠不足,地方配套資金又不能及時到位。有的縣、市、區因財政困難,只保人員工資,而無更多的資金投入到農田林網建設之中,嚴重影響了農田林網的快速發展。
2.5老化斷帶,防護效能日趨減弱
有些地區農田林網老化破壞、斷帶缺帶比較嚴重,部分老林網因不能及時更新,人為毀壞林帶的現象時有發生,其主要原因是,群眾認為在田間栽樹會影響近旁農作物的生長,從而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再者由于受經濟利益的驅動,個別群眾法律意識淡薄,隨意偷砍盜伐集體林木,更有甚者,批少砍多,甚至不經過批復,就任意砍伐林帶,出現局部區域缺株斷帶現象,對農田林網建設產生一定影響,甚至不能發揮應有的防護效能。
3 加強唐山市農田林網建設的建議
3.1因地制宜,搞好科學規劃
針對南部沿海、中部沙區和北部山區,科學制定與本地相適應農田防護林網建設規劃,解決營造防護林技術、機制和區域問題。組織專家論證,制作農田林網規劃圖。科學確定農田林網建設的模式、規模和標準。按照國務院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的相關文件要求,對規劃成片造林的地類性質進行核實,對占用耕地造林的進行調整。突出適地適樹,大力實施多樹種、多林種相結合,宜林則林,宜果則果,著力推廣使用優新品種和優良的鄉土樹種,完善防護功能的同時,增加防護林體系的景觀效果。
3.2制定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農田防護林網建設投資大,必須多方面增加投入,建議出臺農田林網建設補助辦法。建立以市級投入為導向、縣鄉投入為主體、農民投工投勞栽植管護為支撐的機制和公司營林。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等項目資金優先向農田防護林網建設傾斜。同時,結合貸款貼息、社會造林、義務植樹等手段,支持農田防護林網建設,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地為農田防護林網建設注入活力。建立健全生態補償和有償使用機制,積極利用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等有利政策,建立鞏固農田林網建設成效的長效補償機制,以推動社會造林積極性[4] 。
3.3加強管護,規范采伐更新
“三分造,七分管”,因地制宜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加強對林木的經營管理。做到責任明確,任務到人,獎懲分明;嚴格防護林的撫育和采伐更新,科學使用森林采伐限額。不同采伐類型適用對象執行《農田防護林采伐作業規程》(LY/T1723-2008)相關標準。對破壞林網的案件嚴肅處理,情節嚴重者依法懲辦;在做好現有林木管護的基礎上,把破壞的林網恢復起來,并按規劃要求分期分批營造新的林網,逐步實現整體規劃。
3.4科學實施,提高營林質量
栽植質量是造林的關鍵環節,直接決定造林成活率。造林苗木要統一使用良種壯苗,林網樹種配置要根據林帶“脅北不脅南,脅西不脅東”的規律進行。在遮蔭脅地較重一側避免配置高大喬木樹種,而以灌木或窄冠型樹種為宜。要選用適宜的造林密度,造林密度應滿足《造林技術規程》(GB/T15776-2016)規定的最低初植密度要求,并采用人工挖溝斷根、壓膜阻根等方式防止林木之間爭奪營養與水分,降低林木脅地效應的影響,防止林帶衰退[5] 。
參考文獻:
[1]馬利強,郝玉光,張秋良,等.不同配置農田防護林對土壤物理性質的影響[J].內蒙古大學學報,2009,40(3):303-308.
[2]董莉莉,于雷,韓素梅.我國農田防護林研究進展[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2011,31(4):89-93.
[3]國家林業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唐山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7-2026年).2017:120-121.
[4]張睿.淺談林業發展建設對生態環境保護作用及其相關對策[J].吉林蔬菜,2020(1):67~68.
[5]邊穎.農田防護林建設技術[J].中國對外貿易,2010(10):433.
作者簡介:劉億(1984-),男,本科,農藝師,E-mail:liuyi2000@126.com
通訊地址:唐山市北新西道23號唐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