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社會對于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健康第一,教育及為生活”的教育理念,這與現階段我國的素質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對于小學體育教學而言,體育教學應該將學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多加入生活化的元素,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為學生未來的體育學習可持續發展以及身體健康奠定基礎。下面本文就陶行知教育理念在小學體育課堂中的踐行進行討論,希望能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小學階段的體育教育目的并不在于專業性的知識和訓練,而在于體育知識的普及以及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通過小學體育教學,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下面本文就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對其在體育課堂中的應用進行分析與闡述。
1 引入陶行知的生活化體育理論,激發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
陶行知先生倡導“教育來源于生活,回歸于生活”,這表明了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在體育教學的實際過程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也不難發現,由于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身體素質的不同,學生對于各種體育項目有著全然不同的偏好與選擇。事實上,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由于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年齡發展需要,小學階段的學生比其他教育階段的學生更加活潑好動,傳統的體育教學,對于小學生而言,常常會顯得枯燥乏味,無法很好地調動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也就不利于體育教學效率的提高。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該以提升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為基礎,落實生活化體育教育理論。為學生設計體育游戲。比如在教師進行立定跳遠教學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將青蛙的蹦跳動作,展現給學生,讓學生在觀看分析青蛙蹦跳姿勢的視頻的同時。領悟跳躍過程當中的原理與技巧。掌握如何進行立定跳遠,才能夠起到更好的效果。并用比賽的方式選出動作最為標準、跳遠距離最遠的學生,賦予他“青蛙王子”的榮譽稱號。這樣激發學生的好勝心,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 倡導陶行知師生和諧關系的思想,展開自由活動的體育學習內容
陶行知倡導老師與學生之間建立和諧的關系,尤其是通過加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來促進雙方的溝通與了解。在進行體育教育的過程當中,教師要摒棄傳統體育教學當中僵化的教學模式,同時還不能放任學生進行漫無目的的自由活動,而是要圍繞教學的主要內容,設計相對來說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自由發揮空間的體育教學方法。而體育游戲的教學模式就與這種體育教育理念有著極高的契合度。在進行實際的體育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多多利用體育游戲為學生提供自由發揮的平臺,在進行游戲之后,還可以讓學生們和教師一起積極討論總結出游戲過程當中收獲的經驗為日后的體育學習提供全新的思路。
3 依據陶行知“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合理選擇適合體育項目的學習主題
想要貫徹陶行知“教育即生活”的理念,這就要求教師打破傳統教學理念的桎梏,在教學的過程當中,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經驗,將體育教學的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進行有機結合。在進行體育教學的過程當中,由于多種多樣的體育項目之間存在著差異,教師應該根據體育項目的不同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而小學階段的體育教學更注重于引導,因此常常會使用到游戲來進行體育教學。
在教師運用體育游戲進行教學時,應該注重游戲與所對應的體育項目有著一定的相似性和重合之處。讓學生在每一個體育游戲當中都能對對應體育項目技巧進行學習。比如教師在教學中進行跳躍這一動作的講解時,可以帶領學生們進行跳格子的游戲,這樣的傳統游戲在運動性質上與教學內容高度重合,同時也保證了教學內容的新穎,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4 秉承陶行知自強自立的教育理念,營造創新、多變的學習情境
在體育學習的過程當中,由于學生身體素質等客觀原因的限制,學生不可避免地會時常感到挫敗感,這也是許多教師在體育教學的過程當中常常會遇到的問題。如果不能培養出學生,積極面對挫折的心態,就無法幫助學生養成終身的體育鍛煉習慣小學體育教學也就失去了其本來的意義。陶行知先生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常常倡導讓學生自強自立的教育理念,因此體育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應該認識到學生在進行體育學習時,面對挫折與困難的態度,往往決定了在日后的人生當中學生面對挑戰的態度。小學體育教學必須培養中學生不怕吃苦,勇于挑戰困難的精神,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到挑戰自我極限的價值所在,并設計充滿挑戰與創新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突破內心當中的心理障礙。比如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跳山羊這一游戲時可以營造旅游爬山的游戲情境。調動學生的探險熱情引導學生挑戰自我,并在這一過程當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極限,讓學生在這一過程當中,消除對體育運動的畏懼心理有效鍛煉學生們的意志力。
5 手腦并用,重視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教育理論首先強調的就是“教、學、做合一”。在他看來,教學做是一件事,在做上教,在做上學才能真正做到“教、學、做合一”。因為一件活動對事說是做,對己說的是學,對人說是教。只有明白是什么“做”,才能明白“教、學、做合一”。“教、學、做合一”的核心是實踐,實踐是在教師主導下,學生通過和同學的合作,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的一個過程,必須手腦并用。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學生不應僅僅靠教師的傳授而獲得知識也要在親身活動中獲得、去體驗知識技能。因此,體育課應主張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學習方式。如:在投擲教學中,先不教學生投擲動作,而是設置消滅“四害”的游戲情境,讓學生用手中的沙包自主嘗試“消滅”固定的“四害”目標,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總結出命中率更高的方法技巧。還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創造,自創更多與投擲有關的游戲。如打遠近、高低移動的,擲準、擲遠比賽等。學生練習的形式豐富多樣,在練習中不斷調整目標,變換投擲技巧,調動了身體練習的積極性,做到了手腦并用。改變了傳統體育教學中學生單純的模仿練習和枯燥、機械的重復練習的困境。
6 學、練自主,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是2011版《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關注的核心,這與陶行知民主教育“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的理論有著不謀而合的一致性。體現在小學體育教學的民主教育就是要教會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把課堂還給學生。
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不是放手不管,而是在教師發揮主導地位的前提下適當放手,是給學生提供適當展示自我的空間,是在幕后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并作出及時、合理的調整。如:障礙跑練習時讓學生自己設置障礙;耐久跑課堂自主設計練習路線;小組合作中自己分配練習任務等等。這樣自主的過程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自學、自練、動手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加了課堂上的參與感、互動感,調動了學、練的積極性。
7 解放學生,培養創造精神
小學體育教學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就要把學生的創造力解放出來,就要把學生從被動的、機械的課堂中解放出來,就是要讓學生的雙手動起來、讓學生的大腦思考起來,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如采用口訣的方式教授動作要領,做到精講多練,留給學生適當的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時間、空間等。
8 結束語
總而言之,想要將陶行知教育理念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當中進行有效實踐,就需要小學體育教師對現有的教學方法進行一定的革新,有效提升教學的效率,為學生打開體育殿堂的大門。
(作者單位:無錫市新吳區新苑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