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康
十八大以來,黨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全面加強對教育工作的指導,提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協同育人,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礎教育實踐改革與推進的必由之路。五育并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對馬克思主義個人全面發展學說的繼承與發展,也是追求充分體現社會價值與人的發展價值相統一的過程,更是追求人的自由、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
1 體育教育:馬克思主義全面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
馬克思把“個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一個獨立概念正式使用,是從《德意志意識形態》這部著作開始的,并從社會經濟規律分析確立了個人全面發展的學說。對全面教育的內容問題,馬克思在1866年《臨時中央委員會就若干問題給代表的指示》中明確提出“我們把教育理解為以下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體育;第三:技術培訓”。由此可見,全面教育思想一經提出,體育教育就成為全面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并關乎著個人思想與體能雙重發展的重要地位,體育教育對于全面教育來說,從來就不是一件可有可無的“小事”,而是事關教育事業能否適應并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發展的“大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社會主義新時代更加注重體育教育在整個教育事業中的重要性,提出在教育領域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發揮體育作為五育并舉、協同育人的橋梁紐帶作用。
2 體育與德育協同:彰顯體育教育的學科德育精神
涂爾干指出,兒童的自然本性是好動與不受約束的,兒童的行為則完全不具備常規性特點,且他的情緒是容易憤怒的。這種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特質支配著兒童的精神與時間。體育教育是在尊重兒童成長規律的基礎上,運用教育的思想開展游戲與運動,引導兒童在機體運動的同時,獲得道德的成長。
2.1 體育課堂的游戲教學:教育規律與兒童成長規律的有效結合
杜威提出,教育教學應從學說的經驗和能力出發,使學校在游戲和工作中采用與兒童、青年在校外所從事的活動類似的活動形式。當兒童有機會從事各種調動他們的自然沖動的身體活動時,上學便成為一件樂事,兒童對于被教育與管理不再感覺是一種負擔,學習也變得容易了。體育課堂恰恰從課堂形式與課堂內容上采取較其他學科最適合開展符合兒童經驗與兒童生活的教育活動,因此,以游戲與合作的形式組織體育課堂教學活動,是將教育規律與兒童成長規律有效結合的最佳形式。
體育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開展游戲的教學方式,不僅能提高兒童的學習興趣,在寓教于樂中完成教學目的與任務,更能在游戲中激發學生競爭與友誼的體育精神、規則與制度的紀律意識、時間與目標的任務概念等,在體育課堂上培養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實現體育與德育的協同育人。
2.2 以合作為代表的體育教學:有效突顯共同體精神
杜威指出,共同生活本身就具有教育的作用,這種共同的生活,擴大并啟迪經驗,刺激并豐富想象,對言論和思想的正確性和生動性擔負責任。而在目前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較少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去構建課堂教學,啟迪學生的道德。與其他學科不同的是,體育課擁有學科本身的優勢,其核心素養的重點就是培養學生的健美體魄與合作能力。因此,在體育課的課堂上,游戲合作是體育教學的常見形式,分組比賽、團結協作、球類傳遞等皆以游戲合作為主要形式,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體育教師能夠將共同體意識潛移默化的滲透在教學組織中,將體育教學與學生共同體道德意識培養有機融合,由此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發展,實現學科德育的功能。
3 體育教師在五育并舉中的形象構建
體育教師在五育并舉視域下進行教師育人形象的構建,不是簡單的上好體育課或是配合好其他智育、美育等學科教育,而是體育教師本身要在體育課堂上尋求五育融合并顯的積極效果。
具體來說,體育老師在課堂上,首先要完成體育知識與技能的講授,這個過程即為智育,教師將體育知識與技能清晰準確的傳授給學生,啟迪學生的理性思維與創新意識,智育育人由此顯現;其次,體育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公平的對待每一位學生,耐心講解循循善誘,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以具體化的師德形象展現在學生面前,德育育人方能體現;再次,體育老師著裝得體,精神飽滿,語言優美簡練,學生在受教的過程中身心愉悅,如沐春風,教師美育育人得以突顯;最后,體育老師以熱愛的情感對待工作,授課嚴謹認真、兢兢業業,在勞動態度方面對學生行不言之教,教師勞動育人的精神由此彰顯。
因此,五育并舉下體育教師育人意識與形象的構建,要在育人理念上遵循科學的教育理論,在教學設計上采取恰當合適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率先垂范“為人師”的形象,體育教師教書育人的大先生形象得以構建。
(作者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附屬濱海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