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婷
家校社協同聯動模式是我國體育教育發展的必經之路。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對我國學校、社區、家庭體育一體化發展所面臨的困境進行分析研究。家校社體育協同聯動發展主要面臨三方問題:(1)家校社聯動專項政策缺失,導致協同發展無政可依;(2)家庭學校社區基礎差,導致協同發展根基薄弱;(3)家庭-學校-社區交流凝滯,導致協同發展融合艱難。從學校與家庭,學校與社區,家庭與社區及社會關心四方面提出解決策略以求改善家校社協同聯動發展的不良現狀,為提高青少年體質健康提供可行路徑引導。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至2030年我國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優秀率25%以上、青少年學生每周參與體育活動達到中等強度3次以上”的目標。李小偉在總結當代中國青少年體育發展理念時表示:“當學生體質下降的時候,不能僅追究學校和家庭的問題,各級政府也應當加以反思,青少年的健康應該由學校、政府、家庭、社會形成一個合力來解決,缺一不可。”2018 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辦好教育,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要形成全社會“共擔責任,形成合力”的青少年健康成長共同責任機制體制。所以,要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應凝聚家庭、學校、社區三方協同共生力量,優化家校社協同聯動發展模式提高體質健康達標率,解決青少年體質健康持續下降的問題。
1 家校社協同聯動發展的現實困境
1.1 家校社協同政策執行困難,落實舉步維艱
國家法律政策是強制執行,為解決社會發展中某領域某個區域中的具體問題而制定的具體政策或實質政策。十九大以來,國家相繼頒發多個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的政策,但家庭、學校、社區各自方面的體育法律法規可操作性不強,家校社協同發展難以具體推進。2020年12月12日,《中國兒童青少年體育健康促進行動方案(2020-2030)》在華東師范大學正式發布,旨在為全國的學校、家庭、社區以及有關部分提供一套系統完善且兼具操作性的體育健康促進實施策略。但是其配套政策仍有缺失。例如,每年頻發的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由于沒有針對學校體育傷害事故責任劃分的法律法規,我國學校學生體育傷害事故仍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等法律法規依據“過錯原則”將責任劃分于學校。另外,《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關于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的通知》《體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等政策制度多次倡導要以政府主導力量,充分發揮社會基礎活力,建設一個政府支持、社會積極參加的多元化體育產業模式。但目前國家層面對于體育公共服務的政策仍多數為內嵌于體育綜合性政策文本之內,難以全面系統指導地解決體育公共服務工作中的復雜問題。
1.2 家庭學校社區基礎差,導致協同發展根基薄弱
第一,家長對體育的支持度和參與度低,家庭體育環境氛圍較差。家長在家庭體育中的意識不強、責任感不強和代入感不強。大部分家長對體育參與停留在觀念支持層面,缺少實際的行動表率,僅有73.9%的家長可以做到對學生體育的支持和自身表率;第二,社區體育缺少專業的體育指導教練,大部分社會體育指導員以退休老人居多,一項對170個體育社團的調查結果顯示,其中有81個體育社團沒有專職人員,占比高達47.65%;第三,社區體育志愿者以社會工作者為多,學生志愿者主要為體育院校學生,社區體育志愿者人群呈現出中女性多,中等學歷多,中低收入的特點;第四,社區體育場地不規范,數量較少,不能滿足大量學生回歸社區后的鍛煉,社區體育活動的開展還處于向學校體育場地、社會盈利性體育場地及其他公共場所“索取”的境況。家庭體育環境差及活躍低、社區指導業余化、場地流失嚴重導致家校社協同發展根基薄弱。
1.3 家庭-學校-社區交流凝滯,導致協同發展融合艱難
家庭、學校、社區之間交流凝滯,難以達到各因素融合的最大值標準。究其原因,第一,家長對體育教育的偏見以及對身體健康的認知誤差阻礙“家-校”交流。家長錯誤的認為學生的體育教育只是學校教育單方面的責任,無法給予子女心理支援、滿足其體育鍛煉過程的物質需求;第二,家校之間合作因協同制度的欠缺、多方漠視、協同方式缺乏、主體偏移的等多種原因,學校方面仍缺少家校合作制度、雙方工作成效的保障機制;第三,社區體育、家庭體育參與協同治理的積極主動性不強。據調查統計顯示:“所在社區與學校經常開展體育聯誼活動”的比例僅為 8.7%,而“從未開展體育聯誼活動”的比例高達72.2%;第四,學校、社區體育管理體系協同度低,學校體育管理隸屬于教育部,而社區體育管理隸屬于國家體育總局,工作交流時存在領導組織的差異。
2 完善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協同推進體育教育的運行機制
家校社協同促進中小學體質健康的發展模式以學校體育為主導、社區體育為依托、家庭體育為基礎。學校為青少年的體育教學、訓練和體育賽事提供優質的資源保障,家庭為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提供親情支持、社區體育指導以及場地設施,三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絕不是任何一方就可以單獨達到最優的。終身體育的形成是學校體育、家庭體育社區體育在體育空間上的有機聯系,共同作用于個人,影響著個人,通過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體育,促進人們身心和諧發展。
2.1 以學校為主導,充分動員家庭教育力量
第一,學校方面可成立體育指導小組、學生體育協會、體育俱樂部等組織,在學生家庭方面成立家長體育委員會、家長體育學校、家長體育志愿小組等組織服務學生、家長;第二,學校通過布置適量時間和強度的“體育作業”形式,要求學生家長一起參與體育鍛煉,相互鼓勵,共同提高;第三,學校開展互幫互助活動,深入到家庭幫助體育鍛煉有困難的家庭,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指導;第四,學校和家庭方面形成長期、深入、全面的信息共享平臺,學校向家長反饋學生在校期間的體育成績,嘗試構建體育動態追蹤平臺,家長可以向學校反映學生校外體育鍛煉情況與效果,具體可以包括學生體育鍛煉積極性、體育鍛煉興趣等信息;第五,學校定期和家長開展體育知識宣傳文化周,體育知識競賽、家校結合的體育運動會等活動,讓家長切身參與到學校體育活動中;第六,建立線上鍛煉平臺、線上輔導組織、線上體質監測與反饋平臺等系統,利用微信、QQ、釘釘、騰訊會議等通信軟件形成線上和線下相互結合的模式。
2.2 以學校為主體,優化社區體育參與路徑
第一,社區方面可成立街道體育小組、社區體育俱樂部、社區體育指導小組等組織促進群眾體育活動次數,吸引學生參加社區體育活動;第二,學校可以利用場地的便捷,合理的規劃場地的使用。學生入校前和下學后,學校場地可作為周邊群眾晨練和晚上活動的場所,主要以學生、家長為服務對象,做好活動安全保障與時間監管;第三,在周末、節假日等相對較長的場地空閑時間,學校和社區可通過學校社區溝通小組,相互協調,共同組織體育活動,主要以社區成員的選擇意愿為主,舉辦體育運動會、體育器材參觀學習、體育文化宣傳、體育名人交流等活動;第四,社區可成立校園體育觀摩團,作為交流生參加報名學習學校體育課堂學習者,跟隨學校體育課堂學習技能;第五,有高水平群眾可以申請和學校體育老師共同完成體育課的教學,相互學習促進。
2.3 家庭、社區智慧融合,協同助力體育參與
第一,社區做好體育宣傳工作,建設體育文化角。定期更新板報、發放體育類報紙、推送體育公眾號營造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文化氛圍,讓居民深刻認識到體育鍛煉的好處;第二,鼓勵社區成員參加體育活動,大力開展體育競賽活動,設計以家庭為單位的體育項目,促進家庭團結,營造家庭體育鍛煉環境;第三,開設體育指導培訓班,讓體育基礎薄弱的家庭成員有地方學習,有人指導,讓社區的學生在家門口就有專業的指導老師;第四,開設社區體育課堂,鼓勵家庭成員參加,比如運動訓練、運動損傷與康復等高實用性課程,可向參于學習并達到學習要求的人頒發證書,聘請優秀結業者作為社區體育服務的工作人員;第五,成立社區體育關愛組織,對運動特別困難的人群給予“多對一”的精準幫助,特別是嚴重肥胖、殘疾、孤寡老人類人群;第六,幫助家庭購買體育類期刊、體育健身器材、體育比賽門票等;第七,組織觀摩體育場館、體育科技創新、體育表演、體育舞蹈活動。
3 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體育教育的良好環境
體育不僅是一種運動,一種教育,更是一種精神、習慣和生活方式,一個國家體育的發展是全社會共同支持、共同參與的。首先,在國家層面,相關政府機構制定正式的文件法律,以國家力量推動體育改革與發展。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聯和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為學校體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但我國關于家校社協同聯動發展的集體實施政策卻寥寥無幾,希望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國家相關政府機構可以盡快的完善該方面政策,形成體系化指導。其次,政府應加大體育經費的投入,動員更多的科研人員加入到體育領域的研究,促進體育新時代創新發展。最后,提高社會公民體育意識,增強體質健康鍛煉。據2021年4月23日《新聞1+1》:學生體質健康,關于“未來”報告結果顯示:2016-2020 年小中大學生體質健康達標不及格率依次提升,大學生不及格率約30%。社會健康問題迫在眉睫,全社會應高度重視體質健康,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以社會力量共同支持體育,參與體育鍛煉,提高國民體質健康水平。
4 結論
提高青少年體質健康應充分發揮家校社三方各自的優勢,以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為目的,通過制定家校社協同合作政策、樹立家校社合作平等觀念、完善家庭—學校—社區三者之間的組織、強化家校社合作的主體地位、增強家校社合作的協同創新能力等方法解決目前家校社聯動政策執行落實困難、家庭學校社區基礎差、家庭-學校-社區交流凝滯等問題,營造社會廣泛支持、群眾積極參與的體育文化氛圍,實現建設體育強國目標。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體育學院(校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