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華
隨著近些年我們國家在教育上的深入發展,以新課改為基礎進行教學的方式也是豐富多樣,但是不論體育課程的教學方法怎樣改變,其目的都是為了要增強體育課程的教學效率,以此能夠有一個更好的教學效果,促使學生們的身心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這就需要教師在體育課堂中通過適宜的方法來教授體育知識,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激發出學生們的積極主動性,對體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基于此,本文將主要分析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效果的方法。
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方法以及學生們的學習狀態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并且還能夠直接影響到教師的課堂教學實效性和學生們的知識掌握程度。所以來說,應用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增強初中體課堂教學效果是勢在必行的,這也就要求教師應不斷創新自身的教學方法,極大的激發出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進而為初中體育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開拓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
1 現狀
當前還有著部分教師和學生并不重視體育課堂教學,受到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師和學生通常都會將數學等作為主要學科以及需要自身努力學習的對象,但是卻將體育這門學科看作是休息娛樂的學科,完全把體育和其他學科分割了,這樣的做法是完全錯誤的,并不有利于培養學生們的綜合素養,而且還能夠直接影響到學生們的學習態度,從而影響到初中體育課堂的教學效果。
2 提升初中體育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作用
2.1 指引學生們樹立起終身體育觀
學生在課堂學習的實效性和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效果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能夠積極指引學生們參加到體育學習當中,還能夠極大的激發出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并且學生們還能夠收獲到更加完善的體育知識,更好的指導自身進行體育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們樹立起終身體育觀。
2.2 增強學生們的素養
教師應明確,進行體育教學目的并不是為了要讓學生們能夠掌握到豐富的體育知識,更不是為了使學生們能夠參加一些體育競賽,而是要不斷加強他們的身體素質,進而使學生們能夠有更加充沛的精力進行其他學科的學習,站在這個角度上來考慮的話,提升課堂教學效果能夠極大的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而且還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對學生們的體育活動進行指導,以此為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3 初中體育課堂教學效果提升的方法
3.1 重視信息技術,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創建網絡互動平臺
全面發揮出信息技術的作用,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創建網絡互動平臺就是當中的主要手段。整體來說,教師應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吸納信息教學的優勢,并站在體育課堂教學的內容需要上出發,進而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
例如,教師在對其教學排球二人互相墊球的內容時,完全就可以借助多媒體,可以在課前在互聯網中找尋有關的教學視頻、或圖片,幫助學生們整理動作要領或者需要注意的地方,以此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正確的進行學習。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互聯網為學生們找尋相關的比賽視頻,或者動作分解圖片,再通過網絡互動平臺來分享給學生,以此用更加直觀的形象來加深學生們對于排球知識的認知,進而在最大程度上激發出學生們對于排球學習的興趣。并且學生還可以通過互聯網交互平臺對于自身存在的問題向教師或者是同學進行交流,如此一來,就能夠極大的加強學生們的體育學習能力,那么體育教學效果也會有明顯的提高。
3.2 應用競賽教學法,提高學生們的體育競爭及合作思維意識
競賽教學法是體育教師創新自身教學方法的主要核心,它主要通過一些競賽活動,來不斷提高每一位學生的體育競爭及合作的思維意識,以此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初中體育課堂教學效果。整體來說,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用競賽教學法時,可以從兩方面來考慮,即是理論知識競賽和實際項目比賽。從理論知識競賽來考慮的話,教師可以在課堂中應用單人搶答的方式,計劃出一些題目來讓學生們進行搶答,答對多的學生則獲勝,如此一來,就能夠充實他們的體育基礎。同時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中創建學習小組,使他們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參加辯論競賽,而所要辯論的主主題可以設置為競爭和合作,一方觀點認為:在體育競賽中隊友要比對手重要;而另一方則是認為:在體育競賽中對手要比隊友重要,要知道在這一整個過程中,學生無論是準備辯論還是進行辯論,都是在掌握體育知識,這對于他們的知識儲備豐富來說,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實踐項目競賽來考慮的話,即是引導學生們從理論知識走向實踐的過程,教師可在課堂中計劃像一些足球對抗賽,或者乒乓球趣味賽等等,從而使學生們能夠在實踐中深刻的體會到競爭和合作的真正意義,進一步的感受到體育散發出的魅力。
4 結束語
總的來說,初中體育課教學效果的提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且也并不是靠教師個人的努力就能夠達成的,需要教師細致分析目前初中體育課堂教學的現狀,并以此為基礎,正是當前存在的不足,同時還要和學生們多進行交流,提高他們之間的合作。此外,教師還需不斷創新自身的教學方法,激起學生對于體育學習的興趣,最后還要創建出一個完善的總結評價制度,以此為學生的有效體育學習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湛江市遂溪縣北坡中學)